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
北京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引起了不少关注。根据北京的政治游戏规则,出席 全会的二百多名中央委员、一百六十多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并没有决策权。说到底,全会只不过是一个仪式而已,所有的政治妥协都已经在全会之前完成,所有的重大问题都已经在全会之前决定。但是由于北京的政治决策过程极端的不透明,中央全会、党代会、人代会等仍然发挥着窗口的作用。 通过这个窗口,人们总能够捕捉到一些令人兴奋的看点,对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阅读会议的公报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为这次全会配发的新闻和评论,撇去那些令人雾里看花的陈词老调,在我看来,这次中央全会在政治上至少有三个看点。政治改革
第一个看点是中国的决策层决定继续地搁置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几个月里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发表了密集地公开谈话,这一现象引起了海内外中国问题专家们的无限遐想,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共在政治上走向开明的一个迹象。无论温家宝的讲话是发自真心还是向公众做秀,这次全会的公报清楚地表明,他在政治局常委会的同事们决定对他的呼吁进行冷处理。
在会议公告中,关于改革的段落大约二百五十个字左右,"改革"这个词出现了十一次之多,但是"政治体制改革"只提到一次,不仅完全淹没在"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产要素价格改革""金融改革""行政改革"等空洞的口号之中,而且还被特别地加上了"稳妥"之类的限制词。其实,这一届领导层下决心回避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赵紫阳在临终前曾经对他们做过一个中肯的评价:"他们没有政治抱负和远见"。更何况,他们的任期只剩下两年,又有关于下一届权力分配的"头等大事"要处理,恐怕也没有多少余力来考虑政改了。
"包容性增长"的位置?
第二个看点是胡锦涛关于"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没有被全会公报接纳。二零一零年九月十六日,胡锦涛在第 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首次使用"包容性增长"这个词。随后不少中国重量级的官方学者在中央媒体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不少人甚至预测这一概念会作为一个纲领性的概念写入"十二五计划"。
然而,在会后发表的公报中,以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建议"为主要议程 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却对"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不置一词。不知道全会没有采用这一概念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太过含混,还是因为担心对这一概念的过渡解读可能引 起普通民众对改变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过高期待。但是,拒绝使用喜欢提出新概念的胡总书记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政治意义不可小觑。至于"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能否最终在"十二五计划"中"起死回生",值得进一步关注。
人事问题
第三个看点便是习近平终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去年召开的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没有如同预期那样进 入中央军委引起了不少猜测。当时不少人认为这表明中央高层的接班问题仍然具有悬念。习近平不是胡锦涛属意的第一人选早已经是路人皆知。虽然习是胡锦涛可以接受的人选,但是作为一把手,在选定接班人的前夜被人突然袭击,被迫接受其他人选,这不能不说是胡锦涛政治生涯的一个滑铁卢。也正因为如此,在下一届领导人的布局上,胡锦涛如何动作便一直是政治分析家的关注焦点。
现在看来,胡锦涛在过去三年中虽然在各路诸侯的安排上对"团派"细心照顾,但是这些被胡视为嫡系的人马 大多数操作能力不强,政绩不大。更由于中共现有的体制结构,他们对于最高层的接班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胡虽然在接班人一事上对"被安排"甚感不满,但是经过 三年的政治运作,终于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从而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习近平的进一步"就位",为两年后的顺利接班进一步铺平了道路,而第五代的领导核心也将以此为中心重新组合。
――BBC 【点评中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