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讲演 |
习近平欧洲之行,一面谈贸易,一面接二连三发表讲话,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图让人们感觉"醒狮"的可亲、文明。不过,他讲来讲去,人们关注的,还是他是否放弃中共一党专政这一基本点,而这位习大官人,也就老实不客气地承认,他是一个保守的共产党人,习惯于用自己对历史、对理论的一知半解来为自己的政治信念作注解,其它的事情,他根本不在乎。
看习怎样"弄懂"和"搞清楚"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所谓"重要演讲",表示"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哎呀,话说得对极了,那就来看看他怎样"弄懂"和"搞清楚"的吧。
当然不会让人意外,接下来他还是一通完全不对头的胡说八道:"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寻找",所谓"适合中国国情",其涵义,一是,本国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文化之发展中出现了什么趋势,有什么变化和需要,二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可供借鉴、选择的先例。
中国的状况很清楚,其经济中,市场经济已经有深厚基础,但长期匍匐于自然经济之下,屈从于垄断性的官商体制及其经济势力。它的"毛细血管"相当发达,但"动脉静脉系统"则在官商压抑下难以生长。这种状态,使得中国在发展中停滞不前,逐渐落后于西方。若市场经济不能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就纯属梦想。
政治也很清楚。走向民主化乃大势所趋。不过,在经济转变大背景下,政治选择的弹性较大,君主立宪或共和宪政,与之相应的多党制,以及议会制、总统制,都有文章可作。
中共本身就是多党制的见证
习近平张口闭口"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谓"寻找道路"的视野中,从来不提市场经济,似乎那选择只涉及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原本颇有前途,但是,满清统治者在镇压维新之后尽管竭力展现其开明,终究还是无法摆脱皇族利益束缚,悍然排斥开明派,排斥汉族政治家。结果机会稍纵即逝。革命风暴推翻了皇帝,复辟帝制成为一场闹剧,证明君主立宪再无可能。
然而,立宪以求宪政,多党体制下的议会制、总统制,既是实际选项,也都有操作空间,同时,新闻出版的自由也在实际呼应。这样,即使政局动荡,特别是军阀割据,军人在政坛中大行其道,而政治民主的实践竟然还是颇有生气。它的突出的成就很明显,多党制历经磨难而坚持下来,议会虽然在初期的活跃之后逐渐萎缩,也还远远未到"行不通"的地步。
其实,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多党制的见证。它初创时,自己把自己弄成地下党派的模样,这当然难以长久。两次国共合作,使中共成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国民党即使反共,也只是针对中共的行为,而不是根本不容它作为反对党存在。而中共,它在抗战胜利后仍然拥兵自重,内战就不可避免。
中共在多党制环境里发展壮大。它反对国民党时,声称它反对"一个党,一个领袖",而它以武力击败了国民党,立即将它先前反对的东西作为它的实际宗旨,实行"多党合作"包装下的一党专政。这叫作"过河拆桥",偏偏习近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让人好笑。
以社会主义名义限制市场经济
掌权以后,中共一直把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分析的论述视为禁区,自觉继承帝制精神,坚持其权力垄断的专政。习近平一口咬定,多党制及其议会制、总统制因为其挫折和曲折,在中国"行不通",实际上,他是把"只有帝制适合中国国情"改头换面。他的意思是,在中国,只有数千年一以贯之的权力垄断行得通。
习近平所谓"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全方位选择。它的突出特点,是以"社会主义"名义,下手严厉限制市场经济──它毕竟本事有限,无法扭转乾坤、消灭市场经济,尔后逐步确立中共一党专政。对市场经济的限制,在中共执政的前三十年里,严厉程度超过了帝制时代。它把马克思学说教条化,煽动对市场的恐惧与仇恨。这样,就使得中国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后三十年,中共仍然对市场经济步步设防,直到不久前,才刚刚承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其实际作为,还是尽量以政府控制制约市场。
走向市场经济主导的形态,中国从明清至今,已历经数百年,过程极其艰难曲折,而摆脱帝制后一百多年,走向共和宪政,也仍然阻力重重。中共被迫放弃它的计划经济实验,承认市场经济必然性,同时,它仍在竭力阻止中国政治民主化。不过,以那位德国老人的看法,市场经济在中国行得通了,权力垄断迟早会"行不通"的。
——原载《动向》杂志2014年4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