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劉哲廷 | 白區黨的話語戰爭:潛伏於理性背後的滲透

 2025 年 3 月 26 日



白區黨言論之一。
白區黨言論之二

在台灣的輿論場上,任何與中國有關的議題,似乎總能挑起激烈爭論。紅色的標籤往往最顯眼,然而更隱晦、更具有長期滲透力的,卻是「白區黨」。

白區黨並非單一組織,而是一群分散在不同領域的話語代理人。他們可能是學者、媒體人、企業家,甚至是親中資金支持的智庫成員。他們的話語影響力不僅來自個人觀點,更可能受到中國滲透勢力的資助與推動。

話語如何影響社會輿論

1.學界滲透:論文與學術話語的影響

近年來,台灣部分學者的論述開始與中國的「統一敘事」接軌。例如某政治學教授在多場國際會議上提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論點,並撰寫論文主張「一國兩制是台灣最佳選擇」。此人過去曾獲得中國高校的榮譽職稱,並多次參與由中國國台辦資助的學術交流計畫。

在這類言論的影響下,部分國際學術圈開始接受「台灣問題尚有討論空間」的說法,忽略台灣已經是擁有自由民主體制的事實。這不僅影響國際認知,也在台灣內部製造「學術中立」的假象,使部分民眾開始懷疑台灣的國際法地位。

2.媒體滲透:理性包裝的統戰話術

白區黨在媒體圈的運作模式更加隱晦。他們不會直接主張「中國統一台灣」,但會透過新聞節目、專欄文章等方式塑造特定輿論。例如某財經媒體人長期在專欄中強調「中國市場對台灣的重要性」,並多次暗示「台灣企業應該積極參與中國市場,避免台獨風險」。此人曾被揭露與中國國企有業務往來,但他在台灣仍被視為「客觀中立」的評論人。

此外,部分新聞頻道在報導中經常選擇「對中國友善」的角度,例如在中國軍機擾台時,強調「中國軍方只是例行演訓」,或在國際對台支持時,轉而強調「台灣不應過度挑釁」。這類話語的累積,使得社會對於中國威脅的感知逐漸降低,間接削弱台灣的防衛意志。

3.商界滲透:資金影響政策方向

在經濟層面,部分企業高層也扮演白區黨的角色。例如某知名企業家多次公開反對「抗中保台」政策,聲稱「台灣應該維持經貿中立,不要選邊站」。然而,此企業家同時在中國擁有龐大投資,甚至曾被揭露參與中國政府的「一帶一路」計畫。

這種言論的潛台詞是:「台灣若強調主權,將會影響經濟」。這類說法強化了「經濟依存」的話語,讓部分民眾認為「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是台灣唯一的生存之道,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政策與國際布局。

認知作戰與政治話語的滲透

政治學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其「軟實力」(Soft Power)理論中指出,國際競爭不僅僅是軍事與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話語權與文化影響力的戰爭。國家可以透過媒體、學術、文化滲透等方式,讓敵對國家的人民接受特定敘事,進而影響其政治選擇。

在這個框架下,「白區黨」的話語策略正是軟實力滲透的典型案例。他們的發言方式與傳統的統派論述不同,強調理性、反對情緒化對立,並且常常在語境上拉出一條等號:

●「民進黨與共產黨沒什麼兩樣」──將台灣的民主體制與中國威權體制並置,模糊台灣民主社會的相對優勢。

●「台灣的文化都是從中國來的」 ──削弱台灣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強化「兩岸本一家」的論述。

●「台灣沒資格談獨立,因為經濟依賴中國」──強調經濟依存關係,使「政治現實」成為壓制政治選擇的理由。

這些話語的特點是,它們不會直接鼓吹統一,而是試圖將台灣內部的價值共識解構,讓台灣人開始質疑自己的立場是否「過於偏頗」,是否應該「理性一點」,是否「還有另一種可能」。

這種策略在政治學上屬於「語言建構現實」(Constructivism)的範疇。根據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等建構主義學者的觀點,國際政治並非單純的物質實力競爭,而是由話語、信念與敘事所塑造。當話語戰成功改變一個社會的認知模式時,該社會對自身國家與敵對勢力的看法就會發生轉變。

在這個背景下,白區黨的角色,就是在台灣社會內部製造一種「模糊地帶」,讓中國不再被視為威脅,讓台灣人民對自身體制的信任逐步消解。

話語戰爭的全球模式

類似的話語滲透並非台灣獨有。在全球政治中,語言早已成為一種隱形武器,滲透、影響、甚至改變人們對自身國家的看法。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話語戰──在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前,克里姆林宮早已透過媒體和親俄學者長期塑造烏克蘭內部「親俄認同」,甚至讓部分烏克蘭人相信「烏克蘭本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這種認知滲透,為俄羅斯的入侵鋪平了道路。

●冷戰時期的美蘇文化戰爭──蘇聯曾經透過文化交流與學術影響力,試圖在歐美知識分子圈中培養一批「對蘇聯持開放態度」的思想領袖,使其成為蘇聯的「話語代理人」。這些人未必直接支持蘇聯,但他們的言論會淡化蘇聯的威權統治,並將美國的政策塑造成「同樣的霸權」。

這些模式與「白區黨」的策略有驚人的相似性:它們不直接宣傳某種政治立場,而是讓「懷疑自己的國家」成為一種趨勢。當足夠多的人開始懷疑,內部分裂便成了外部勢力介入的最佳時機。

白區黨的政治身份與利益

「白區黨」的成員長期生活在「白區」,即台灣這一由資本主義運作的體制內,享受著這一體制的福利。然而,他們的認同卻未必真正屬於這個體制,而更偏向於對中國統一的隱性支持。這種態度的政治學分析可以從「雙重身份」的角度來理解。白區黨的成員在內部通常對自己所處的體制並無忠誠,而是利用自己在台灣的資源和權力,為外部勢力服務。

這樣的行為反映了政治權力的結構性不穩定,尤其是在民主社會中,當一部分菁英試圖拉攏外部勢力以維護自身利益時,他們會削弱內部的凝聚力,損害社會整體的福祉。因此,辨識白區黨及其所代表的隱性力量,是維護台灣政治穩定、捍衛民主體制的關鍵。

辨識敵我,捍衛民主

台灣的未來不應該被任何一方暗中操控。作為有識之士,我們必須保持對政治現實的清醒認識,辨別各種言論背後的政治目的。這不僅是對台灣的責任,更是對所有民主價值的堅守。

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社會的內部凝聚力被削弱,民主體制的合法性也會受到威脅。台灣必須保持對這些言論的警覺,更要增強對自身歷史與現實的敏感度。辨識「白區黨」的第一步,便是看其是否清晰界定加害者與受害者,是否將台灣與中國的角色混為一談,將兩者置於同等地位。

對異見的包容應該建立在真誠的對話與共識基礎上,而非自欺欺人地放任錯誤的言論滲透。台灣必須警覺,「白區黨」的認知戰,不是讓我們投降,而是讓我們自願放棄抵抗。只有擁有清晰辨識敵意與真相的能力,我們才能真正保衛這片土地,守護我們的民主與未來。


作者為詩人,自由工作者。1979年生,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曾擔任乾坤詩刊現代詩主編、台灣詩學論壇雜誌執行編輯。收錄合集《台灣1970世代詩人詩選集》,著有詩集《某事從未被提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