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组微信公众号文章摘录,并向读者推荐这些公众号。
二十世纪初期的历史之所以生动,在于当年的人物极有个性,爱憎分明,敢说敢做。
我一向反对把历史人物人为地拔高,给他们涂上一层层油彩,把一个活人变成僵化的偶像。真实地再现他们的一举一动,还原他们的真性情、真面貌,是本书追求的效果。任何人物,无论伟大还是反动,都不是单一的。他们的经历和思想都在不断变化,是立体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优点就有缺陷。问题是他们的优点在历史上发挥过先进作用,还是缺点起到过负面作用。
陈独秀就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人物,共产党由他而起,也在他手里遭受重大挫折。蔡元培在许多人笔下是民主之父,我也写了他早年参加暗杀团,一九二七年首倡"清党"。袁世凯在当皇帝之前执政当国的不易,也要看到。
章太炎
章太炎是我太老师,虽然未曾谋面,我阅读他的史料时,感受和鲁迅一样,一会儿"章疯子大发其疯",一会儿"章疯子居然不疯"。后来他退出政治,在苏州讲习国学。鲁迅说他自己筑墙,与社会隔绝了。那时我导师王仲荦是他门下学童,每天听先生讲训诂,章自己讲得昏昏欲睡,听到街上报童喊"号外",立刻精神一振,叫学生买报来,一边看新闻一边侃侃而谈时政。原来他内心深处,还没有熄灭革命之火啊!王先生的讲述启发了我,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鲁迅与许广平
三天后,许广平赶快写了一封"诚恐惶恐的赔罪"信给鲁迅。鲁迅回信说:"第一,酒精中毒是能有的,但我并不中毒。即使中毒,也是自己的行为,与别人无干。且夫不佞年届半百,位居讲师,难道还会连喝酒多少的主见也没有,至于被小娃儿所激么?!这是决不会的。第二,我并不受有何种'戒条'。我的母亲也并不禁止我喝酒。我到现在为止,真的醉止有一回半,决不会如此平和。"告诉许广平:"此后不准再来道歉。"不料许广平又写信嘲笑鲁迅:"这点酒量都失败,还说'喝酒我是不怕的',羞不羞?"
——引自"随笔1979",点击链接原文:萧振鸣 | 鲁迅酒事考
学校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常与启蒙关心的问题——如什么是明白的人生,如何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关。学校教育不一定就有启蒙意义,学校教育甚至可能是阻碍启蒙的,因此,启蒙经常是具体的个人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生活体验、师友影响等等来实现的。
不妨拿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名著《华氏451度》来做一个例子。在这本书里,启蒙的本质是觉醒。故事里的主角蒙塔格是一名消防员,但他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谁家有书,就烧毁谁家的书籍和房子,华氏451度就是纸张的燃点。
《华氏451度》
有一天下班后,他遇到了一个喜欢大自然的少女克拉丽斯,女孩子问他,"你有没有读过你烧掉的书?"这成为蒙塔格觉醒的开始,让他有了一个以前从未意识到的问题。蒙塔格的工作是焚书、禁书,在他参与的那个噩梦般的审查制度里,历史修正和思想控制已经成为常态,他并不知道自己烧掉的书里到底说了什么。克拉丽斯的问题让他对书籍里的内容产生了好奇。
克拉丽斯虽然只有17岁,但却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从学校教育学来的,而是来自她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她讨厌枯燥无味的学校教育和老师,她愿意自己在自然中学习她需要了解的东西。她说,在学校里,"我们从来没有问过问题,或者至少大多数人没有;他们只是把答案告诉你",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相信。克拉丽斯渴望有机会在自己的内心探寻对宇宙奥秘的理解,她的启蒙就是从这种独立的探寻开始的。
——引自"學人Scholar",点击链接原文 | 专访徐贲:风吹过的地方,总有树枝会摇动
在一次记者会晚餐会上,我向他敬酒,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干得不错,已经是一名特种兵了。他很在意他招来的每一名记者表现是否优秀。
做记者一定要说真话,这是他一再告诫记者的话。
他讲自己写的一篇报道,文革中,他在长江日报做记者,有个病人送到医院,老专家们都认为患者不宜手术,一个年轻医生讥笑他们医术不行,为患者做了手术,他写了一篇报道,毛泽东思想是战无不胜的法宝,青年医生为患者成功手术,结果报道发出来后,患者死了。他以此为戒。
做记者多年,我一直谨记他所说的三不原则,坚决不说假话,不主动说假话,不创造假话。我从不编造采访对象的话和故事情节,不拔高,不丑化。
坚持原则,勇于担当,不畏权贵,只做事,不为做官。做副总编多年,他为记者的报道写过太多检查。
他曾讲过一件事,一个中组部的局长说,周志春,你当不了官,每次我刚说完,你就开始反驳我,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官呢?其实他家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周诒春做过清华校长,他请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做演讲,并将演讲词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定为清华校训,君子之道也是他的家训。周诒春后来出任贵州财政厅长,民国卫生部长和农林部长,是少有的无党派部长之一。
——引自"新汉尊",点击链接原文:老板是真正的贵族!——周志春先生追思
尽管他的顶头上司"政委",是也是按照上级指示办事的,但是马识途仍然认为,在四川当地整治"地下党",采取了一系列过"左"的手法,"政委"难辞其咎。"政委"对"地下党"偏见之深,甚至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令他愤懑不已。
他听说,文革后"政委"也曾经向他错整的一些人道歉,却一直没有向他和四川"地下党"道歉。于是他拒绝与这位老领导见面。其实,对于这位老领导,他还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
百岁老人马识途
早在"文革"期间被关监狱时,他曾与"政委"的夫人关在一处。这位夫人在狱中曾经找到马识途,说自己从没有写过一份揭发丈夫的材料,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丈夫的事情。她希望马识途出狱后将这两句话带给"政委",接着就含恨自杀了。马识途曾想,如果"政委"不道歉,这两句话就烂在自己肚子里。
然而后来有一年"政委"重回四川,在一个晚会上,马识途和他偶然见面。他想到"政委"文革中全家挨整,不仅夫人自杀,而且一个儿子还被造反派打死,其晚境颇为凄惨,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上前将"政委"夫人的两句话转告,没想到"政委"竟当场泪流满面。
马识途后来说,此时他甚至产生了幸灾乐祸的念头,心想你把我们整得痛苦不堪的滋味,原来你也尝到了。但是他马上又自责,为这个念头感到愧疚。他想,毕竟,大家都是受害者。
——引自"编余闲笔",点击链接原文 | 马识途:识途老马的曲折路
十几年前,我在某媒体写专栏,主题是在武侠小说中剥茧抽丝,戏说式探讨隐藏其中的潜规则和权力斗争。之所以有此想法,是因为有一次,有人说自己从不读课外书,也一样考了重点大学,找到了体面工作。所以,武侠小说之类的东西一点用也没有,对学习没帮助,对职场也没帮助。可惜的是,对方不但有些无趣,认知能力也相当有限,缺少逻辑思维的能力。毕竟,我们的课本很少教这个。
片面强调"有用"与"无用"的思维,暴露了一种思维缺陷。他显然不明白,常识藏在每本书里,是否"有用"并不完全由书本身决定,它还与个人的认知有关。说难听点,"无用"的从来不是书,而是不会看书的人。
胡洪侠
阅读"无用之书",本身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趣事,它能陶冶性情,也能让一个人或多或少避免无趣。人这一辈子,并非只有考试和工作,否则与机器有什么区别?人与其他动物和机器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丰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富足,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
即使是将"有用"放在阅读的第一位,"无用之书"也是不失为好的选择。科学源自哲学,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多在业余时间浸淫于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因为科学需要思考,思考离不开人文的土壤。"无用之书"里的逻辑思辨,也足以让人脱胎换骨,比如"读史可以明智"。
也就是说,"无用之书"方有大用,只是这种"大用"并非立马见效,而是慢热的,需要漫长的潜移默化来体现。
——引自"夜书房",点击链接原文:《新新报》|胡洪侠:"通过阅读获得解放"
长按扫码☝,关注备用号"余世存时间"➹
责任编辑 | 江江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