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日本现代中国学重镇、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Minoru Takeuchi)于京都市内一家医院去世,享年九十岁。闻此讣报,笔者当即发了一条微博 :日本汉学又少了一座巅峰。即使在英才荟萃的东洋汉学界,竹内教授也是屈指可数的泰斗级大家,其对战后日本中国研究的开创之功,更被学界誉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无论是资历、声望,还是学术视野之广博,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理解之精深,竹内都堪称不世出的俊才。特别是他对当下中国的走向,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出路的思考,不仅远未过时,有些至今仍不失为有效的镇静剂、解毒剂。
可竹内的母亲并不满足于此,"母亲的想法是,小时候学一门什么技术,将来总会有些用处"。因此,从小学三年级起,便开始跟中国家庭教师修习汉语,力求学地道的中文:"那位教师叫萧国栋,虽然不是北京人,可是用北京话教课。他对我发音上的错误校正得很严格,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让步。"十一岁时,举家迁至"满洲国"的新京(即今长春),直至在那儿受完初中等教育。竹内少时羸弱多病,小学毕业时,班主任说"这孩子升大学有点勉强,不如进商业学校"。于是,竹内便考入了新京商业学校。入学一年后休学,于1942年(昭和十七年)回国后,入东京二松学舍专门学校(今二松学舍大学前身)。虽然在中国出生,且长到十九岁,但碍于家庭背景,竹内实在中国并未见过什么"大世面"。他晚年回忆说:"直到战后的1955年,即昭和三十年,我初次去上海和北京,才知道中国竟也有那么大的城市,觉得很是吃惊。"
1968年,竹内以《诉诸毛泽东》的著名长文,肯定毛在"终结近代中国屈辱历史"上的功绩的同时,批判了"文革"造成的国家荒废,在左派思潮"一边倒"的彼时,不啻空谷足音。但在知识界被所谓"保(守)—革(新)"的划一标尺硬性切割、知识人在两极旗下自觉站队、"左""右"标签满天飞的时代,竹内却感到一种被两头夹击、动辄得咎的尴尬。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几年以前,我已经与日本的日中友好运动疏远"。作为从中国山东省张店"冒出来"、跻身精英学界的"乡巴佬",竹内原本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劣等感,越到后来,越发觉得自己的"不合时宜",有如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不折不扣的"祖国的陌生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