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量多时的北京市“治堵新政”终于在昨天出台了。近几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堵车已经成为北京市的一大公害。据官方媒体自己的报道,一段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步行一个小时便可以到达,但是在臃堵严重的时候行车则需要三丶四个小时。至于在北京城外的高速路上等着进城的车辆,也常常一堵就是一百多公里。一个“堵”字已经成为国内外传媒形容北京时适用得最频繁的词汇。
数年前,北京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曾经在一次采访时歌颂过北京的堵车现像,说他“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不知道那位教授如今是否仍然为北京市的堵车现像而“欣喜”,但是我想北京市绝大多数的市民面对有如“超级停车场”般的北京道路,他们的感觉一定不会是“欣喜”。
公平地讲,堵车现像并非北京特有,在世界其他的大城市也常见;但是堵车的程度有如近年来北京这般严重的,的确不多见。现在北京市政府终于下决心公开治堵了,这是一个进步,应该支持。北京市的治堵方案中有不少措施是对的,例如限制每年新增机动车的数量丶调整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丶控制高峰期进入城区的车辆等等。这些常识性的措施,世界上其他大城市早就施行了,北京也早就该如此了。当然,“亡羊补牢,尤未为晚”,晚办总比不办好。
不过,细读北京市政府的“治堵新政”(《北京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10]42号),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含混之处。根据这份文件,“治堵新政”中关于限制新增机动车的条款似乎并不适用于中共国家机关以及军队丶武警等单位。文件明文规定,限制增量的约束只针对“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北京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这个含混之处也没有作出澄清。
假若果真如此,不能不说这是北京“治堵新政”的一个败笔。一是因为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内最大的机动车所有者,他们每年耗费大量的国家财政购买豪华轿车,且用于购买车辆的支出对公众没有任何透明度,控制新增车辆必须从他们做起,否则就不公平。其次,北京市内的道路上,最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正是挂着中央机关和军队武警牌照的小汽车,他们的横冲直撞增加了北京道路的臃堵,如果他们仍然享受特权,这个治堵就没效率。
北京的“治堵新政”不仅透着特权意识,而且还有明显的歧视。例如,文件规定外地进京车辆在特定时间段不能进入五环以内的市区。这一规定断无道理。北京市中国的首都,北京的道路建设集中了全国的财政力量。在道路使用权上仅以本地和外地人为标准来划分,无疑是将外地人当作二等公民看待,是一种明显的歧视。假如中国真的是一个法治社会,各省市应该联合向法院状告北京市政府的这一歧视政策。
城市道路的建设受到空间和财政力量的限制,发展公共交通也难立竿见影。以北京市当前的机车尾气污染和道路臃堵的现状看,控制小汽车的增量和流量的确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个控制应该是对除了公共交通和应急车辆以外的一切车辆一视同仁。在这方面北京可以向伦敦等国际都市学习。在伦敦,周一至周五早七点至晚七点对所有的小轿车都一视同仁地征收交通拥挤费,中央政府的车辆也不例外。伦敦的这一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臃堵现像,而且也增加了改善道路和公共交通的经费。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