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2两天前,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分别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零点二五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百分之二点二五提高到百分之二点 五;一年期贷款利率由百分之五点三一提高到百分之五点五六。这是中国政府三年来第一次提高利率。这一举动表明,中国希望通过有节制的货币政策变化,将经济 政策的重心由刺激经济增长转向控制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今年前三个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看,通货膨胀的威胁的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与去年同期 相比,今年九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百分之三点六;与今年八月的价格相比,更是上涨了百分之零点六,换算成年通货膨胀率便是百分之七点二以上。这个上涨 幅度多年罕见,更是中国的低收入民众所难以承受的。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解释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高通货膨胀率时强调了两个因素:一是 "翘尾"因素,也就是说,因为去年的价格指数表现为"前低后高",因此在统计上使得今年的价格指数显得更高一些。这种解释实在太过牵强。除非中国政府将通 货膨胀看作是一种常态,否则没有任何理由将去年的低膨胀率看作为今年高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国政府承认的第二个通货膨胀因素便是今年新出现的价格上涨势头。 至于今年出现的价格上涨的背后原因,国家统计局的发言人却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 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通货 膨胀是一种货币现像。用更简单的话来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中国政府过量发行货币的必然结果。多年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大高于经济增长对货币作为一种交换 手段的需求。其表现为每年的货币发行的增长速度都是两倍、甚至三倍于经济增长速度。由于政府具有货币发行权,过量的发行货币实际上是政府侵蚀民间财富的一 种手段。尤其是对于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者而言,由政府过量发行货币造成的货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是对他们的无理剥夺。 中国政府 的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美元的持续走低。此举对于保护美 国的就业机会、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也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等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中国政府实行的紧盯美元的汇 率政策使得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高涨,推动了输入型通货膨胀。这样做等于是在用更大范围的低收入民众的经济损失对出口产业进行补贴。 有鉴于这些通货膨胀背后的真正原因,仅仅调整利率只是一种半心半意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中国政府还应该在减少货币发行和调整汇率政策方面采取行动。 减缓货币的发行增量,虽然会减少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所得到的好处,但是对全社会是有益的;而调整汇率政策对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提高产业升级也 是有帮助的。问题是,这样做将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中国政府是否具有这样的调整社会利益结构的动力和能力,真正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所在。 _RFA |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胡少江: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半心半意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