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炯明(左)与孙中山 |
1924年北上谈判的事实表明,孙中山并非没有改弦易辙的可能,但遗憾的是,他已经来不及作出和平统一的选择。他死后,国共党争在苏俄的强力干预下,让中国走上了武力统一、一党专政的路径。中国的现代化因而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社会代价。海峡两岸今天的格局,就是这条路径派生出来的一大后果。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在大陆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换。
国民党的尴尬还不止于此,它现在的生存必需依赖于放弃当年的两大理念,第一就是武力统一的理念,第二就是为了执政可以牺牲自由,包括牺牲地方自治的理念。即便如此,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生存还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洪秀柱真的代表国民党出马竞选总统,国民党有可能在台湾被彻底边缘化。
因此,此次"习马会"的一个重大背景,就是国民党空前的危机。这个危机如果导致"蓝绿"之间的微妙平衡被完全打破,习近平就有可能在其任期内遭遇一场台海危机。我同意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习近平希望通过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遏止这一可能的发展。
问题是"习马会"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习近平会不会适得其反,越是支持国民党,结果是让国民党死的更快,最后把共产党在大陆的政权也赔上?我以为这样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相当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没有放弃国民党已经放弃了的两个理念,也就是放弃武力统一的理念,放弃反对地方自治的理念。
习近平没有公开宣布不放弃武力统一,但也没有承诺放弃武力统一。如果说,这种战略模糊在过去可以理解,在21世纪的今天完全没有必要。这是因为,用武力统一台湾对所有各方都没有任何好处,对中共自己也无异于政治自杀。但习近平显然不这样看,说明他的理念跟不上时代。
承诺不使用武力统一,是否会鼓励台独,我以为在今天的大格局下,这种想法完全脱离现实,这是因为,国际社会已经普遍接受了一个中国的主张,中国在联合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习近平承诺不使用武力统一,只会让国际社会更加尊重中国,让台独的主张更难得到国际支持。相反,不放弃武力统一的选择,让很多人难以理解。
习近平不愿意明确承诺放弃武力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理解,或不愿理解"自由",不愿意放手让中国人民实行高度的自治。习近平代表了当今中国当权者的这样一个思维,让中国人自治,中国就会分裂,就会大乱。事实是,历史上中国的分治状态,包括台湾与大陆的分治状态,并非总是伴随著战乱,而是给中国社会和地方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就是,如果台湾在五十年代初就被中共"解放",如果香港也在那个时代"回归",就不会有今天中国的崛起。
因此,今天中国统一的根本障碍,并非来自外部势力的干预,也不是来自中国人的所谓"素质不高",而恰恰是中共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放弃陈旧的理念,给人民民主自治的机会。而习近平坚持这些错误理念的结果,不仅会推迟中国的统一,而且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灾难。其政治后果,则是让中共和国民党这一对二十世纪的孪生冤家,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同归于尽。
——RFA
【附录】
冯学荣《陈炯明和孙中山翻脸始末》
1922年6月16日凌晨,广州,天还没亮。
在晓色之中,陈炯明的粤军一部,由叶举带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攻、并炮击了孙中山位于观音山(今越秀山)的总统府。
所幸,孙中山事前已经得到通知、并及时撤离了。此事之后,孙中山与陈炯明,这对昔日的亲密战友,从此反目成仇、成为死敌。
这件事在中国大陆相当多的历史读物里,被定义为 "陈炯明叛变",读者们似乎也都有一个印象:陈炯明要杀死孙中山。
可是,陈炯明真的要杀死孙中山吗?陈炯明又是为什么走上了一条"叛变"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问的人却显得很少。
深究之下,史料告诉了我们:原来,在和北洋政府对抗的过程中,陈炯明主和,孙中山主战,二人在政见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因而反目、进而演变成军事对抗。
而更加鲜为人知的是:陈炯明的部队在进攻孙中山总统府的行动中,其目标只是"活捉"或者"驱逐"孙中山——也就是说:陈炯明并没有要杀死孙中山的本意。
这才算是这座"冰山"比较齐全的一个真面目。
北洋时期的这一段历史,有点乱,如果长篇大论地细说,不但篇幅不允许,而且还可能会使各位读懵。在本文里,请允许我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法,用最简练的语言,将本案的背景信息、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首先,我要向各位交代这个案件事发前后的中国政情背景,分为"南"、"北"两部分。
先看北方。
1922年初,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在打赢了"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控制了北洋政府,两人进而指责当时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是"非法总统"、并逼迫他辞职。
曹锟、吴佩孚指责徐世昌为"非法总统"的理据是:徐世昌这个总统,不是由第一届国会(合法国会,又称"民元国会")选举出来的,而是由皖系军阀段祺瑞的御用团伙 "安福国会"所炮制出来的——这并不符合法律程序,因此,曹锟、吴佩孚指责徐世昌是"非法总统"。
同年4月,曹锟进一步宣布:恢复1912年由孙中山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曹锟当时提出这个政治口号,一时很得民心,此事史称:"法统重光"。(注:《临时约法》此前多次被北洋军阀废止)
换言之——国家似乎可以重新回到"共和、民主、宪政"的正常轨道上去了。
好了。我们再看南方。
此时的广州,有着另外一个"中华民国政府"——时称 "护法军政府",它是由孙中山和他的支持者陈炯明等人所控制的。
孙中山当时号称 "非常大总统"——为什么要称为"非常大总统"呢?这个"非常",是不是"非常厉害"的意思呢?不是,这个"非常",是"不太正常"的意思。
因为:选举孙中山为总统的广州国会议员,不足法定人数,因此,这个"总统"选举,在法律程序上,也有着一定的瑕疵。但是,当时的南方革命阵营认为:这是在"非常时期" 所采取的"非常举措",选出来孙中山这么个总统,遂称为"非常大总统"。
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在广州另搞一个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公然与北京那个世界公认的"北洋政府"搞军事对抗呢?
因为,孙中山一直宣称要 "护法",护哪个法?孙中山要"护"的,正是1912年他自己所主持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换言之,北洋军阀早年废除了似乎代表"中华民国"正统法理基础的,912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孙中山认为:北洋军阀那样做,是"践踏共和"、是 "践踏宪政",所以,孙中山要在广州闹革命、要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北洋政府。
这就是当时南、北两个政权武力对峙的特定历史背景。
在不久以前,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各界,发表过这样的声明:"只要北京的非法总统徐世昌辞职下野,我孙文也立即辞职下野。"
孙中山是想給全体人民做出一个这样的姿态和形象:我孙文闹革命,是为大家争民主、是为了反对独裁者。因此,只要独裁者下台,我的革命目的就达成了,那么,我孙文也可以立即下台。
可是,令孙中山始料不及的是:1922年6月2日, 徐世昌竟然果真辞职下野了。由黎元洪复职。
这时,孙中山的头疼事儿立马就来了:由于徐世昌的下野以及孙中山之前对大众公开发表的声明,社会各界于是开始冒出了不小的声音:孙中山也应该兑现诺言、立即辞职下野。
这些民间呼吁者,有胡适,有蔡元培,还有其他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
为什么那么多知名人士要呼吁孙中山下野?他们也许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法统重光了,国家开始尊重约法、恢复民主宪政了,既然如此,谁还愿意打内战呢?谁不希望国家恢复和平、休养生息呢?在这种情况下,谁如果还要闹革命,那就是无理取闹了,因此,他必然要失去社会舆论的支持。
当然,当年某些知识分子这样想,也不一定对。这个,不是本文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此,暂且一笔带过。
可是,也是相当的出人意料:孙中山没有理会这一批知识分子的呼吁、而拒绝辞职下野。
顿时,一些媒体哗声大起。
孙中山在当年为了闹革命、为了反对北洋军阀集团,各种招数都使过了,这次,是话语稍微说得欠圆滑了一点 —— 本不应该把话说死、而应该给自己留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样,也许才不至于陷入这样被动的境地。
曹汝霖在其《一生之回忆》里面回忆道:有一次,段祺瑞对曹汝霖说:
"以前,孙文以《临时约法》被蹂躏为旗号,闹革命,可是,现在《临时约法》已经恢复,孙文却还要坚持造反,从今以后,就变成是他不对了。"
当然,段祺瑞的话,也仅供参考。
孙中山拒绝下野之后,他的追随者陈炯明,逐渐对自己的领袖产生了不满。陈炯明对孙中山表示异议,他说:
"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同时,陈炯明主张:应该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仿照美国的"州自治"制度,逐步走向全国的和平统一,这个主张,史称 "联省自治"。
孙中山不同意陈炯明的主张,他仍然坚持认为:必须要武力北伐、坚决打倒北洋政府,夺取革命政权。
两人在这一点的政见之上,达不成一致,于是,二人的矛盾越闹越深,闹到了 1922年6月12日,终于,失去耐性的孙中山向陈炯明摊牌,说:
"你的部队(粤军)必须给我撤出广州周边三十里地之外,否则,我不跟你客气!"
1922年6月14日,不服气的陈炯明,也针锋相对地、示意他的部下们发表正式通电,呼吁孙中山辞职下野。
在这篇名为《粤军全体官兵请孙中山下野电》的通电中,陈炯明大概是这个意思:现在,北洋政府的非法总统徐世昌已经下野了,国会可以恢复了,我们的"护法"运动,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必要再打内战了,既然你孙中山先生坚持要打内战,那么请你兑现你此前对大家的诺言、果断下野。
这份《粤军全体官兵请孙中山下野电》的全文如下:
广州总统府各部总次长、非常国会、海军温总司令、伍省长、魏卫戍总司令、省议会、总商会、全省商会联合会、教育会、报界公会、学生联合会、惠州陈总司令,南雄转送李部长、许军长、梁师长、朱总司令、彭总司令、李梯团长、赖梯团长、黄司令,暨前敌各旅团长、各区善后处、各县长、各县会、北京总统府、参众两院、国务院、各巡阅使、各省督军、省长、省议会、各特别区都统、海军杜总司令、各护军使、镇守使、各军师旅长、云南唐总司令、四川刘总司令、湖南赵总要不、贵州袁总指挥、梧州马省长、廉州探送刘督办、钦州黄司令、北京蔡孑民先生、上海章太炎先生、香山唐少川先生、各省各法团、各报馆均鉴:
民国十稔,祸乱侵寻,袁氏称帝而有靖国之役,张勋复辟逼散国会而有护法之役,孙中山先生率海舰南来,以护法相号召,西南六省相继宣布自主,以护法相感应,六年以来,兵士亡于锋镝、人民转于沟壑,屡踬屡起,百死不悔,惟护法故也。八年海上和会,以北廷不克恢复法统之故,和议垂成而不成,当时唐代表即有和议唯一条件为恢复国会之宣言。九年岑氏取消自主,护法几濒于危殆,粤军回粤,重组护法政府,宣布对徐,孙中山先生又有徐氏退位,当同时下野之宣言。今幸天心厌乱,旧国会已自行召集,徐氏复引咎退位,南北用兵累年,所志无非护法,今目的已达,自无用兵之必要,况粤自桂莫入据,民主已慨凋残,自主已还,以一省当西南之重,财力更形竭蹶,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举等同属国民、同隶粤军、为国为粤,不忍因一人以祸天下,为此合吁请孙中山先生实践与徐同退之宣言,敝屣尊荣,翩然下野,我海内明达,救国同具热心,望治当无二致,应恳一致敦劝,同抒国难,我海陆军前敌同胞,爱护国家,尊重法治,亦恳即日罢战,共表同情,销兵气为日月之光,尊国本于苞桑之固,民国前途,实嘉赖之。
粤军总指挥叶举,第二师师长洪兆麟、第四师师长关国雄,第一独立旅旅长李炳荣、第二独立旅旅长熊略、第三独立旅旅长邓本殷、第五独立旅旅长陈德春、第六独立旅旅长翁式亮、第三旅旅长尹骥、第四旅旅长李云复、第七旅旅长谢文炳、第三支队司令罗绍雄,第二路司令陈炯光、第五路司令锺景堂,第六路司令胡汉卿、第七路司令黄强,指挥官何国梁、李荫轩,司令杨坤如、陈小岳、丘耀西、陆兰清、黄志桓、黄凤纶、冯铭楷、苏世安,副司令黄任寰、黄业兴,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张醁村,副官长陈演雄,炮兵团长王惺庵,团长贺瑞廷、纪泽波、王昌期、邓桂生、杨锦献、吕春荣、饶寿平、许廷杰、陈己、林烈、苏廷有、陈凤起、林捷之、陈家威、王定季、黎生、张化如、陈绍鹏,统领李汉隆、林子超、严胜、谭启秀、李子青、吴庆恩、袁带、余六吉、罗石平、余宏锦、邓乃忠、锺子廷、杨廷芳、陈汉洲、丘可荣、锺作新、陈国华,独立旅长翟铭祺等全体官兵同叩。
孙中山当然不会理会这份电报。
于是,1922年6月16日凌晨3点钟,陈炯明的部下叶举,突然带兵包围了孙中山在观音山(越秀山)的总统府。可是,在此前的数个小时,孙中山实际上早就已经得到消息、并及时撤离了。
所以,叶举等人炮轰的总统府,其实只是一个空巢,只有孙中山的一小股卫士在内坚守。
孙中山则化装为一个医生、成功转移到停泊在珠江上的中山舰、炮轰广州之后,离粤赴沪。
旋即,叶举在广州的街头,贴出了以下的一份"安民告示":
"国会恢复,护法告终,请孙下野,表示大公,粤军将领,一致赞同,诸色人等,安业无恐"。
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简单地讲,就是这样。
梳理了这个事件的前前后后,我们理清了这件事发展的基本逻辑如下:
1.孙中山以维护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正当理由闹革命,并放出承诺:只要独裁者下台,他就不再革命;
2.不料独裁者果真下台,不但如此,孙中山一直宣言维护的《临时约法》,竟然被曹锟恢复,换言之,国家似乎有恢复宪政的迹象;
3.孙中山不理会一些社会人士的呼吁、拒绝辞职,并主张坚持武力颠覆北洋政府、以建立革命执政;
4.孙中山出人意料的行为,令他的部下陈炯明大为不满,陈炯明开始公开反对自己昔日的领袖——孙中山;
5.孙中山对背叛自己的部下陈炯明发出武力威胁。陈炯明决定先发制人、用武力将孙中山驱逐出广州。
这才是"陈炯明炮击孙中山"事件比较接近事实的版本。
那么,讲到这里,又一个问题来了:当时的广州,在粤军的控制之中,如果粤军真的有心杀死孙中山,能那么容易就让他给跑了?粤军部署这次行动的机密军事会议,有谁会知道?又是谁,会将这个军事机密泄露出去的呢?
于是,我们就有了合理的怀疑:在这次的"六一六事变"当中,陈炯明真的要杀死孙中山吗?
对于这一点,恐怕不少的朋友会被一些历史读物误导,认为"是"。我却认为:陈炯明的粤军在1922年6月16日发动兵变,志在"逮捕"或者"驱逐"孙中山,而并没有要杀死孙中山的意思。
那么,我这样说,有什么依据呢?
下面,请您跟从我,去听听这个事件亲历者的一些证人证言,事情自然就有分晓。
大家先跟我来看看"林廷华"的证言。林廷华的证言,收录在《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这册史料当中。
"林廷华"是谁?林廷华,是粤军总部参谋处的一员参谋,是陈炯明的心腹之一,他参与了此次(六一六)军事行动的决策会议。
林廷华的证言表明:粤军仅仅是想要"活捉"或者"赶跑"孙中山,而并不是要杀死他。
林廷华的证言,原文是这样的:
"………。陈炯明当时人在惠州百花洲………我于1922年6月15日晚上七点钟,参加了在广州(粤军)叶举总指挥部旅长以上的军事会议,到会人员,有翁式亮、军长熊略、师长陈炯光(陈炯明的弟弟)等一系列粤军要人,我和其他从惠州百花洲赶来的陈炯明的参谋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是由叶举主持的,叶举说:必须除掉孙中山这个民贼,否则国无宁日。在会上,主张炮击孙中山总统府声音最大的,是洪兆麟、钟秀南、陈炯光三位。而军长熊略的意见则是:不一定要杀死孙中山,只要把孙中山赶跑、让他去北伐、对我们粤军也有好处。经过讨论,后来作出了决议如下:推举熊略为此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炮击孙中山总统府、活捉孙中山……。但是,熊略被推举为总指挥之后,他一面作军事部署,一面却派他的亲信连长去通知孙中山的侍卫长陆志云:请立即转报总统(孙中山),6月16日凌晨三点钟,我们粤军即将炮击总统府,请孙总统迅速出走……。"
此外,林廷华还回忆说:
"……。事后,(孙中山的亲信)陈策告诉我:熊略6月15日晚上给孙中山的密报,孙中山的确收到了,但是孙中山当时不相信,他以为仅仅是陈炯明的恐吓手段而已……。"
我们梳理林廷华的这份证言,可以得知,这次军事行动的内幕,其实是这样的:
1.陈炯明当时人不在广州、因而,陈炯明并没有参加广州这次"倒孙"军事行动的实际指挥工作;
2.是陈炯明的部下叶举开会策划指挥的"倒孙"军事行动。其中,陈炯明的弟弟陈炯光以及陈炯明的一批亲信参谋等人参加了会议;
3.这次会议的决议,并不是要杀死孙中山,而是要活捉孙中山,或者驱逐他也行;
4.会后,这次行动的具体执行指挥官熊略,故意将这个情报通报了孙中山、并故意放孙中山一马。
总之是一句话:作为事件亲历者和参与人的林廷华认为:陈炯明的粤军,并不想杀死孙中山。
当然,我们探讨历史,不能仅仅听林廷华的一面之词。
好,让我们来看看孙中山这边人员的证言。
首先,我们来看看"马湘"的证词。
"马湘"是谁?马湘,是跟随了孙中山十几年的一名贴身卫士。马湘在其所著《跟随孙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回忆》一文中,对这件事,给出了与敌方的资料相互吻合的证言:粤军的确有不少的人,将这个机密提前通报了孙中山、蓄意放孙中山一条生路。
马湘的证词,原文是这样的:
"……。(6月14日下午)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来报告孙中山先生:陈炯明的确要叛乱了,请先生好好准备对付……。(6月15日)陈策又向孙先生报告陈炯明谋反的事情……。接着,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总统府秘书长谢持先后到来,报告陈炯明准备叛变的事情……。夜里十一点,陈策、魏邦平再次连续用电话报告:陈炯明谋叛,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又有各方面的电话来,告知了同一情报,这些电话都是我亲自接听并转告给孙先生的……到了夜里十二点,林直勉、林树巍和陆志云三人,十万火急地赶来、向孙先生报告,陆志云说:他有个在(粤军)熊略部下当连长的同乡,告知了陈炯明军队即将在凌晨一点钟开始攻击总统府的消息……。"
以上可见,马湘的证言,和林廷华的证言,恰好是十分吻合的:正是粤军高级将领熊略,派他的亲信连长,把即将攻击总统府的消息,提前告知了孙中山的侍卫长陆志云。
在孙中山的阵营中,除了马湘之外,蒋介石也有相关的证词。
我们也来看看孙中山的心腹蒋介石,对于此事,又是怎么说的。
蒋介石在他所写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文中,也有相同的说法:粤军有人提前通报了孙中山、故意放孙中山走的。
蒋介石的证词,关键文字摘录如下:
"………。(6月15 日)是夜十时,有某军官以电话报告总统,言今晚粤军恐有不轨行动,务请总统离府。总统以为谣传,不之信………少顷,各处连来电话报告,皆言今夜粤军必乱,务请总统远离,总统不信,迨至二时许,有某军官,自粤军营中潜出,特来报告,言各军各营,炊事已毕,约定二时出发……。"
蒋介石的证言,白纸黑字,也很清楚地记载了:粤军有人向孙中山提前通报炮击行动计划。蒋介石的这个证言,和林廷华、马湘上述的证言,也是能够互相吻合的。
而且,马湘、蒋介石的证言还显示:粤军内部其实并不止一派人通知了孙中山,而是有好几派人先后、各自、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了孙中山同一个情报,其目的只有一个:放孙中山一马、请他出走。
我们再来看看"陈定炎"是怎么说的。
"陈定炎"是谁?陈定炎,是陈炯明的儿子。
陈定炎对于此事的说法,与前述几个证人的说法,也是一致的:是粤军的高层,提前将情报通知了孙中山、故意放孙中山一马、不想杀他的。
陈定炎在他的著作《陈炯明研究》里,有这样的记录:
"……。《华字日报》1922年6月29日版、9月20日版均披露、报道了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受叶举秘密指使、提前把粤军即将捉拿孙中山的消息泄漏给了孙中山……"
这个在陈定炎的笔下出现的告密者"魏邦平",在当时是一个立场较为中立的人员。那么,陈定炎所说的"叶举" 又是谁?前文已经交代过了:叶举是陈炯明的核心心腹人员之一、是部署这次"倒孙"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人员。
还有一个证人,名叫"李洁之",他是(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第二营的一个连长。
这个李洁之,在《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里,写下了名为《陈炯明叛变炮击总统府的经过》的一篇证词。在这篇证词里,李洁之写下了同一件事:粤军有人提前通报了孙中山、叫他出走,不想杀他。
李洁之的这篇回忆,摘录如下:
"我回到总统府第五连不久,大约是傍晚七时左右,有一个驻在后楼坊陈家军罗献祥统领部的士兵、我的朋友叫做何云生的,急急忙忙第来找我说:'排长,你们警卫团第二营是不是明天早上开往西村,乘粤汉铁路火车出发韶关?'我说:'是的,一切都已准备好了。'他说:'事情不好了!听说我们统领部已经奉到粤军总指挥叶举的命令,明早要派部队往西村去围缴你们的军械,请你好好注意!'"
史料的举证,暂且就举到这里吧。其实已经够了。
我们大家一起梳理以上林廷华、马湘、蒋介石、陈定炎、李洁之等人互相基本吻合的证言,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的事实:
1"六一六" 炮击观音山总统府一案前后,陈炯明人不在广州,他没有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实际指挥和策划;
2.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要"活捉"或者"驱逐"孙中山,并非是要杀死孙中山;
3.事前,粤军高层人员已通过多种渠道,通知孙中山、故意放孙中山一马、使孙中山及时得以脱身。
读到这里,也许有的读者会纳闷了:粤军一边下令部下进攻孙中山总统府、一边却暗中派人通知孙中山逃走,然后又真枪实弹地攻击总统府,这一连串自我矛盾的行为,难道不会觉得怪诞么?
其实,一点也不怪诞。请听我的分析如下:
1.粤军必须下达正式的作战令,演一场戏,而且必须要演得真,否则,无法对孙中山形成心理上的压力;
2.在形成军事压力的同时,以假装泄密的方式通知孙中山、放他一马,不杀他,不把事情做绝,为今后留有余地;
3.无论孙中山有没有跑,攻击总统府的实际战斗都必须要进行,如果孙中山跑了,可以清除他的余部;而如果孙中山没跑,则活可以捉他。
所以,粤军在这一事件前前后后的一连串怪诞行为,从逻辑上来讲,其实是通的、是成立的。
综合以上所有的证人证言和梳理分析,我认为:"陈炯明粤军集团图谋杀死孙中山"一说,恐怕是很难成立的。
冯学荣著《亲历北洋:从共和到内战1912-1928》当当网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3510055.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