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陈一谘遗体告别仪式:罗小朋致悼词

陈一谘
中国农村改革、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新型智库的创立者和主持者,原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组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经济学家与社会活动家陈一谘先生因罹患癌症,于北京时间2014年4月15日上午6时(美西时间4月14日下午3时),在美国洛杉矶与世长辞,享年73岁。
陈一谘先生1940年7月20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父陈之颛、母王毓芳均出身陕西书香世家,是追求知识和进步的爱国者。祖父陈伯澜、外祖父王曙楼更是积极参加清末民初变革的志士,养成了陈一谘"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一生坎坷。
1965年,作为北京大学学生的陈一谘,因给毛泽东上万言书,问责"大跃进",惨遭毒打,被扣上"反革命"帽子长达十余年。面对厄运,陈一谘始终以自强不息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处之,坚持在农村基层长期实践和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文革结束后,在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中共改革派领导人的支持下,陈一谘迎来了一生为国效力、为民尽责的辉煌十年。
从1979年至1989年,陈一谘先生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方面,创下了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在这十年中,基于多年农村基层单位的深入调查、实践与思考,陈一谘与一些改革志士创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极大地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变革、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随后,当中国改革的焦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时,陈一谘受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委任,组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体改所)。陈一谘领导体改所,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向城市,将市场和所有权带来的新机制推广到工业和服务业,对深化企业改革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陈一谘亲手创立的农村发展组和体改所是中国第一批新型思想库,它是将一批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与政府改革政策的制定有机结合的创举。这两个思想库之所以能产生大批影响决策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关键在于陈一谘坚持的其它研究所没有的研究自主权、人事自主权和财务自主权,在于陈一谘开辟的实证主义研究的新学风,在于陈一谘吸引并培养的一批既能务实求真、又有创新头脑的人才。陈一谘在这方面的贡献,无可取代。
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受到了政治体制滞后的制约,陈一谘再度接受赵紫阳的委任,转战政治改革领域,出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离不开陈一谘所带领团队的推动、操作和落实。
在1989年发生的民主运动期间,面对军事戒严和武装镇压的危险,陈一谘联合各界,反对武力镇压学生,坚持赵紫阳总书记所提出的"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方针,组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信国际研究所和北京青年经济学会("三所一会"),共同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六点声明》。发生"六四"屠杀后,陈一谘成为李鹏政府的首名通缉犯。
在海外流亡期间,陈一谘继续为推动中国进步而努力。他在巴黎筹组民主中国阵线,在美国与余英时共同创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以及中华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了"世纪之交中国总体研究"项目,集聚了近百位海内外知识精英,并先后主办了近五十次各种学术和时政研讨会,主编出版了十余部有关当代中国研究的著作。之后又创立了纪念胡耀邦、赵紫阳基金会,积极推动中国民主宪政的发展。1993年,美国政府授予陈一谘"杰出经济学家与政治活动家"证书;2009年和2011年,陈一谘分别获得人权领袖奖和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奖。
自2002年起,陈一谘先后罹患晚期淋巴癌和胆道癌。他以顽强的意志力与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创造了生命奇迹,书写了生命中又一个精彩篇章。在重病中,他筹拍了《历史的震撼—天安门事件实录》纪录片,以使后人不忘历史;更以惊人意志完成百余万字的《陈一谘回忆录》。
陈一谘一生追求公平正义,坚守良知,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个人代价。2012年他申请回国治病,当局要求他签署悔过书,保证不参加任何活动,结果被拒绝。陈一谘说:"我不能出卖灵魂,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政府要审查我,可以当面对话,我没有作错什么,要我写悔过书,我不接受。"
陈一谘的一生是秉承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的一生,是为中国迈向文明进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代表了中国改革者的良心、勇气与道义。
陈一谘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改革事业的损失。我们在此对陈一谘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我们向陈一谘先生海内外亲属表示慰问!
中国的脊梁-陈一谘先生精神不朽!一谘,您安息吧!
2014年4月21日于美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