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顏純鈎:掏家底救經濟慌不擇路,小股民興烚烚跳入火坑
馬明漢:當戰爭來臨時,不要按照中國的劇本應戰
自由時報-星期專論 20240929
八月六日,烏克蘭軍隊越過東北部邊界,入侵俄羅斯庫斯克(Kursk)地區。在經歷兩年多的奮戰,試圖將俄國軍隊逐出本國領土後,基輔終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向莫斯科展開反擊。俄國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似乎毫無防備。在一場談論烏軍入侵的電視轉播會議上,普廷表現得顯然並未掌握事態發展。
烏克蘭越境反擊 形塑烏戰新篇章
烏克蘭發動攻勢的具體原因仍不明朗。可能是試圖藉此削弱俄羅斯軍隊及一般民眾的作戰意志,同時提升烏克蘭的士氣;破壞普羅大眾和菁英階層對普廷統治的信心;分散俄軍部署在其他戰線上的兵力;或者是奪取可以在未來談判中當作籌碼的領土。最有可能的是,以上皆是,烏克蘭的動機具有多重考量。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烏克蘭已經成功地將這場戰爭,重新塑造為對自己有利的敘事,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這些論述能夠激勵烏克蘭人民繼續抵抗,並影響盟國對於是否以及如何持續支持烏國抗戰所做的決策。此外,由於拜登政府正在考慮放寬對烏克蘭使用西方武器,深入打擊俄國境內目標的限制,烏克蘭的逆襲或許並非純屬偶然。
一個月後,黎巴嫩境內的呼叫器開始連環爆炸,造成真主黨(Hezbollah)武裝分子大量傷亡。二○二三年十月七日,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南部發動襲擊後,真主黨隨即對以色列北部展開轟炸。由於居民遭到真主黨火箭襲擊的風險過高,以色列北部大片地區變得無法居住。在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以色列對真主黨的襲擊採取「以牙還牙」的回應,希望藉此遏阻這個伊朗代理人停止侵略行為。然而,這項策略並未奏效,因此以色列開始探索更有創意的對策。
呼叫器連環爆 以色列奇襲真主黨
七月卅日,以色列在貝魯特暗殺真主黨高階指揮官舒庫爾(Fuad Shukr)。隔天,一枚幾個月前走私進入德黑蘭一家旅館的炸彈,導致哈瑪斯政治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喪命。七週後,以色列(應該是)利用呼叫器發動致命一擊,《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前美國陸軍律師佛蘭契(David French)將其稱為「戰爭史上最精準鎖定目標的攻擊行動之一」。翌日,數以百計的無線對講機也發生連環爆炸。
這一連串攻擊讓以色列的敵對陣營產生疑慮,不得不思考是否有人已經叛變?更多炸彈可能埋伏在哪裡?還有何種其他裝置也可能爆炸?他們的通訊是否安全?供應商是否可信?這次呼叫器奇襲行動,已經迫使數千名戰鬥人員退出戰場,至少是暫時。總而言之,這些針對敵方領導階層、通訊系統和民兵戰士的打擊,可能會對其作戰能力產生重大影響。
烏、以各出奇兵 精準打擊侵略者
入侵庫斯克和呼叫器爆炸有什麼共同點?這些事件又對台灣有什麼啟示意義?相較於俄羅斯在兩年多前侵略烏克蘭這個鄰國,烏克蘭入侵庫斯克是對等但出人意料的反擊。以色列在黎巴嫩策動呼叫器連環爆炸,更像是虛構變成現實─間諜小說的情節成真。在這兩起案例中,侵略者不僅沒有準備好應對威脅,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弱點。
過去十年來,華盛頓和台北都一再強調,台灣需要採取不對稱和創新的防禦方式,來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然而,這些議論的焦點過於狹隘:只是藉由打擊入侵部隊,來挫敗入侵行動。最終,台灣的武裝部隊可能會採用小型、經濟實惠且生存能力強的武器平台,但他們的攻擊目標仍然是跨越台灣海峽的飛行員和水手,以及試圖登陸台灣灘頭的步兵部隊。
這種作法沒有什麼問題。殲滅入侵者以挫敗入侵行動,是一種已經通過時間考驗的對策。但是,光是如此還不夠。對台灣來說,在戰爭期間入侵中國大陸,不會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台灣的情報機構也不太可能利用遠端指令,讓中國士兵的智慧型手機同時爆炸。然而,台灣還是應該思考能夠讓中國領導階層、軍隊和民眾為之措手不及的其他奇襲手段。
攻擊中共致命弱點 台灣贏的戰略
例如,台灣的網路作戰人員或許可以設法癱瘓中國人民解放軍支付軍餉的能力。揭露中國軍人的網路活動,可能會對原本應該專注於作戰的男女官兵造成困擾。公開共產黨高層領袖的通訊內容,可能會削弱他們的溝通能力,並引發內部政治衝突。敵後行動則可以在中國境內干擾解放軍的行動,同時引發社會動盪。
歐洲和中東戰事的最新發展,為台北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啟示。台灣維持守勢,不會贏得與中國的戰爭。按照中國設定的條件作戰,是不會獲勝的。如果不利用中國自身的弱點,台灣就無法取勝。
(作者馬明漢為2049計畫研究所資深主任,也是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孙立平:最急迫的三个问题
这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
今天,我们是带着一种焦灼和困惑的心情来讨论中国改革和未来走向问题的。
最近我一直在说,这几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而且这个困惑好像跟原来有点不一样。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们有时候也有困惑,但那时候的困惑好比是:我们在一条很明确的路上走,但是中间遇到了困难,遇到了障碍,尽管如此,我们心里是清楚的,只要克服了这些困难,排除了这些障碍,接着往前走就是了,路是明确的。
但是这次有点不一样,这次就像我们在戈壁上、在沙漠里开车,前面的路都是很明确的,但是走着走着路没了,前面是一个沙丘,车辙沿着不同的方向走了,有深有浅。那哪条最后可能就走得通,可能就是一条路,哪条可能走不通,它根本就不是路呢?现在我们都有点弄不清楚。
所以说,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空前困惑的状态。怎么来看待这些困惑?怎么从这个困境当中走出来,今天下午大家谈的都是这个,这当中最核心的词就是"改革"。
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哪怕是那些最具体最眼前最现实的一些改革,都会让人感觉离我们很远很远,更不用说那些深远深层次的改革了。那些深远深层次的改革设想,有时候听起来都如梦幻一般的感觉。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改革的前面还有别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解决,改革就无从谈起。比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启动,是因为当时有个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这个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后来30年的改革。我们现在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那些最现实的、最眼前的、最急迫的问题不解决,改革就无从谈起。
最现实、最眼前、最急迫的是什么?我想从最虚的层面来说,就是三方面:第一个是国家的方向感,第二个是精英和上层的安全感,第三个是老百姓的希望感。我觉得这三方面现在如果没有一个最基本的答案,没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别的改革根本就无从谈起。
现在大家都在焦虑经济上的不景气,我去过很多地方,明显感觉到,哪怕在很偏远的地方,这种萧条感都明显地存在。但实际上,现在不仅仅是经济萧条的问题,在经济萧条的背后,是社会在停转,体制在停转,甚至政府在停转。当然"停转"是夸张的说法,准确的说是转得慢了。有的地方是明转暗停,虚转实停。像抄党章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红红火火,而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的东西,则是转得很慢。
有人说,这是反腐败造成的怠工现象,我认为,是有这个因素,但不完全是这个因素。有的干部说,现在不知道怎么干,一干就出错。
这后一个原因说明什么?说明的是国家的方向感问题。
在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有过顺利的时候,有过不顺利的时候,但是无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哪怕是受到挫折的时候,国家的方向感,即国家朝着什么方向走的问题,从来没有模糊过。朝着什么方向走?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走,经济上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走,政治和社会朝着民主、法治的方向走。
但在最近的一段时间,这个方向感却有些模糊了。一段时间里,人们甚至有一种W-革卷土重来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的方向感觉模糊了。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虚的问题,单就对经济的影响来说,都是很明显的。
这个方向感是最重要的,如果中国现在国家的方向感不明确,什么改革,什么转型,我觉得根本都谈不上。所以,首先要解决方向感的问题。
而解决方向感问题,按照道理来说其实没什么可难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曾经开过两个很好的会,出了两个很好的文件,一个是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当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地方,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另一个是四中全会,法治,依法治国。问题是要真正朝着这个方向走。
与国家方向感相联系的是精英和上层的安全感
在法律的意义上,在人格的意义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这当然没错。但同时我们得承认,不同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什么是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总得让最能干的这些人脱颖而出,当然同时要规范他们,使他们的行为更有利于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之前比,一个重要的变化就在这里。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你可以找出种种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最能干的人有了机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在最近的几年中,与国家的方向感模糊相伴随的,是相当一批精英在跑路,资金在外流。现在跑路最明显的,一个是有钱人,一个是有知识的人。甚至一些很温和的人,对体制很认同的人,都在开始跑路。没跑的,也是人心惶惶。这背后,就是精英的安全感问题。
我与企业家有不少接触,他们作为生意人,而且他还得负责一帮人吃饭呢,当然得努力经营企业,得寻找机会。你能明显感觉到,很多人寻找的都是短期机会,一些长远的规划,长远的投资,不愿意考虑了。为什么?因为看不清这个社会将会怎么走,甚至在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
因此,现在经济要走出困境,精英上层的安全感非常重要。而安全感最基本的保障,是法治。临时性的政策倾斜,甚至一些重视民营企业的举措,都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老百姓的希望感不能破灭
应当说,在十八大前后,老百姓应该是充满着希望的。在那之前多少年不作为,问题已经积累的越来越多,有的已经积重难返,人们期待有一届新的班子,能够有魄力,有能力来面对这个问题。十八大之后,打老虎、反腐败,更进一步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但要看到,在最近一两年中,社会的心态,老百姓的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对反腐败,也是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了。
这个情况又与经济周期碰到了一起。我最近走访了一些地方,包括农村。据我所见,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去年农民的收入是减少的。比如河北,前年玉米的价格是一块二,去年只有七毛多不到八毛。农民的收入怎么可能是增加的?按照有关报道,去年仅粮价这一项,农民减少的现金收入就有一千多个亿。而按照目前整个经济形势,农民打工的收入也不可能有很大增加。
城市呢?去产能,涉及到几百万人的转岗甚至失业下岗问题。客观地说,这次涉及到的人比90年代中后期那次要少,政府准备的条件比那次要好,但毕竟涉及到几百万人的生计问题。
要给人们对未来有明确稳定的预期
上面这些问题,说起来都是对未来的预期问题。要看到,在社会转型期,形成对未来明确而稳定的预期,是至关重要的。
预期问题只有放到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脉络中才能清晰起来。我不太同意现在改革往前走不动了、停了的说法。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过去的两个三十年的路基本上走完了,其潜力基本上释放完毕。我不想谈论如何评价两个三十年这样敏感的话题,我只是想说,从客观的情况来看,这两个三十年的潜力释放完毕了。现在不是简单地按照哪个三十年的道路往前走的问题。
现在社会要进入一个新的三十年。这个新的三十年应该建立在过去那两个三十年认真反思的基础上,从而提出具有一种超越性理念。这个理念,应当体现出对过去两个三十年的继承与超越,应当体现出13亿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应当体现出人类的普世价值,应当体现出人类进步的共同方向。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是想对这个问题有所讨论。
张鸣:义和团始末真相
量子跃迁:过河拆桥
量子跃迁
2024-09-24 22:21:12
量子跃迁评论分析:回顾它自2012年底上台以来,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总结起来就4个字:过河拆桥!
它从当初党内的集体领导,一步步走到今天高度集权的独裁。前后过了大小几十条河流,它每渡过一条河,都会拆掉旧桥,在渡下一条河流时再继续搭建新桥,渡过后再拆桥。他通过这个方法,不断剪灭为它立过大功的人马和势力,避免任何一股力量坐大,以威胁它的独裁。 从大的方面看:它过的第一条大河,是全面清洗江派和团派势力,它借助王七3的"反腐"大棒,清剿江派和团派的骨干力量,从而完成党内和军内的集权。当它到十九大时基本上渡过这条大河后,它就把王七山这座桥给拆了,拆的速度之快、之彻底,令人瞪目结舌。它在二十大主席台上好歹给老王留了一张椅子,老王像木偶一样坐在那里,呆若木鸡。
它过的第二条大河,是二十大上的非法连任。当它在拆王7山这座桥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警惕,因为老王得罪人太多,党内外对老王的怨恨遮盖了它的凶狠目光。那时,还有不少人在争先恐后为它铺路搭桥,其中尤以张又侠为代表的军中力量,为它在二十大上的政变保驾护航。
现在它要过第三条大河:终身掌权。为确保成功渡过这条大河,它故伎重演,必须将第二座桥(张又侠等军头)拆掉,因为张军头的势力逐渐坐大,已日益威胁它的集权。然而它在拆第二座桥时遇到了大麻烦,到二十大时,党内外对它的人品已基本看清楚了。王歧三的深刻教训、在众目睽睽之下羞辱恩师胡锦涛、对军中功臣的无情清洗、杀掉李K强、今宾明囚的翻脸不认人的无底线人品,等等,,让张又侠等搭桥者心惊胆颤。既然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张又侠何不做好鱼死网破的准备?
张又侠非善辈也。其父张宗逊作为毛泽东在井岗山时期的贴身侍卫,长期担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 (中央警卫团前身),在57名开国上将中排位第三(非姓氏笔画排列),仅次于萧克、李达之后,排在许多赫赫有名的上将前面,可见其重要性。张又侠本人是中共红二代中极少见的职业军人,经历过战争磨练,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按理,张宗逊与习仲勋的关系近似世交,而张又侠又作为它非法连任的汗马功臣,应该深受它的依重。但猜忌是一切独裁者的通病,张又侠现在也要面临前面老王被它"强拆"的命运,这让他情何以堪!
不得不说,席帮主一路走来,狗屎运超级的好,在许多重要时刻总有关键人物帮它。何故?是因为它聪明智慧、富有才干?或是有人格魅力、人缘好?都不是,这恐怕要归功于它土朴憨厚的伪相。无怪乎,现在评价它的绰号用的最多的就是"猪头"。
早就说过,西帮主是面带猪相,心中嘹亮!他采用"过河拆桥"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但它不可能一直成功下去。"过河拆桥"的意思就是不给别人留活路,同时也不给自己留后路。当受骗的人越来越多时,大家就会提前防备,并处处给他挖坑。
历史上的许多君王以卸磨杀驴为统治手段,但也有不少君王被汗马功臣所灭。当下,希寡头与张又侠正在拼全力扳手腕,最终鹿死谁手,在今年内应该见分晓。
无论如何,"过河拆桥"这种下三滥的套路,必有恶报!
“李南央状告海关案”跟进报道(122)——易帜七十五年析
明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的日子,这个国名是共产党自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易帜而得。75年了,共产党建立的这个"新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一叶知秋,仅以"李南央状告海关案"谈谈我的感受。
父亲李锐生于1917年,卒于2019年,不但是地地道道的的中国人,还是统治这个国家75年之久的执政党的老党员、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担任过1年半至今仍被尊崇为共产党头号英雄的毛泽东的秘书,应该是百分百"人民"中的一员。
2013年10月29日,我自香港携带入大陆境的53本《李锐口述往事》被首都机场海关扣留。11月12日海关正式签发"行政处罚告知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二十条之规定"将《李锐口述往事》予以没收。
"实施条例"第二十条内容如下:
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境的物品进出境,未向海关申报但没有以藏匿、伪装等方式逃避海关监管的,予以没收,或者责令退回,或者在海关监管下予以销毁或者进行技术处理。
那么何为"国家禁止进出境的物品"呢?海关总署第43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进出境物品表"开列禁止进境物品如下:
1、各种武器、仿真武器、弹药及爆炸物品;
2、 伪造的货币及伪造的有价证券;
3、 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印刷品、胶卷、照片、唱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计算机存储介质及其它物品;
4、 各种烈性毒药;
5、 鸦片、吗啡、海洛英、大麻以及其它能使人成瘾的麻醉品、精神药物;
6、 带有危险性病菌、害虫及其它有害生物的动物、植物及其产品;
7、 有碍人畜健康的、来自疫区的以及其它能传播疾病的食品、药品或其它物品。
根据此表,《李锐口述往事》应被归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害的印刷品"一项。《李锐口述往事》被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视为"有害的印刷品",这是对此书的口述人、人民中的一员——李锐极大的侮辱。依据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之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作为此书的整理人和携带入境者,为了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出版自由"权,依据此法、此条,我委托律师于2013年12月25日在北京第三中级法院对首都机场海关提起行政诉讼。迄今,收到了该院28次延审通知。2015年9月15日本案审判长贾志刚先生当面告知与我的凿凿之言"我们会尽快按照法律程序进入下一个阶段",成了句片儿汤话。
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述:
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贾审判长的食言显然缘于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那么"干涉"他的是谁呢?在中国,不属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范畴的只有共产党了。它不仅是处于"行政诉讼法"第三条阐述的"范畴"之外,更是领导中国工农兵学商、东西南北中,一切的一切的"力量"。如果再深究一下:这个"力量"之上还有"力量"吗?或者换个更直接的问法:"这个力量又由谁来抓总呢?"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的权威说法是:习近平是党的"核心",是"主心骨、顶梁柱、定盘星"。
但是且慢,习近平可是个"个人",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他无权干涉三中院审理"李南央状告海关案"。不过,按《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2015年4月29日题为"居美的李锐之女不应脱离中国实际"一文中的说法:"作为李锐的女儿,李南央借助西方主流媒体声讨老一辈革命者前赴后继推动建立的国家",便不是习主席逾矩,而是李南央脱离中国的实际了。如此看来,问题出在如何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了。
据"人文百科"对共和政体的解释:
共和政体是一种政府体制,人民通过选举选出代表,做出符合公众利益的决定。
中国政体的真实现状显然不符合这个定义。那么,它不是"共和国",是什么呢?据维基百科对独裁的解释:
独裁(英语:autocracy),政治学名词,是一种政府的形式,由一个拥有无限威权的统治者,在不受法律及传统的制衡下,以个人意志来进行统治。由统治者个人独揽国家最高权力,以专制残暴之手段实行统治之方式。
这就是了,易帜75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独裁国家,它既不属于"人民",也不是"共和"政体。十月一日,中国的国殇日呵!
2024.9.30
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
【書摘】《檢證安倍政權:保守與現實主義的政治》
2發展「戰略現實主義」外交
繼承「價值外交」與修正軌道
安倍政權自上台以來,便提出了以「積極和平主義」為基礎的「俯瞰地球儀外交」,除了日美關係、亞洲政策之外,更積極展開對歐洲、俄羅斯、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家、多個地區的擴大外交。曾在安倍政權的內閣官房任職,後來擔任首位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的谷內正太郎,在二○一三年七月的訪談中表示,在延續第一次安倍政權的外交路線的同時,將日美同盟作為基礎,以實施「戰略外交」。
第一次安倍政權期間,最值得一提的是,由當時的外相麻生太郎推動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構想。這項構想,旨在支援橫跨歐亞大陸和廣闊海上生命線的各國,實現以自由與繁榮為目標的宏偉外交政策路線。以上是基於一個積極進取的想法,認為可以在地緣政治中找到自由和繁榮的機會,但當時的美國國防部認為地緣政治是不穩定的,並以「不穩定之弧」來表示擔憂。
但是在第二次安倍政權期間,「自由與繁榮之弧」這個概念並未被採用,「價值觀外交」也沒有被廣泛運用。這背後有麻生太郎個人對「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強烈執著,也有在外交上宣揚「自由」價值的困難之處。安倍政權再次上任時的二○一○年代,在國際關係中,必須面對許多增強了力量的新興國家,也有許多國家邁向民主化或者強化了威權體制。
另一方面,安倍表示,「二十一世紀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中,最大焦點是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為此,須以日美同盟為基礎,強調擴大全球夥伴關係的重要性,進而鞏固民主體制,同時面對中國的戰略觀點也獲得重視。而與之建立這種「夥伴關係」的候選國中,包括具有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
此外,從第一次安倍政權到第二次安倍政權,也可見到日本的「價值外交」出現了新的發展。日本的外交方向雖然仍延續「擴大戰略空間」(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的目標,但在第二次安倍政權中的「價值」傾向,變得更朝向實用主義(pragmatism),而這可從第二次安倍政權對俄羅斯、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越南和泰國等國制定的政策看出端倪。日本也正與那些民主制度倒退、權力集中的獨裁政權,以及發生軍事政變而導致自由和民主價值停滯不前的國家之間,發展外交關係。
戰略外交的開始
安倍政權的外交原則,是透過制定《國家安全戰略》過程中所產生的「基於國際合作原則下的積極和平主義」與「俯瞰地球儀外交」之基礎而確立的。為了落實外交原則,首相安倍和外相岸田文雄自上任以來,便積極進行領袖級和部長級外交,並多次出訪東協各國、印度、中東各國、非洲各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家。
安倍政權第一年的外交政策中,凸顯了對經濟外交的強化。這也是出於對安倍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的重視,特別是安倍晉三在二○一三年九月訪美期間,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發表演講時,象徵性地呼籲「購買我的安倍經濟學(buy my Abenomics)」。二○一三年也是開啟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等前所未有大規模經濟合作協議談判的一年。
參拜靖國神社與戰略外交的不協調
在安倍政權初期所開展的外交重點,為二○一三年十二月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所引發的國際影響。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國和韓國強烈反彈,或許也在預料之中。然而,對安倍政權造成打擊的是,美國政府立即發表了一份不尋常的官方聲明來批評安倍。駐日美國大使館也表達強烈指責,認為「日本是我們重要的盟友和朋友,但美國政府認為日本領導人所採取的行動,將會加劇與鄰國的緊張關係,美國為此感到失望(disappointed)」。
安倍政權在展開戰略外交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因涉及歷史問題而產生的矛盾。首相官邸在處理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時,因日本在面對歷史問題時的保守衝動,以及在面對國際秩序時的修正主義,讓他們感到相當苦悶。此後,安倍政權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將實際禁止參拜靖國神社,並強化壓制保守衝動的戰略現實主義。
安倍政權於二○一五年八月十四日發表的戰後七十年談話,提出解決歷史問題的完整戰略方針(詳情請參見第六章)。「七十年談話」指出,日本在戰前歷史中,成為對國際秩序的「挑戰者」,並表示「我們走錯了路,走上了戰爭之路」,對於二戰期間的行為,已經「表明真切反省和由衷的歉意」,將確認「延續歷屆內閣的立場,今後也不會改變」。此外,他還表示「堅決地維護自由、民主主義和人權等普世價值」,並「決心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這些構想與歷史修正主義形成鮮明的對比。安倍的七十年談話,以戰略現實主義為基礎,重新審視過去,積極肯定戰後的發展,並表達了建構未來自由秩序的決心,此舉在某種程度上是劃時代的突破。中國曾試圖將安倍的戰後七十年談話,批評為歷史修正主義對國際秩序的挑戰,但被全面封鎖了。參拜靖國神社明顯動搖了日本的外交基礎,然而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戰略性歷史問題的困境終於逐漸被克服。
中國─重建戰略性的互惠關係
當安倍政權努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時,日本仍無法抓住改善對中關係的機會。與此同時,中國於二○一四年一月舉辦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以成功邀請各會員國的領袖人物到北京參與會議為目標;安倍政權考慮到安倍首相要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必須進行訪中事宜的調整。
其中特別需要調整的是,在民主黨政權時期已經「國有化」的尖閣諸島。一九七○年代,中國與日本實際上達成擱置這一個問題的共識,日中雙方皆默認應該避免政治化;對於尖閣諸島的「國有化」,從中國角度來看,理解成日本政府片面改變現狀,但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尖閣諸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在歷史和國際法上都是無庸置疑,並且也實際有效地控制」,因此日本堅定的立場是「尖閣諸島本來就不存在需要解決的領土問題」。
為了調解日本和中國外交部之間的分歧,雙方煞費苦心地協調「促進日中關係改善的對話(=四項協議)」(二○一四年十一月七日)。該協議的主要焦點為「3.雙方認知到,日中對近年來圍繞於尖閣諸島等東海海域的緊張局勢有不同見解,同意將致力於透過對話和協商防止局勢惡化,並建構危機管理機制,以避免擦槍走火的意外發生。」(作者註)的這一段落。此外,在中方的文本中,上述的「見解(views)」被翻譯成「立場(position)」,是一個更為強烈的措辭。
這一段落的重要性在於,日中雙方都認識到各自對尖閣諸島(釣魚臺列嶼)持有不同的解釋。中方認為,至今主張不存在領土主權問題的日本轉變了以往的見解,理解中國的立場(=日本的重大讓步)。另一方面,日方主張只不過是中方「理解的不同見解」,日方的基本立場並沒有任何改變。藉由雙方實質上的讓步,為日中領袖會談創造了良好環境。雖然過程曲折,但日中雙方還是成功實現了零和管理,使得日中關係在安倍政權時期有了穩定的起點。
日本對中政策的轉機,來自安倍政權於二○一七上半年加速改善日中關係的行動。其中最具有象徵意義的是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於二○一七年五月參加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峰會。二階在二○一五年五月也曾率領三千人的訪中團,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一六年九月的G20杭州峰會上的日中領袖會談,兩國領袖間和諧氣氛,讓日本抓到了改善日中關係的契機。就這個脈絡來看,二○一七年五月二階的訪中,被賦予一個重大意義,安倍囑託二階轉交了一封積極評價「一帶一路」的親筆信函。
二○一七年六月的「亞洲未來」國際交流會議上,安倍在演講中表明了以下立場:「一帶一路的構想應以良好的方式融入環太平洋的自由、公平的經濟圈,並且期待為區域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日本考慮基於此一觀點來提供合作。」同時,他還補充了必要條件:(1)開放性,即開放給所有人使用。(2)透明性,即資金籌措機制必須是透明、公正的。(3)經濟性,即計畫具有經濟效益。(4)債務持續可能性,即需具備償還能力,並且不損害國家財政的健全(「一帶一路四條件」)。
如此日中關係的正常化,在二○一八年五月的李克強總理訪日,和同年十月的安倍首相訪中後加速進行。在北京舉行的日中領袖會議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安倍強調以「從競爭到合作」和「彼此作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為原則,日中關係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於領袖峰會的同時,日中的財經界也舉行了「第三國市場合作論壇」,日中企業簽署了五十二項合作備忘錄。
而日中關係改善的高峰期,則是以國賓身分,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日本,最初預定於二○二○年四月訪日,卻因COVID-19疫情擴大而延期。之後,由於中國對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中國海警船侵入尖閣諸島周邊領海,以及日本對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的關注等因素,日中關係的政治環境惡化,最終在安倍任內並未實現習近平訪日計畫。
俄羅斯─戰略關係的探索與和平條約談判的失敗
在安倍政權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上,將「促進與俄羅斯在各領域的合作,提升整體日俄關係」,賦予了「確保我國的安全保障」之極為重要的位置。日本外交的最大課題是與中國的交流,而穩固和俄羅斯的關係之所以很重要,其中的含意就是避免俄中關係深化。 即使難以離間俄中關係,也希望藉由日俄關係以分散俄羅斯在亞洲的戰略利益。
二○一三年四月,在安倍政權成立幾個月後舉行的日俄領袖會談中,安倍說:「日本和俄羅斯作為夥伴以提高合作層次是時代的需求」,並強調普丁總統創建一個「強大繁榮的俄羅斯」和安倍自己的「建立強大的日本」之間的共同點,呼籲雙方有必要「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這次日俄領袖會談的最大成果,是日本和俄羅斯兩國都同意啟動外交和國防部長級的「2+2」會談。對日本來說,與俄羅斯「2+2」會談的重要性,僅次於日美和日澳間的會談。在同年十一月舉行的首次日俄2+2會談中,雙方就自衛隊和俄羅斯軍隊的反恐和打擊海盜之聯合訓練、防衛醫學領域交流,以及日俄網路安全保障協訂的設置等,達成了協議。
日本政府在描繪日俄關係未來發展的藍圖時,當然有必要面對締結日俄和平條約的展望。在前面提到的領袖會談中,安倍強調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取決於普丁總統和安倍自己的個人意志,因此日本和俄羅斯的領導人分別向各自的外交部門下達了指示,「對於和平條約問題應盡速談判,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是安倍任內多次嘗試締結日俄和平條約談判的起點。
第二次安倍政權,一共舉行了二十四次的日俄領袖會談。在索契冬奧結束後的二○一四年三月,由於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使得俄羅斯被八大工業國組織(G8)排除,日俄談判也被迫陷入停滯。儘管如此,日本仍在國際對俄制裁的限制條件下,尋求日俄領袖會談的機會。俄羅斯則希望能夠跟與歐美各國制裁劃清界線的日本,開展外交合作。
在這些情況下,二○一六年五月,於俄羅斯南部的索契舉行了日俄領袖會談,安倍期待透過「新的途徑」締結日俄和平條約,摸索打開日俄談判的僵局。在該次領袖會談中,日本提出「八項經濟合作計畫」,想要引導俄羅斯採取積極的態度。安倍任命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兼任「俄羅斯經濟領域合作擔當大臣」,加速與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同年九月,安倍晉三出席了在海參崴舉行的東方經濟論壇,並與普丁進行會談,雙方達成共識,普丁同意於該年十二月訪問安倍的故鄉山口縣,進行領袖會談。安倍則回應,日俄和平條約談判「具體前進的道路日趨清晰」。之後,日本國內出現許多圍繞著「二島解決方案」,以及北方領土的「共同治理計畫」等各種揣測性的報導。
但是彷彿要遏制日本過高的期望般,普丁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於秘魯舉行的日俄領袖會談,以及訪日之前於同年十二月七日接受日本媒體採訪中,對於締結日俄和平條約和解決領土問題等,表示前景不太樂觀。之後在山口縣長門市舉行的日俄領袖會談上,雖然協議表達了對和平條約問題的「真摯決心」,但並不能引導出開啟談判突破口的協議。
日本對俄羅斯政策的另一個重要時間點發生於二○一八年,這一年普丁在俄羅斯總統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同時安倍也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確定了第三個任期。在該年的東方經濟論壇上,安倍強調若能實現「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永久穩定」,將獲得經濟繁榮,並呼籲「現在不做,更待何時?」普丁則提出一個突如其來的提議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既然如此,那麼就在年底之前,不帶任何先決條件地締結和平條約。」
同年十一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東亞高峰會(EAS)上,皆出席會議的日本和俄羅斯領導人在同一個地點舉行會談,雙方同意以一九五六年的《日蘇聯合聲明》為基礎,加速和平條約的談判。此次會談後來被日本和俄羅斯政府稱為「新加坡協議」,並以此協議作為兩國政府後續談判的參考,再以清楚載明和平條約締結後將移交齒舞島和色丹島的《日蘇聯合聲明》為基礎,並設定重要的談判路線。對俄羅斯而言,從《東京宣言》和《伊爾庫茨克聲明》催促解決北方四島歸屬問題以來,日本這次降低了談判力道,顯示安倍政權強烈期望達成日俄談判的態度。
但是,直到安倍辭職之前,日俄和平條約談判幾乎沒有進展,還因諸多論點而被迫陷入停滯。
安倍在二○一六年的索契會談上提出的「新的途徑」,二○一八年的「新加坡協議」雖然期望日俄談判能有具體進展,但這些談判實際上都以失敗收場。對此,安倍在回顧原因時表示:「最重要的是,俄羅斯國內的反對聲浪極其強烈,加上美俄之間的相互不信任感嚴重。」雖然安倍透過巧妙地捕捉國際環境的變化,作為日俄關係的分水嶺,但以締結和平條約為目標的外交,依然在美俄關係的國際情勢洪流中消失殆盡。安倍全力以赴在推動對俄政策,雖然可以顯示出俄羅斯的戰略地位,但無法為日俄關係帶來結構性的轉變。
川普政權與北韓─防止日美同盟脫鉤
對於二○一六年十一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取得戲劇性勝利的川普總統,日本政府比其他各國政府更早地應對。十一月十七日安倍前往美國,與尚未就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在紐約的川普大廈進行會談,據說安倍很快就贏得了川普總統的青睞。次年二月,安倍晉三再度訪問美國與川普總統會面,確認日美同盟和貿易問題的基本方針,週末時更前往佛羅里達州,與川普一起打高爾夫球。
這次訪問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川普政權上任後,主要高階官員的任命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日美政府仍彙整出相當詳細的日美聯合聲明。二○一七年二月十日的日美聯合聲明,以日美同盟作為基本原則,確認:(1)美國對於日本的防衛承諾,包括核武和常規武器;(2)美國區域地位的增強並擴大日本的角色和責任;(3)加強日美兩國與地區同盟國和夥伴國家的合作。
還有,在具體的政策議題上,清楚記述包括: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於尖閣諸島,反對任何片面行動損害日本的施政權,維護基於國際法的海洋秩序,要求北韓放棄核武和飛彈計畫,明確表示美國完全致力於保衛盟國,並盡快解決人質綁架問題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幾乎全方位地確認日美同盟的原則和議題。
亞太倡議智庫(Asia Pacific Initiative,API)的宗旨為追求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並為該地描繪建立自由開放國際秩序的願景。二○一七年七月設立,理事長為船橋洋一(前朝日新聞社主筆)。
其前身為重建日本倡議基金會(Rebuild Japan Initiative Foundation,RJIF),曾出版《福島核能事故獨立檢證委員會 調查.檢證報告書》(Discover 21出版)、《檢證 民主黨政權的失敗》(中公新書出版)、《檢證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人口蒸發「5000萬人國家」 日本的衝擊 人口問題民間臨時調查委員會 調查.檢證報告書》(新潮社出版)。
API設立後,出版作品有《應對COVID-19.民間臨時調查委員會 調查.檢證報告書》(Discover 21出版)、《福島核能事故10周年檢證委員會 民間事故調查委員會最終報告書》(Discover 21出版)等。
書名:《檢證安倍政權:保守與現實主義的政治》
作者:亞太倡議智庫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時間: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