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童大焕:为甚么很多官员退休后才认同张维迎观点?

内地官员在GDP挂帅的考核体制下过分发展,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化严重过剩。
张维迎和林毅夫关于要不要政府产业政策之争,事实上可以追溯到2014年,"除了和平、轻赋税和宽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个最贫困的国家变成最繁荣的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麽了。"张维迎用亚当·斯密的话表达自己对于政府的认识。林毅夫则相信,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而是哪一种干预能够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哪一种干预会失败"。更早则可以追溯到杨小凯的"后发劣势"与林毅夫的"后发优势"之争。

今天"旧事重提",甚至这场争论由学术界漫延到了其它社会层面,实在是因为,当下中国,发展和转型又到了一个新的节骨眼上。

当年,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采访张维迎时,用了这样一种抒情的笔调:或许,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会记得他与林毅夫在杨小凯追思会上相互传递话筒针锋相对的时刻——就像他们在1995年争论国企改革是否需要产权明晰,在2009年争论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是否需要反思,这些争论都引发了学界的大讨论。但让张维迎感到失落的是,尽管看起来他的观点总能在知识界获得更多支持,却很难赢得官方政策的回应,"许多官员退休了才开始认同我的观点"。"如果小凯所说的那些制度扭曲不解决,我们这个大厦永远都是在沙滩上。"

我反复思考张维迎这句话——"许多官员退休了才开始认同我的观点"。难道一切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吗?我很快想通了——其实,很多官员在任时内心也认同张维迎的观点,但是现有的官员任命体制和政府公司化、GDP导向体制下的官员评价体制,使得他们口是心非,说的想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样。否则不符合他们的短期政绩利益,也会被那个评价体制淘汰出局。

换句话说,官员中的许多人,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也在编造各种说辞为错误鸣锣开道,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GDP挂帅的考核体制下,明明知道引进的是污染产业,你做不做?明明知道"跑部钱进"、招商引资争取来、引进来的是过剩产能,你做不做?明明知道持续十多年的城镇化大跃进,已经使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入尾声甚至严重过剩,但是还有地可卖,还有概念可以炒作,你做不做?如果不做,你就没有GDP,没有税收,没有政绩,也没有灰色收入。你会首先被这个评价考核体制淘汰出局!所以,但凡聪明人,他都会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深藏真实想法,闷声升官发财!你是海归你是博士都没有用!行为逻辑完胜观念逻辑!林毅夫本人,在芝加哥,学的难道不是著名的芝加哥学派吗?但他一旦进入中国大陆,就成了官僚机器的一分子,所思所想,完全变样!这就是南橘北枳,土壤变了,人就变种!

你以为官僚体制的人都是傻瓜啊?不是,他比谁都聪明。但是在强大的制度机器面前,他们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反正这一切,投资都是政府和百姓买单,自己只有几年的任期。

在这种考核与评价机制下,地方少数主政官员的个人利益战胜了几十、几百、几千万百姓的群体利益;几个人三五年的政绩,战胜了几十几百几千万人几十年的利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念很清醒,现实很混蛋。

每个人都受到各种现实约束条件的"绑架",官员面对百姓时好像是无所不能为所欲为;但当他们面对官员评价体制时,受到的约束更多,甚至连"妄议"的权利都没有。

归根结底,我们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定位出了问题。现在的职能定位,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的定位上。这个定位在当时有它重要的进步和积极意义,但是早已过时,早就应该向现代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很多人一直说上面都是对的,错的都是下面歪嘴和尚念错经。这个认识该转变了,是我们的职能定位一开始就是错的,导致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只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