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外界所預料,上星期的美中領導人的視訊會議,幾乎無法解決兩國之間的分歧;繼台灣問題「各自表述」了一貫的立場之外,中方除了聲稱中美關係關乎世界命運,更在與東盟十國舉行視訊會議時,指中方「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至「絕不尋求霸權,更不會以大欺小」。
然而言猶在耳,中方的駐歐使團,又於同日指控歐盟就南海的聲明,是「不講是非」云云──歐盟指控中國,即中方上星期在南海的仁愛礁,攔截兩艘東盟成員國菲律賓的捕魚船,是違反國際法庭南海仲裁的判決;而中方卻聲稱「南海仲裁案」違背「國家同意」的基本原則──因為中方「不同意」參加裁決,所以國際法庭是「越權審理」,因此「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
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年各國控訴日本侵佔中國的東三省,成立「滿洲國」;而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派出調查團得出結論,不承認「滿洲國」;當時日本的做法,就是退出國聯作出抗議;這種輸打贏要,自己佔道理就說「根據國際法」,不佔道理就「不參加裁決」的做法,是否似曾相識?
一方面聲稱自己反對「霸權」,一方面聲稱與其他國家的水域糾紛,因自己不願參加國際法庭的裁決,因此說國際法庭是無效的做法,究竟又是不是「霸權」以至「以大欺小」呢?這就是來自歐洲與東盟國家的指控;因此無論中國外交部怎樣解釋,這些國家的看法都極難會改變;當中國說「反對霸權」,究竟是會令各國想起「美國欺負中國」,還是會想起「中國欺負自己」呢?
對歐洲國家而言,冷戰時代的德國分裂,分為西德與東德,由互不承認,走向互相承認,然後最後回歸到合併成為德國,是一種常識;因此「承認事實」,不代表會走向獨立;然而中國則認為德國的例子,不適用於兩岸關係,近日更宣布對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水平,聲稱因立陶宛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而批准台灣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而因此是製造「一中一台」,是「粗暴干預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等。
立陶宛做了甚麼?就是改善與台灣的關係;因立陶宛方面,不叫「台北代表處」,只叫做「台灣代表處」,中國就指控「等同是台獨」;這種做法的結果,令歐盟各國指控中方是「霸權」,是對立陶宛「以大欺小」,中國自己的聲明,成為了各國針對自己的彈藥。
由美國到英國,以至五眼聯盟,正在商討在外交層次,因中國的人權問題,抵制明年初北京的冬季奧運會;而目前各國的立場,為運動員不抵制,而官員層面則抵制,即不會派任何官方代表出席,這既表達了立場,同時又不影響運動員;中國外交部卻繼聲稱「反對奧運政治化」,看來比起各國的反應,慢了三拍。
各國如不派「官方代表」即政治人物參加,又如何「政治化」呢?從上述的例子可見,各國如今應付中國的手法,遠比起以往靈活變通;在宣傳戰上,中方繼續其黨八股,以過時的論述,去回應各國新的論述,只會更嚴重失分,令中國陷於更孤立的境地。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