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由撰稿人 吴燕玲
更新时间 2012年6月7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0:04
今年是六四天安门事件第23周年,马英九在今年六四以书面声明呼吁大陆处理六四事件遗留的伤痛,并以此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由于内容中未提「平反」,立刻遭到在野党强烈质疑,马英九对于六四事件的态度软化。
马公开补述「平反」
马英九虽然补述了要求「平反」六四,但是从历年来,他针对六四的谈话或声明,仍可看出,马英九面对六四事件态度上的变化。看到在野党炮火猛烈,马英九隔天即利用一个接见美国智库访问团的机会,特别提及「平反」两个字,马英九强调,他已经连续23年,每年六四都会参加活动或发表声明,奉劝大陆要面对、平反六四;马英九这番谈话,显然是有意利用公开场合,「补述」他书面声明中所遗漏的「平反」两个字。
六四事件刚发生时,马英九时任研考会主委,当时他不但严厉谴责中共暴行,还以行动捐款;当他担任台北市长,开始有意角逐总统大位时,面对六四事件,在2004年,他说:「历史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2007年,他第一次准备参选总统时,更说:「中国政权以武力血腥镇压了学生的民主。」而其中,最经典、也被认为与他在两岸关系态度相关的,则是2006年的谈话,当时他说:「六四不平反,统一不可谈」。
用字谴词循循善诱
担任总统之后,马英九历次的谈话,包括:「期待大陆当局诚恳面对六四,采取必要行动,抚平受难者及家属的伤痛与不公」、「在全新历史条件下,希望大陆展现全新思维,化解重大人权问题,更宽宏对待异议人士」,态度上明显地是从强硬转变成「循循善诱」。
在「说服」大陆当局的理由上,马英九似乎是针对大陆过去常表达,反对西方观点的人权标准加诸于中国的说词,而采用「子产不毁乡校」等出自中国古籍之语,向大陆喊话说:「这些观念,都是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意欲以此说服中共。
相较于马英九今年以「先贤文化遗产」来说服中共接受人权、民主、自由的观念,过去陈水扁在担任总统时,发表关于六四的谈话,要求中共接受民主、自由与人权的观念时,就直接许多。例如陈水扁在2005年,透过「阿扁总统电子报」发表「高压统治只能短暂禁锢人民身体,却无法影响心灵,唯有自由民主才是正确道路」,在2007年,六四事件18周年时,陈水扁说:「这18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党专政的极权独裁,以及对自由民主无情的打压。」
两者相较,即可看出马英九在顾及两岸关系发展之下,仍必需对六四事件表态,是多么地绑手绑脚。
短评再替蔡衍明澄清
台湾社会面对六四事件的反应,另一个有趣的面向,是今年一月中国时报的老板,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表示,「关于六四天安门事件的屠杀报导不是真的」进而引发政治风暴。蔡衍明事后虽澄清说,他的意思是「应该没死那么多人。」仍然引发台湾学界掀起「拒绝中时」运动。
风波过后,今年的六四,中国时报出现了一则短评:「六四死多少人?」,内容除了再次替蔡衍明辩护说:「他没说过没有大屠杀,只不过说个应该没死那么多人,也就因此成为政治不正确」,虽然文章中提及,「不管死多少人,都是悲剧、都是罪行」,但最重要的,该篇文章似乎是以邓小平已过世为由,向中共呼吁:「何妨公布所有六四的档案,让外界了解真相,否则道听涂说就会成为历史。」
六四事件,理论上应该是中共当局所要面对的压力与责难事件,但没有想到,在台湾,一下子有马英九利用公开场合,补述「平反」两个字,一下子又有中国时报的「六四死多少人?」替蔡衍明辩护澄清的短评;六四事件,今年反倒成为马、蔡两人所要处理的危机处理事件。
——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