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 |
历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都是总理的"个人秀",虽然人们知道这个招待会提供的信息不可能超出《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官方文件的范围,但是还是寄望于通过总理们展现强烈的"表演欲",得到一些中共高层政治内幕的蛛丝马迹。虽然大多数时候,记者们都是"竹篮打水",但是也有得手的机会。例如在前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就有意地透露出一些关于薄熙来的信息。
比较历届总理记者会,从表演的角度看,李克强比温家宝稍逊一筹;就个性而言,李克强则无法与朱熔基相比。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从限制记者就敏感问题提问,到总理回答问题时的小心翼翼,都表现出当今的总理是最谨慎的一位总理,或者说,是权力最受约束的一位总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连总理也不得不更加小心了,这大体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收紧程度。
根据中国现有的体制,总理是一个经济大总管,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发言权不大。那么,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本届政府是否在这一次的人大会上对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呢?通过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招待会的实录,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负面的。虽然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谈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有效的对策。
本届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的"合理运行区间"政策理念。中国总理反复强调,中国政府能够容忍的经济运行的"上限",是百分之三左右的通货膨胀,而"下限"是最低百分之七点五左右的增长速度和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言下之意是,只要经济在这个区间运行,政府就可以放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以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
不幸的是,这个政策理念听起来很美丽但是在常识层面存在漏洞。通常,宏观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运行区间,存在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低速运行或者增长体制的时候,则不能满足社会就业需求。但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当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也会存在低通货膨胀,甚至通货紧缩和低增长共存的现象。中国政府的"合理运行"区间,显然没有将这种因素考虑进去。
更为重要的是,高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低速增长或者停滞,往往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根本点入手。中国总理提出的,一旦当这些矛盾出现恶化的时候,便叫停各项改革和调整的措施,重新采用以往惯用的通过政府投资和牺牲环境的手段,推动增长和就业的作法,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事实上,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并不是政府主动调整政策的结果,而是长期采取上述饮鸩止渴的政策,导致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必须准备接受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治理环境将提高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国际竞争力;压缩高于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过剩产能,将导致不少企业的关闭;解决长期存在的金融体制的问题,很可能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等等,这些都完全有可能使得中国经济滑出政府所期待的经济运行区间。
李克强反复强调,不惜代价地将经济锁在他的合理区间,一方面表明了他对中国经济困难的深度和广度的担心,同时也表明了他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下行,是长期错误的宏观政策的必然结果。他想在守住高于百分之七点五的经济运行区间的同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这是一个不可能实行的目标。提出这个不可能的目标表明,一旦遇到困难,中国政府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宣示的"壮士断腕"的改革,重新回到政府主导投资和牺牲环境刺激增长的老路。
比较历届总理记者会,从表演的角度看,李克强比温家宝稍逊一筹;就个性而言,李克强则无法与朱熔基相比。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从限制记者就敏感问题提问,到总理回答问题时的小心翼翼,都表现出当今的总理是最谨慎的一位总理,或者说,是权力最受约束的一位总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连总理也不得不更加小心了,这大体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收紧程度。
根据中国现有的体制,总理是一个经济大总管,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发言权不大。那么,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本届政府是否在这一次的人大会上对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对策呢?通过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招待会的实录,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负面的。虽然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谈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并没有提出明确有效的对策。
本届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的"合理运行区间"政策理念。中国总理反复强调,中国政府能够容忍的经济运行的"上限",是百分之三左右的通货膨胀,而"下限"是最低百分之七点五左右的增长速度和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言下之意是,只要经济在这个区间运行,政府就可以放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以解决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的矛盾。
不幸的是,这个政策理念听起来很美丽但是在常识层面存在漏洞。通常,宏观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运行区间,存在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在低速运行或者增长体制的时候,则不能满足社会就业需求。但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当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也会存在低通货膨胀,甚至通货紧缩和低增长共存的现象。中国政府的"合理运行"区间,显然没有将这种因素考虑进去。
更为重要的是,高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低速增长或者停滞,往往是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解决结构性矛盾和加速经济体制改革这个根本点入手。中国总理提出的,一旦当这些矛盾出现恶化的时候,便叫停各项改革和调整的措施,重新采用以往惯用的通过政府投资和牺牲环境的手段,推动增长和就业的作法,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事实上,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并不是政府主动调整政策的结果,而是长期采取上述饮鸩止渴的政策,导致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必须准备接受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治理环境将提高生产成本,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国际竞争力;压缩高于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过剩产能,将导致不少企业的关闭;解决长期存在的金融体制的问题,很可能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等等,这些都完全有可能使得中国经济滑出政府所期待的经济运行区间。
李克强反复强调,不惜代价地将经济锁在他的合理区间,一方面表明了他对中国经济困难的深度和广度的担心,同时也表明了他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下行,是长期错误的宏观政策的必然结果。他想在守住高于百分之七点五的经济运行区间的同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和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这是一个不可能实行的目标。提出这个不可能的目标表明,一旦遇到困难,中国政府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宣示的"壮士断腕"的改革,重新回到政府主导投资和牺牲环境刺激增长的老路。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