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经常批评日本,因为钓鱼岛争执的缘故,近来这种批评调门的分贝急剧升高,除了惯常的批评东京对自己当年的侵略罪行缺少深刻的反省、掩盖事实歪曲历史等,还加强了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抨击,称其中供奉的14名甲级战犯是日本的"希特勒"。……言辞间的怨愤,显然已越出了两国关系的外交礼节。
奇怪的是,非但日本拒绝北京这种批评,在互联网发展到中共已经无法一手遮天的大陆社会,民间舆论也对自己政府的高调横挑鼻子竖挑眼:以北京现在的批评为依据,毛泽东生前曾多次感谢日本皇军的侵华战争,否则中共就不可能夺取政权。毛政府还放弃了战争赔款、放弃了"自古以来"的冲绳主权。毛是中共现政权的合法性象征,与现今中南海的言行自相矛盾和荒谬可笑,毕现无遗。
更有甚者,检视中共的历史,在暴力夺取政权过程中的种种反人类罪行(如长春围困战令数十万难民饿毙)暂且不论,就说在和平时期,各种政治运动令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其罪恶比纳粹希特勒更有过之!中共非但不公布真相也不道歉,反而在天安门广场建造纪念堂,对制造人类浩劫的元凶――毛泽东顶礼膜拜。
由此再看北京对日本的种种批评,倒像一面镜子,在相当程度上照出的是自己的嘴脸。常闻中国人有一种疑虑:为什么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彻底反省自己的最恶呢?其实,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舞台上看,日本与中国很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仅在历史、文化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思维或行为方式(如回避自身罪责的反省)如出一辙,犹如相生相克的一对。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那是近代日本崛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确立了世界强国和执亚洲牛耳的地位,但追求扩军强国扭曲了国家政体,埋下了后来军国主义为祸世界的种子,直至二战彻底败亡,变成了一个被占领的非正常国家。甲午战争也是中国国运走向衰败的转折点,由于中共意识形态灌输,民众只记住那是民族的屈辱,看不到自身政治模式的病疴才是根本原因――与其说是败给日本,不如说是败给自己没落腐败的体制。
二战以后,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脱亚入欧",重建了一个奉行普世价值观的现代宪政国家,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然而,缺少历史的深刻反省,亦令其在对中共关系上屡屡出错:如抢在美国之前与北京建交,让毛氏孤立外交困境得以突围;在对北京关系上,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坚持人权等普世准则;六四后不惜破坏国际社会对中共的制裁,率先与其恢复关系……细究起来,中共今天肆意破坏秩序、不讲规则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日本无原则绥靖政策的报应。
相比之下,中国没日本幸运,始终走不出120年前陷入的泥潭,坚持一党专制的中共对内打造了一个维稳体制,不惜以超过军费增长的速度提升维稳开支,实行国家恐怖主义,警察+特务治国!对外大肆扩充军备,在国际纠纷中不讲文明、破坏规范,甚至在国际安全中不惜以北韩流氓政权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干脆扯下了韬光养晦的伪装。
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中南海急剧膨胀的自以为是心态,正在步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后尘。如果真有甲午年的历史轮回,导致当年失败的原因实际上更严重的存在着,以如今从上倒下的全面腐败,和军人中七成以上独生子女的状况看,这个仗不用打,就已经知道结局了。到那时,成也日本亡也日本的中共,让日本圆了"正常国家"的夙愿,也算习近平帮毛泽东了却当年对皇军的谢忱。
《动向》杂志2014年2月号封面 |
【编辑者言】
把刘晓波推上诺贝尔和平奖领奖台,毫无疑问是胡温十年的一大"政绩",尽管他们把刘关押到离北京500公里外的锦州监狱,以掩饰自己对这一影响当今中国重大事件的责任,但未来的历史绝不会放过他们。说来也十分诡谲,中南海当时明明下令要防止中国出曼德拉、哈维尔那样的人,结果周永康的维稳体制偏偏就给你造一个出来。
习近平有法学博士学位,他上台后不少人对他口称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心存幻想,以为即使刘晓波不能马上出狱,对民间活动和新闻言论方面的控制将变得更宽松一些,这次对法学博士许志永和新公民运动成员的审判,恰似朝野两位"法学博士"的较量,证明了薄熙来、周永康之流的"唱红打黑"大行其道。不过,人们的善良愿望再次破灭的同时,诺贝尔和平奖获奖候选人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位中国籍新人。
中国的社会转型,需要一大批刘晓波、许志永式的人物,当这些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涌现时,象征着"一个正在到来的自由社会"的孕育成熟,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潮流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本期特辑"许志永案谁审谁?"对这一读者关心的案件,作了多角度的探索了。
本期"人物访谈"对辞职法学副教授谌洪果的采访和"法制倒退"栏目,反映了中国大陆急剧恶化的法制现状,以及法律人的挣扎。"专题:文革与道歉"对宋彬彬道歉引出的话题,组织不同意见的探讨,将有助于接近真相。"专稿"和"宿命轮回"栏目及相关文章,剖析了美中关系、国际和平的新变化及即将遭遇的严峻挑战。"焦点:习近平执政"介绍了习近平两年内遭到的两大挫折,根本原因就是习近平还"没有缝合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
――原载《动向》杂志2014年2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