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演讲的时候,厉以宁说很多穷人可以作为待
去年厉以宁在接受强国论访谈时说,"一切成就归功于改革"是对的
"一切成就归功于改革是对的",这里体现出来断代史的渴望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见图)时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拥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文化大革命作比较。"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文革与改革之间,有一种越来越远的鸿沟。然而,这种鸿沟是意识形态上的,心理上,是一种新纪元的社会想象。在意识形态的下面,文革与改革是一种延续,这不仅仅是是一种路径依赖,而且对改革来说,是一种宿命。前后三十年并非断代史,而是联系在一起。改革仅仅是一个经济文革。去文革化,不过是在市场经济中的搏斗,取代在政治中的搏斗,去敌我之分,和去意识形态,去政治化,去道德化,恢复日常性。 改革意识形态如果要独立出来成为"真理",要断代,似乎要依赖于临门一脚政治体制改革,这个临门一脚没有完成,都是空想资本主义。断代史的渴望,持续的新纪元冲动,都靠进化论支撑。可是从民国奠基以降,政治层面不仅不是进化的,而且是退化的。是共和国和共和精神不断堕落和腐败的历史。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成为断代史,资本主义利用话语霸权
所以社会主义的反抗,完全可以不用另起炉灶,而可以把共同目标夺过
对政治和历史问题,进行道德批判,必然带来的两极问题
50年代的或文革中的走资派,处于左派的磁场中,但是共同享有极端
理想层面,新左派的乌托邦是一种美好价值,但是却无法制度化
新左派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但是其政治立场方面
把文革改革作为断代史,改革虽然还有社会主义的内容
《邓小平年谱》中说,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
我的理解,这里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一些高级党政官员去美国,看到资本主义才是富裕美好的
所以改革右派以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制这种对立
搞社会主义被当成灾难,是因为专政已经是一切灾难的源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