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军宁
图为普京
最近,在“一声炮响”的故乡所上演的一出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戏剧很吸引中国观众的眼球。俄罗斯将要于今年12月2日举行议会选举,之后将于明年3月举行 总统选举。现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先是突然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名字几乎从未见诸媒体的祖布科夫为总理,接着又在10月1日参加统一俄罗斯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上发言时表示,愿意领导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竞选团参加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并作为议员的第一候选人,但拒绝成为该党成员。他还表示,计划在一定条件 下于2008年出任政府总理。一个刚刚当完沙皇的人现在表示要当臣相,这就是最近发生的令全世界各国人们惊讶不已的“普京之惊”。世界各地的媒体,对此议 论纷纷。
按照现行的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的任期以两届为限。但宪法并没有阻止普京在2012年重新担任俄罗斯总统。这就是说,到2008年,普京在总统的任期结束 后,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是功成身退,还是在总统的职位上鞠躬尽瘁?若选择前者,那事情当然就简单了,像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一样回家养老即可。但若要是坚 持不退的话,如何办到?况且,宪法对总统任期又有两届的限制。要是普京要是霸王硬上弓为连任修改宪法的任期限制的话,虽然有很多人支持,但是难免要背破坏 宪法的骂名。所以,普京明智地表示将遵守宪法,不再寻求连任。但是,他还表示,他无意离开政治生活,因为他还年轻并且精力充沛,他还想继续为国家效力。他 将尽力帮助他的继任者,他不希望他最近几年的成就被遗忘。这表明,他对宪法制度有所顾忌,但是对权力更留恋无比。
这样,要想不退,只能走曲线连任之路。这就是当完沙皇,当臣相,当完臣相再当沙皇。这样既没有违背宪法,又实现的连任的夙愿。对于这样的惊世之举,有俄罗 斯媒体这样评论,俄罗斯的总统选举因“普京之惊”已经变得没有看头,无足轻重了。也有评论说,“普京变成自己的接班人”,何人取代他出任总统也就无关紧要 了。“普京之惊”的关键在于,虽然宪法没有改变,俄罗斯的宪政体制将因此举而变得面目全非。“普京总理”将使克里姆林宫边缘化,让总统成为傀儡,而总理则 成为实质上的国家领袖。不知这是变政,还是宪政?
宪政民主的一个优越性,就是政治的可预知性大大增加。规则是什么,有那些政党和候选人,这些政党和候选人背景,获胜方会从哪些人中间产生,选民们都是大致 知道的,也预期候选人不可能作出挑战法律的惊世之举。候选人一旦当选,人们知道这些人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哪些权力是当权者不能攫取和行使的,哪些政治底线 是不能突破的。如果当权者出格了,会有哪些措施制止他?民主政治是宪法下的常规政治,没有什么惊世之处。普京一再的惊世之举,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现状的一 个很好的注脚。没有人知道总统普京在选举前还会干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如愿当上总理之后,还会有什么惊人之举。民主政治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政府的有序 更迭。如果政权更迭偏离了宪法的条文何精神,而且还变得十分难以预测,俄罗斯的本来就很羸弱的宪政民主就岌岌可危了。
“普京之惊”关系到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这就是能干的领袖是否应该“功成身退”如期退休?还是在职位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张能干的政治家应该在职位上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观点认为,如果强迫一个能干的领袖退休,换上来的是一个平庸的政治家,那怎么办?为人做事总应该追求完美吧?否则岂不是半途而废吗?能干 的政治家本来就十分难得,如果很有幸碰到一位,还不把他的能力全部“榨干”?
但是主张功成身退的观点认为,即使遇到平庸的政治家当政也不可怕,甚至更好。平庸的政治家有平庸的好处,可以降低民众对领袖的期望值。越平庸的政治家对民 众的欺骗性和蛊惑性就越小。要特别留心的不是平庸的政治家,而是那些极有个人魅力的、“能干的”政治家。如果对政治家的任期加以限制,来了野心家也没关 系,任满之后也要身退。野心家的野心也就难以得逞了。最怕的就是来了恶棍,没有限任制,赶也赶不走他。为了避免这种最坏的情形,即使是伟大的政治家,任满 后也要把他赶走。民众应该不信任任何政治家,不盲从任何伟大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制度必须允许民众说政治家的坏话,甚至无中生有的坏话,甚至是说伟大的政治 家的坏话,去反对他们,批评他们。
有人会说,难道领袖不是越伟大越完美越好吗?难道伟大的领袖不是民众的福份吗?我以为,政治领袖最好是中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当政,谁都可以发现他的错。 没有人会把他当红太阳。他所掌握的权力就不再具有神秘性和最高性,领袖也将暴露出其公仆的身份。没有红太阳的国家,才是民众之福。如果一个领袖伟大到人人 都把他当红太阳、当救星和舵手,那么,每一个个体就停止发光了,就停止思维了,就迷失了方向了。我的看法是,领袖“伟大”非人民之福。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伟 大领袖,尤其是自封的伟大领袖,这十有八九是个坏消息。若是他们有什么惊人之举,民众终将付出代价。
对比“普京之惊”,中国这些年在政治方面最大的进步就是,由于饱受鞠躬尽瘁之苦,功成身退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限任制的制度安排逐步得到确立。此中的意义将会在岁月的推移中日益显现出来。
原文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0月25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