陈子明 |
2014年10月21日14時50分,陳子明先生在京病逝,享年62歲,一個傑出的民主活動家和思想家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聽聞噩耗,格外悲傷,腦海中浮現出與陳先生交往的一些畫面,依然是那樣的清晰,親切,恍如昨日。
我有幸見過子明先生三次。記憶中,他的謙和,深邃與平靜的力量如同一壇讓人回味悠長的老酒,散發出令人陶醉的人格芬芳。第一次相見,是2012年夏天,我請一些老師在眉州東坡酒店吃飯,飯前張耀傑老師說會約陳子明先生來,並讓我不要聲張,我很高興,因為早就敬仰陳先生,一直無緣得見。記得那天來的還有賀衛方、張鳴、丁東等老師。陳先生到得很早,我們在飯前聊了幾句。第一次與陳先生相見,感覺他極其平實安靜,聽你說話時,眼鏡後面是暖暖的微笑和善意。席間吃飯,大家都在熱鬧的談論微博上的爭鳴和趣聞,不乏插科打諢,那時候正是微博如日中天的時候,席間也不乏大V,子明先生卻基本不插話,我只記得他說了一句話:「我想聽聽你們年輕人在想什麼,幹什麼。」於是我們幾個年輕人就講述最近的一些想法和所做的事情。陳先生特別關注年輕人的思與行,也許他寄希望於年輕人。然而席間我一個在知名周刊做首席記者的朋友卻問我陳子明先生是做什麼的。我一時啞然,只說:「今天在座的前輩中,陳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人。也是最值得我們敬重的人。」我為我這個同齡的朋友不知道陳子明先生感到很是悲涼。
那之後,朋友送了我一套十多本的《陳子明文集》,在後來賦閒住在海淀的小酒店感到迷茫的時候,我讀的都是陳先生的書,陳先生關於當代民主運動史的論述給了我格外的力量。當代民主運動史的潮起潮落他都無役不與,是當之無愧的「民運四朝元老」,因此,他的學術梳理和論述不是冰冷的陳述,而是飽含著生命溫度的研究,字裏行間融入了人生的熱烈和溫情,這使得他和書齋裏的學者極為不同,而這些思想的結晶很多誕生於他在六四之後長期監禁狀態下的思考,又使得他的文字格外厚重。
第二次見面是2013年初夏,鐵流先生召集大家聚會,由於怕有關部門干擾,選擇了在通州的權金城洗浴城聊天,那是我第一次在洗浴城參加思想類的聚會,普通的學人聚會被迫只有在喧囂的洗浴城舉行,這也算是中國特色吧。那天我到後,看到陳子明先生已靜靜的坐在沙發上,他看到我,居然主動的喊我:小黎。我很感動,沒想到一年多不見,陳先生還記得我這樣的年輕人。陳先生還跟我介紹他的夫人王之虹女士,王女士的落落大方和友善讓人印象深刻。看著他們夫婦安靜的坐著交談,你想像不到這是一對飽經患難攜手風雨的伉儷。
那天很有意思的是:我和陳先生一起去浴室,我倆一邊脫衣服換浴衣一邊聊重慶事件。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扭捏,也許是看到一個你敬仰的人在你面前赤身裸體有些不自然。我說薄熙來垮台後未必有那麼樂觀,知識界的歡呼也許過早了,陳先生認真的聽著我的話,邊脫衣服邊沉思的樣子讓我頓時沒有了緊張感。至今回想起來,這是我與陳先生最近的一次「親密接觸」,那個小小的換衣空間,幾分鐘的聊天,成為我心中關於陳先生最溫暖的生命記憶。
而如今,邀約大家參加那次聚會的八旬老人鐵流先生已經遭到當局的莫名批捕,陳先生卻已撒手人寰,中國對知識分子的殘暴和摧殘從未停止,從過去到現在,如此的殘酷,讓人於巨大的寒冷中升起無限的悲愴。
第三次見面是2013年6月初,我邀陳子明先生來宋莊參觀畫展,陳先生伉儷欣然前來,我記得是王之虹女士開著車,王女士挽著陳先生的手臂,隨著我在畫展上參觀,對當代藝術略知一二的我居然班門弄斧跟陳先生講述藝術思潮,陳先生依然靜靜的看著和聽著,偶爾會問點問題,王女士則不停的拍照,倆人像新婚夫妻那樣默契,他倆的輕鬆自如和諧美滿讓人懂得了世界上依然是存在著始終不渝的愛情的。
那次見面後不久,我就聽到了陳先生身患重病的消息,後來又聽到了去美國治病的消息,心中一直掛記,祈禱,以為老天總會佑赤子,爾後又聽到陳先生回國病情又加重的消息,直到21日下午聽到陳先生逝去的消息,雖然早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可依然如晴天霹靂,整個下午到黃昏,一直在室內徘徊抽煙,心情極為悲涼。
在我看來,陳子明先生是真正的勇者、行者、思者,他將自己的生命緊緊的化身於時代的潮流中,無論是四五時期的青春吶喊、民主牆時代的挺身參選、1980年代的紮根民間,還是八九之後的牢獄寫作、不憚破聲、累積力量,他始終抗爭在民間,書寫在民間,融道德與文章於一體,合行動與思想為一身,呈現出大陸知識人不屈的風骨和罕見的人格標高。
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國人在昏睡,不知道陳先生是何人,不了解他的人格力量和他的一生傳奇。鬱達夫追悼魯迅時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愛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陳先生以一生的力行和思想,以苦難和承擔接續了魯迅以來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最珍貴的傳統,在神州陸沉士人無力的當代,參與重建了知識人的人格再造與文明薪火的傳遞,陳先生偉大的靈魂雖然已去天國,但他的行與思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骨骼上。
世上已無陳子明。我們後輩當接力陳先生曾以生命扛負的閘門,更加奮力的前行了。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