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

胡少江:期待和悲观共存――我看习近平


2012-12-21
我对习近平的改革既报期待,又不乐观。中国需要改革,尤其是需要根本性的政治变革,这是毫无疑义的。经济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政治改革没有进展,社会矛盾积累的越来越多。事到如今,似乎中国人已经有了一个共识,中国的问题,政治层面大于经济层面。这种对政治改革的期待,实际上为习近平提供了一个推动政治变革的契机。

习近平的经历给了他一个相对透彻了解中国各类矛盾的绝好机会。他从下到上,然后又从上到下,前前后后在京城之外呆了三十多年。尤其是他三十年前主动要求离开京畿要位,显然是要为将来的政治前途作扎实准备。他的经历既不同于那些下去短暂镀金的太子和团派官僚们,也不同于那些从基层一步一步辛辛苦苦爬上来的官员。

前者们的投机气息太重,镀的那层金太薄,并没有从基层学到真东西;后者们则是长期处于社会底层,“受苦受难”太深重,一生只以进入精英层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为目的,一旦达到这个目的,便不择手段地追求丰厚的回报。他们不会改革,也不愿意改革。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的不平凡经历,也给了他观察集权社会的政治黑暗提供了一个有著切肤之痛的角度。他的父亲有功于执政党,但是在党内的派系斗争中遭殃,一下子沉冤十多年。好不容易在文革后返回政坛,却又因为支持胡耀邦的改革路线而成为决策层中的少数派。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在党内始终属于势单力薄的少数派,长期眼睁睁地看著党内势力雄厚的政治集团鲜廉寡耻地瓜分政治权力。这种经历使得这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郁郁寡欢。相信父子之间对这个政治体制的弊端应该有所交流。除非习近平完全丧失了人性,这些不可能不引起习近平对这个体制的反思。

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执政党的一员,这个党的那些荒谬教条和党内生活的恶习很难不对习近平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经过如此长期官宦生涯的浸淫,他究竟还保留了多少人性的真诚,多少合乎常识的判断力,多少对人民和对民族(而不是对一个党)的责任,这些都有待历史来检验。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他报有期待,但是并不盲目乐观的一个原因。

更重要的是,这个党的精英们已经完完全全地沦落为一个个贪婪无比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绝大部分成员没有理想,没有前途;他们是世界上最腐败、最缺乏制约的个人利益的攫取者。在长期的利益博弈中,在与社会底层民众尖锐的社会冲突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共同维护集团利益的意识。

任何改革,不可能不触动这个集团的利益。由于中国的执政集团的遴选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指定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因此习近平在接班的时候不可能有自己的班底。如果习近平真地要在中国推行改革,他首先必须面对这个利益集团的抵制和反抗。

在这种与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对峙中,任何处于少数派的改革者都会面临著巨大的风险。且不说能否实行改革大业,他们自身的政治生涯也难以预料。胡耀邦和赵紫阳的悲剧性下场就是例证。如果习近平真心改革,如何克服这道难关?这个问题也不能不让人担心。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