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力平坐看云起 老孙荐读 2025年04月10日
我想把目前的关税大战理解为对等贸易对自由贸易的一次挑战。现在的问题就是,对等贸易能够终止自由贸易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形成的是一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秩序。我理解,支撑这个全球化经济秩序的核心原则有三个,一个是分工的原则,一个是比较优势的原则,一个是自由贸易的原则。分工的原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通过一枚别针的生产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分工能够创造的奇迹:生产一根别针需要截丝、打磨、弯曲等18个环节,在传统手工作坊里,18个环节由一个人完成,一个熟练的老工匠,一天最多能做20枚别针。而把18个环节分成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人负责,每个人每天能做出多少枚别针呢?4800枚!生产率比原来提升了240倍。比较优势的原则: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不同国家自然禀赋不一样,发展的水平不一样,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仍然可以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将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组合起来,生产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就会带来经济繁荣。自由贸易的原则。而使得这种比较优势能得以实现的,就是自由贸易。因为只有贸易才能将分工形成的结果重新组装成一体。自由贸易原则包括,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可以说,在这样的一种国际经济秩序中,产业链是分拆的。我查了下有关资料,在1980年、1990年这段时间,国际贸易的总量当中,大约有70%左右是成品的贸易,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国家内是把这个东西完整地做出来了,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交换。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在整个世界的总贸易额当中,产成品只占到40%,60%都是中间品、是零部件、是原材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分工深化的程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全球化进展的程度。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经济秩序中,整个世界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繁荣与发展。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或者说他想建立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就是对这种全球化国际经济秩序底层逻辑的一次颠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按照其官方的说法,叫作对等关税。按照我们普通人的理解,这里的对等应该是指关税税率的对等或对称性。也就是,你征我10%的关税,我也征你10%的关税。但特朗普的对等不是这个意思。特朗普的对等是指,我买你多少东西你也得买我多少东西,这是对等的基础。如果我买你的多你买我的少,差额的部分即逆差,按特朗普的理解就是你挣了我的钱,就得用关税的方式拿回来,至少是部分地拿回来。当计算结果小于 10% 时,按 10% 征收。简单粗暴,易于计算。也许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这实际上也是特朗普心目中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中,有两个词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是公平贸易,在特朗普那里,讲的都是公平贸易而不是自由贸易。两者的含义是非常不一样的;另一个词,是对等reciprocal,reciprocal这个词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一厢情愿地翻译或理解为互惠,但其实不是的,在特朗普那里就是对等的意思。而无论是公平贸易还是对等关税,体现的都是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买你多少东西你也得买我多少东西。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所谓双方零关税的设想是特朗普绝不会接受的。特朗普的对等原则是对原有国际贸易秩序的根本性颠覆。一直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是为了把中国从自由国际贸易秩序中剔除出去,至少是为了打压中国。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意思可能有,但这不是特朗普的根本目的,特朗普不是想通过打压中国来维护自由贸易的原则,而是认为这些原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是美国不能接受的。他想要的是改变规则本身。或者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他是拆庙的。因为他认为,那套自由贸易的规则从根本上就是对美国不利的。对等贸易的实质是经济上的孤立主义。实行了几十年的自由贸易秩序之所以受到挑战,肯定是这套秩序本身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最简单地说,不平衡日益严重,甚至超过能够容忍的限度。一个是具有产能优势的国家。过去是英国、美国和日本,现在是中国。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按照自由贸易原则,实行零关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就会消失。而按照对等贸易原则,你再有优势也没用,反正你卖多少就得买多少。另一个受益者就是跨国公司。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以在每个环节上在全世界寻找最具竞争⼒的合作者,从⽽提高资源的最优配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华尔街是最赞成自由贸易的,那些最大的跨国公司,比如苹果、特斯拉是最赞成自由贸易的。而那些被抛甩在全球化过程之外的人,则日益沦为社会的底层。当然,全球化和自由贸易遭遇的最现实的挑战,是这当中的带头大哥不干了。因为仔细算算账,入不敷出。前面说,经济的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是建立在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上的,这是过去几十年整个世界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而从更现实的角度说,现在的世界经济已经是通过分工高度拆分的。我们可以看下面这组数据:在1980年、1990年这段时间,国际贸易的总量当中,大约有70%左右是成品的贸易,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内是把这个东西完全做出来了,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交换。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在整个世界的总贸易额当中,产成品只占到40%,60%都是中间品、是零部件、是原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以国家为单位的产业链不完整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可以说,现在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麻烦得多、严重得多。这次关税大战的爆发,最基本的背景有两个,一个直接的背景是美国精英层深深的焦虑感。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的那句话也许大家还记得吧:美国输了,我们输了,我们勇敢承认吧。二是更深层的背景,就是原来那种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秩序确实是维持不下去,而且作为这当中最有影响的美国也不想继续玩下去了。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还真不仅仅是关税大战的问题,还真不仅仅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过去的那种自由贸易的模式走不下去了,新的模式在哪里都不知道。所谓对等贸易原则没有任何像样的理论可以支撑,顶多是拆解原有模式时想当然的一种应急之策,不可能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真正基础。孙立平:二次入世,我觉得这个提法好
孙立平:两次抛甩,一个堆积得规模越来越大的底层群体正在形成
孙立平:全球化结束了?接着的是什么?
孙立平:世界变了,所以逻辑变了
孙立平:你真觉得特朗普团队不懂怎么合理计算关税税率吗?
孙立平:从大拆解到惊涛骇浪
孙立平:说说我对特朗普与俄乌事态的态度以及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路
孙立平:在中国,苛责现代性是一种奢侈
孙立平:经济循环:三种模式的比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