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 (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
130年前卡尔·马克思与世长辞。几乎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但人们对其褒贬不一。热情推崇者有之,对其采取鄙夷态度,或将其混同专制者,也不乏其人。
(德国之声中文网)人类历史上,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同1789年的《人权民权宣言》以及《美国独立宣言》一道,堪称最富影响的政论文献。德国哲学家施托里希( Hans Joachim Störrig)说,"马克思之前,以哲学为原点和动力的运动还从未掀起过如此浩大的声势。"二十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的政府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他们统治的人口达到全球半数。
由此马克思兑现了自己提出的要求。还在年轻时代,马克思就曾写道:"哲学家不过对世界进行了不同的理解;而重要的是,对它进行改变。"
马克思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始终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科学家,而非哲学家。对劳动的分析是马克思思想的中心部分。人"成了可以自我生产的动物",兰德胡特(Siegfried Landshut)和迈尔(J. P.Meyer)这样认为。他们二位都是带有评论部分的马克思著作的出版人。分析劳动的必要前提是掌握经济知识。马克思的经济知识多半是由好友和同道恩格斯传授的。
马克思撰写了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的要点是,一个人能够创造超过自用价值的更多价值,而资本家则将两者间的差额占为已有,方式是,让工人更多地工作,支付较少的工资。这样便产生了利润。
马克思的理论最终建立在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生活的思想之上,即"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我们怎样生活,决定我们怎样感受和思维。此外,马克思思想还包括,历史的发展也遵循类似的规律,自然界亦然。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将因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而瓦解,这是一条必然规律,就像石头落地一样。
作用和后果
过去100年间,像潮涨潮落、经济周期一样,马克思思想也经历了兴衰的历程。
他的理论在冷战时期的体制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苏联,列宁以及继任斯大林以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将共产主义不仅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同时也将其转变成政治现实。中国的毛泽东、越南的胡志明、朝鲜的金日成以及古巴的卡斯特罗,都从在德国特里尔市出生的马克思那里获取理论的源泉。他们都一致认为,马克思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真理。所以,为适应各自国家的需求,修改马克思理论也在所不辞。
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共产国家的统治在短短的数年内,变成了残暴的专制政权,在苏联和中国,因此而丧生的人数高达几百万。而同时,马克思的将在工业国家不可避免发生革命的预言,却未能兑现。情况正好相反:被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先驱的苏联,却在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马克思的其他假设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不是被证明为谬误,就是至少不够完整。自由主义学派的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马克思的学说未能达到科学标准,虽然他极力希望创立科学理论。
因此,苏联瓦解后,将马克思理论作为谬论加以摒弃并不困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占主导地位的西方自由民主理论,至少从表面看,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取得了体制冲突的最终胜利。
全球经济危机
然而,以上说法并非正确,最晚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其提供了佐证。数以十万计的职员失掉了工作和他们的住房。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理论重新体现了它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不仅将全球化描述成资本主义的后果。他也记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这一矛盾导致危机不断发生。此外,马克思还预言道,资本将不断集中,掌握它的人会越来越少。德国经济学家克莱默(Werner Krämer)说,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体现了特别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子孙
中国的崛起让许多观察家感到震惊。他们不解并提出疑问:共产主义难道还在发挥影响?不过,今天的中国或古巴、委内瑞拉以及越南,推行所谓的"共产主义",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同马克思的理论已毫不相干,虽然他们会不断声称自己是马克思的子孙,也会不断援引马克思的言论。
以中国为例,对国内事务的不断集中,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与马克思的理论大相径庭。马克思认为,只有国际无产阶级,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曾在中国执教的克莱默说,中国是一个相对不公正的社会,贫富差别巨大。这说明,"中国在马克思理论和现行经济制度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李鱼
责编:谢菲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