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谁的权力关进笼子? |
中共18屆五中全會閉幕。會議有關調整計畫生育政策的消息成為媒體焦點。其實這次中共五中全會的主題是討論制定中國第十三個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計畫。從最近2、30年的歷史看,中國所謂五年計畫所計畫的發展規畫越來越趕不上形勢的變化,可執行性越來越差,由此導致最近20年來的幾個五年計畫重要性逐個下降。
從政治上講,五年計畫就是中共為中國人畫出的未來五年的一張大餅。不過,中國人的胃口卻越來越難以為這張大餅所吊起。每個五年計畫在制定和開始實施之時,中共總是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這張大餅的宏偉瑰麗,而當其結束時,又籠而統之地宣稱取得了偉大成績。
但是,實際上,幾乎沒有人去深究這些五年計畫究竟完成得怎樣。長久以來,五年計畫對中共施政並無嚴格的約束意義。如果說早些年的五年計畫反映了政府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雄心壯志的話,那麼,近些年的五年計畫的框框則屢屢失算於實際情況的變化,常常被現實經濟發展所突破。因此,這個學自蘇式計畫經濟制度的施政方法,除了表明中共仍控制經濟的現實以外,也清楚地標示了中國市場經濟的特色所在。
當然,儘管媒體把焦點放在了計畫生育政策的變動上,但還是有媒體發現了這次五中全會的非同尋常之處:有關制定五年計畫的說明,不是循慣例由總理向中央全會做說明,而是由黨的總書記向全會做說明。這種異於往常的安排,與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之後的集權趨向相一致,反映了中共上層權力結構的現狀,從一個側面表明習近平已經把以往在總理手中的那部分經濟決策權集中到了自己手上。
集權與分權,無限權力與有限權力,絕對權力與制衡權力,孰是孰非,孰優孰劣,中國歷史、中共歷史已經給出無數結論一致的答案。甚至在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之後不久,他也信誓旦旦地說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一個人,如果對權力的性質無所認識,對權力運作的歷史無所瞭解,是講不出權力與籠子之間的這種應然關係的。
認識是一回事,如何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是把所有權力、尤其是最高權力關進籠子裡,而不是把某種權力、某人的權力關進籠子裡的同時,把最高權力、特定權力以及特殊人的權力留在籠子外。以此觀照中共現今的權力結構,可以看出中共在分權、限制權力以及制衡權力方面,並沒有吸取其以往的教訓,極有可能重蹈以前的覆轍。
一個政治制度,要平穩而持久地運作,必須在制度安排上防止權力集中而至絕對權力的產生。在當代,這種權力平衡的制度安排的必要性,已是最普通的政治常識之一。集權對人的腐蝕性,對政治的危害性,對權力所依托制度的解構性,在中共不足百年的歷史中已經一再清楚地顯現。中國歷史上各個王朝中的皇權結構,毛澤東時代毛所具有的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都是王朝崩潰、統治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從歷史的大趨向來看,集權必頻出問題、必出大問題。集權的後果,就是把所有權力行使的後果及其責任集中。在集權的情況下,決策易出問題,執行易出問題,自然而然地,權力集中之處,就是責任和責難集中之處,也是千夫所指之處。在集權情況下,公開的責難固然可以用禁止妄議來制止,但集權所引發的政治災難卻不僅不能以禁止妄議來防止,相反,災難還必定會產生乃至會接踵而至。
(作者是中國政治觀察人士)原载《世界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