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行業整頓的即期目標:脫虛向實
2021-08-13
二十大在即,習近平連任似無懸念,吸人眼球、疑真疑幻的北戴河故事已無新意,真實世界裡卻在演繹著資本集團一個個被整趴、興旺行業財富大量蒸發的故事。各種猜測紛至沓來,華爾街分析者的猜測謹慎一些,只說是政策調整,擔心外資在華前景;來自海外華文自媒體的經典說法是兩個:習近平要搞計劃經濟了,習近平要閉關鎖國了。華爾街分析者蒙查查,因為他們是外部人;但如果熟悉中國政治經濟,就明白此輪整頓並非「亂披風」式的重拳,有方向有戰略目標,方向就是讓中國經濟脫虛向實,隱含的中軸——戰略目標是調整經濟與資本的公私權重。
習近平整頓行業的背景、原則
先說背景條件:2021年為什麼成為習近平大調整之年?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國內政治上,習近平認為自己連任的條件已經成熟,黨內已經沒人具備挑戰其權威地位的實力,終於成功地「向天再借整十年」(或者更多),是時候實現他的經濟藍圖:經濟層面的所有制洗牌;國際局勢方面,習近平的判斷有兩個大家熟知的說法:「東升西降」、「中國可以平視世界」了。今年中美阿拉斯加會談及天津會談,中方毫無退讓之心的咄咄逼人之態,說明習近平及其智囊團隊確實認為美國自2020年之後,將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進程。
接下來說整頓原則。關於習是否要搞計劃經濟,前者我早在2018年就寫過一篇《中國還能回到「統制經濟」時代嗎?》,指出中國已無毛時代實施計劃經濟的諸多政治社會條件;關於後者,以後我可以寫專文,但本文只想簡單地指出:中國經濟無論是資源還是市場,都已經高度依賴國際市場,閉關鎖國無異於自殺。那麼,習近平最近對各行業頻頻出手,今天一行業,明天一集團,難道真是一通毫無章法的「亂披風」式重拳?
還真不是,如果對習近平過去幾年有關經濟的見解與說法有所了解,會發現這些整頓完全是習近平在貫徹自己的經濟思想,繼打擊中國金融大鱷、清理金融界之後,通過打擊一些行業來調整經濟結構,包括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的權重,強化中共對事關國計民生、政權安危的產業的控制權,關鍵詞是兩個:行業上脫虛向實,資本結構是調整公私資本權重。
被整頓行業的共同點:虛擬經濟
7月29日,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發布一份綜述介紹中國的經濟整頓:自2020年11月以來,中國監管機構已採取50多項實際或據報道的行動,涉及反壟斷、金融、數據安全和社會平等領域,每週至少採取一項行動。
最先被整改的滴滴,據說是涉及網絡信息安全,因為中國網信辦發布消息稱,「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其屬於服務業,叫車服務。
校外培訓產業被整頓、壓縮,目的有三:1、為教育分流服務,2005年就開始考慮這事,2007年後進入「入常卡位戰」,無暇顧及;2、逐步減少留學,將教育消費留在國內;3、「學盡在官府」的戰略定位——教輔產業是服務業;
外賣平台。以下是關於外賣產業經濟及社會效益的全貌: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產業規模為6536億元,截至2020年12月,用戶規模達到4.19億,占網民整體的比例為42.3%。外賣用戶群體主要包括高薪白領(沒有時間做飯);其次為城市大學生,比較宅,不愛出門等。據美團數據,2019年90後、00後外賣用戶群體占比超過60%。(2020年中國外賣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三四線城市將成為行業新突破點)
遊戲產業:《2020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市場收入2786億增20% ,海外首次破千億;2020年中國遊戲用戶數量達6.65億人,同比增長3.7%。賺錢拉抬GDP,政府高興,但另一方面,「網癮」成為一個僅次於「毒癮」的社會毒瘤,中國青少年網癮發病率已近10%,它不僅體現在影響身體健康上,還體現在造成認知障礙。
醫療美容市場增速極快。2015-2020 年,中國醫療美容正規市場規模由638 億元增長至1518億元,各種法律糾紛經常見諸報端。6月10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決定於2021年6月至12月聯合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
以上行業的共同特點是屬於服務行業,中共高官概括的所謂「野蠻生長」的毛病,基本存在,行業倒是賺了錢,也給社會留了一堆毛病——外賣業看似無毛病,原因我猜應該是當局認為這種服務助長青年的懶惰與宅家、打遊戲。這些行業都屬於服務業(虛擬經濟),而且不屬於缺了它,國民經濟就不能正常運行的服務行業。
這裡我必須解釋一下,美國投行界為何不明白中國當局為何要打擊這些行業。美國民主黨的進步派與中共政權雖然都師承同一個祖宗馬克思,但兩國水土不同,對於如何變造「社會主義新人」,標準更是不同。美國進步派目前已經進入要終身福利、整治性器官、變性、合法吸麻這一階段。習近平的「社會主義新人」與美國極左進步派完全不同,是聽黨的話跟黨走,工作要努力、生活方式要健康,網癮吸麻等不良習慣應該戒除——西方國家每逢中國抓到那些毒販判處死刑要設法施救,而中國政府不為所動,幾乎是外交常備戲碼。打擊上述行業,美國眼中只看到金錢流失、資本蒸發,無法理解中國政府此舉的社會意義。
習近平為什麼厭惡「虛擬經濟」?
習近平上任以後,經濟領域的最大風險就是金融風險,而金融風險的來由就是大量資金「脫實向虛」,房地產與資產泡沫化(P2P、金融詐騙)等幾頭巨大的「灰犀牛」蹲在那裡,好不容易實施「六穩」策,將金融維穩列為要務,費了牛勁整治,才算是勉強緩過勁來。這種執政經歷,使習近平骨子裡對中國經濟的「脫實向虛」——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虛擬經濟」難免心生厭惡警惕。舉個例子,2017年中國開始金融市場整頓,鄧家孫駙馬吳小暉的安邦赫然在冊,官方媒體一致聲稱,這是中央「針對資金脫實向虛與資產泡沫化而進行的金融反腐」——不惜開罪鄧氏家族也要一戰,於此可見習的決心。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習近平將發展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看作調整經濟結構的重中之重,這個過程叫做「脫虛向實」,正式提出就在2017年左右。正是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才有了讓美國大光其火,指責為集剽竊、偷盜、複製美國知識產權之大成的《中國製造2025》。在與美國周旋了兩年的貿易戰後,武漢病毒流布世界,中國在疫情肆虐之時,又嘗到經濟「脫虛向實」的好處:各國因疫情原因急需要的醫療衛生健康用品、生活、電子用品等等,成了中國出口增長的主要支柱。
要言之,在2017年之前,中國嘗夠了中國資本「脫實向虛」這種經濟發展之苦,2020以來終於嘗到「脫虛向實」發展實業的好處。這一過程促使習近平下定決心,開始行業整頓,但製造業不在整頓之列。
這一點,《華爾街日報》算看明白了,8月9日發文《中國希望由製造業挑起經濟大梁,而非互聯網》,指出一事實:就在對科技行業採取監管整頓措施的同時,中國政府仍繼續向製造商提供大量補貼和保護。但分析說,是習近平對科技領域對權力的挑戰抱持警惕之心。
其實,習近平本人在此之前曾多次說過要發展科技產業,這憂慮是2020年美國大選讓全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患上的毛病。由於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幾大掌握資訊傳播的高科技公司嚴重介入美國大選並操縱輿論,引發了英國、澳大利亞等盟國包括巴西等拉美鄰舍的憂慮症,希望本國不要發生類似現象,好些國家已通過立法、罰款限制這些公司的行為。中國要限制這類公司包括它們在中國的本土同行,方式遠比西方國家簡單直接。
這種通過政治整頓調整行業結構的方式,殺傷力太大,而且前景不明。但是,與美國拜登政府假大空的「綠色經濟」、資金流向難民產業鏈這種「脫實向虛」的政策導向相比,美國人對中國經濟的擔心,只能說是「百步笑五十步」——中國從胡溫時期開始的「脫實向虛」中回過神來,要「脫虛向實」了,美國則步當年中國五萬億救市後塵,開動印鈔機,脫實向虛,中國從這條錯誤道路上的百步退回至到現時的五十步,美國拜登政府在這條道上跑得歡,百頭牛都拉不住。
——大紀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