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57-1989—“五四”精神一脉相承
2011年5月19日,是1957年北京大学“5・19”学生民主运动54周年日。历史上的今天,中文系学生沈泽宜和张元勋贴出全校第一张大字报《是时候了!》。他俩都被打成右派分子而坐牢,惨遭22年劫难。近日我与78岁沈先生通信如下:
沈老师:5月19日,我回北大,在大食堂旧址,感怀你的诗作《是时候了!》。——小俞敬上,2011年5月21日
梅荪:谢谢你亲临旧地,缅怀往昔!一切都不见了,唯精神犹存,代代相传。保重。——沈泽宜,2011,5,29
沈老师:你好!遗憾的是,大食堂(贴大字报之处)也不见啦,成了豪华剧院。不久前,我随燕遁符(原物理系19岁右派分子)回校,经她指认,剧院豪华外墙上的 方位,是《是时候了!》的诞生地。“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没错,时过境迁,长城早已失去作用。但《是时候了!》呐喊:“/年轻人/放开嗓 子唱!/把我们的痛苦/一齐都泻到纸上!/不要背地里不平,/都抖出来/见一见天光/让批评和指责!/”到如今,依然没有实现,宪政民主法治,依然十分遥 远,故时隔54年,此诗依然鲜活,莫非还能保鲜数十年?——小俞敬上2011,5,31
1989年春夏,沈泽宜两次从浙江省湖州市家中千里迢迢到北大,积极投身母校的学生运动,而坐牢。他曾对我说:“北大1989年‘六四’学生民主运动,是1957年‘五一九’学运的继续,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传承。”
在“六四”22周年日,重发我在2009年,对他的专访如下。
图1,沈泽宜是1957年北大校园诗人,才华横溢,风度翩翩,50年后风采依旧于2007年。
图2, 2009年6月8日,笔者到浙江湖州市沈家拜访,沈泽宜在癌症治疗中。
图3,1989年4月27日,沈泽宜在天安门广场演讲,柱子基座前右侧,站在高处的讲演者为沈泽宜。之后,他为此而坐牢。(傅国涌摄,见附文)
2009年“六四”学运二十周年之际,我前往浙江省湖州市探访身患癌症的沈泽宜教授。1957年,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反党反社会主义极右派分子”,一生追求民主却饱受磨难,尚在病痛治疗中又76岁的他,在家中深情聊起当年参加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的往事,侃侃而谈:
老校友回校参加“五四”大游行
1989 年4月下旬,北京学潮影响到湖州市,街上出现“打倒官倒,反对腐败”、“支援首都学生运动”、“民主万岁”等大字报。我激动不已,我国是否又到了发展民主 的十字路口?同时又担心新一代的北大学生,是否会重蹈我们在1957年所遭受的残酷打击迫害而放心不下。我毅然北上,赶回母校看看究竟。
5月1日,我回到北大,住在学生宿舍,只见墙上贴满大字报,来来往往的同学们谈笑风生,兴奋异常,北大人又重新关心国家大事了。据说在此之前,校园内学生课 余“三忙”,忙打麻将、忙考托福、忙谈恋爱。如今,校风大变,忧国忧民成了日常话题,我重见北大1957年“5・19”民主运动激情燃烧的场景,北大沉睡 得太久,终于苏醒了。
5 月4日,我作为老校友而集合在北京大学的校旗下,加入规模盛大的游行队伍。由北大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这是首都高校的联合行动。有位围观的行人喊道: “你们看,老教授都参加了!可惜只有他一个人。”我兴奋地对他喊道:“今天,我国的教师都在上课,我代表他们来游行啦!”
游行队伍路过新华门,排列在路旁的一大群记者纷纷和我握手致意。在天安门广场,各高校数十万名大学生和百万市民汇聚成觉醒的海洋,在喊了一阵口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之后,各自有秩序地回校了。整个行程五十多里,没发生任何冲突事件和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图4,1989年春,宪政启蒙学者包遵信在北京大学塞万提斯铜像广场“民主沙龙”演讲。
图5,1989年5月,在北京大学三角地贴满了大字报,成为学生民主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英语“不自由,毋宁死!”
图6,1989年5月4日,北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的旗帜:“德先生,你好”。
5 月6日晚上,在北大三角地,由历史系研究生封从德主持的讲演会上,我被安排第一个发言。我说:“这是广大学生的救国运动,其成败将决定国家的命运。腐败不 除,国无宁日。”我向千余学生听众发问:“你们是否知道发生在1957年北大校园而夭折的‘5・19’民主运动?有800名学子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右 派分子’和‘中右分子’,共为1500人,被开除,被劳改劳教,甚至被枪杀的种种劫难?”全场竟无一人能回答,这段悲壮的历史消失于公众视野。32年之 后,由亲历并饱受迫害的我,终于在校园里说出了真相。大家在雨中听我演讲,多次报以热烈掌声。之后,我离京南归。
图7,1989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游行和绝食的大学生们。
5月19日那天,我又回到北大,是为了纪念1957年“5・19”民主运动,用行动作一次青春祭奠。当晚,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正赶上广场的高音 喇叭广播李鹏声嘶力竭地宣布戒严令,随即引起整个广场绝食学生和广大市民的一片怒吼。封从德和柴玲见到我又来了,很兴奋,安排我在临时设在公交车上的指挥 部过夜。整夜有急救车不断把因绝食而昏迷的学生送往医院。从那时起,至5月30日,我单日在广场的北大学生营地和同学们一起睡帐篷,双日在海淀旅店简陋的 地下室休息一晚,白天又回到人山人海而沸腾的广场参加静坐。
在天安门广场演讲后被捕
在天安门广场的十来天,我作了两次演讲。一次是晚上在广场东侧,听众约两千人。几位演讲者各抒己见,我的话题是“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化”,大意是,为实现中国 的民主化,上帝保留了一个最后的机会,那就是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实现轮流执政,乃是由南北战争奠定的基础。共和、民主两党各自代 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共同构筑高度文明民主的美国社会。如果我国的国共两党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实现对等的第三次合作,两个大党竞选,以改变现 在的一党专政。我的梦想如能实现,一个现代化的民主中国就可能出现。中华民族的血,已经流的太多太多了,国人自相残杀的事,再也不能发生了,期望国共两党 都能痛定思痛,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尽释前嫌,抛却私利,真诚合作。果能如此,一个光明的中国就能诞生……
没想到,我的演讲报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我明白,这是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
“六四”那天,我不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现场,而住在北大校医院。由于我在北大与天安门广场两地奔波,露营广场,5月下旬碰到倾盆大雨,引发重感冒,高烧40.2 度,神志昏迷,被送到北大校医院抢救,三天后病情减轻。6月3日晚,我睡得特别香,次日早上醒来。护士说,昨晚在天安门广场发生屠杀,北大学生唱了一夜 《国际歌》。我这才知道,最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上午十时许,柴玲、封从德、李录、张伯笠等不少同学陆续从天安门广场突围,回到学校,有的还拿着血 衣,此情此景悲壮不已。后来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却深深地怀念那些最可爱的北大人。
6月6日,我悄然离开北京,到太原我妹夫家养病数日后回到湖州。听说我在天安门广场演讲的录像带已先到了湖州市公安局,又听说我的演讲被翻录成盒带在津浦线列车上叫卖。
随后,我到海南探望胞妹,被警方追查抓捕,押解回湖州关押。由于我是孙中山的同盟会元老陈英士(即陈其美)的外孙,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义子,当时陈立夫 健在,从而惊动国家主席杨尚昆作出批示:“要以中华民族千秋大业为重。”半年后,我获释回湖州师院,中文系副主任职务被撤,停止授课一个学年,做图书资料 管理员,正教授的评聘被推迟两年。
历经两次北大学生运动的沈教授说:“北大1989年‘六四’学生民主运动,是1957年‘五一九’学运的继续,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传承。”
身患癌症不忘青年时代激情
我的拜访,正值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反右派社论52周年日。自2007年反右派运动50周年以来,沈教授和当年北大学生右派难友 们,屡屡上访北大校党委,上书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要求彻底推翻反右派运动冤案,发还在被打压22年期间所克扣的工资,赔偿损失。不仅杳无音讯, 还受到当局的打压和非法监控,他们至今仍在依法维权,不屈不挠,要抗争到底。
沈教授强调:“当局必须正视历史,‘五七’反右和‘六四’惨案,如不推翻,国无宁日。这两桩大冤案如不平反,我国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无法从精神上站立起来,全国民众也休想获得言论自由,宪政民主将会与中华民族擦肩而过。”
他说:“‘五七’与‘六四’已成历史,双方对解决历史问题都必须冷静、理性、科学地对待,并以此为契机,把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极大地向前推进一步。这无论是对国家和人民,还是对执政党本身,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不久前,沈教授被查出患有癌症,这是过去苦难积淀的总爆发。至今孤身一人的他,回顾走过的坎坷之路感慨道:“为继承母校北大关于民主、科学的传说,我一次次 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庞然大物的对立面,自己受伤不说,还牵连别人受伤害;不断地奋斗求索,不断地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命途多舛,无怨无悔,我为母校而 骄傲!50多年来,我始终不忘北大为我国的民主自由屡屡受伤的光荣而苦难的历史,不忘北大人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把一个少年时的约言信 守到白头。’生命还没有结束,我仍需努力。”
在得知我这个法律系晚辈校友56岁,正是1989年他投身学生运动的年龄。他热情地鼓励我要继续努力奋斗,要为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做许多事情,拳拳之心使我深 为感动。他激情燃烧的回忆,把我带回当年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日日夜夜,这是不该忘却的记忆,唤起吾辈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忘“五四”精神,为推进宪政民主 法治,而前赴后继。
归途中,引我前往拜访的1957级化学系老校友叶女士吟诵起沈教授的格言:“我已经七十多岁,要保存内心的青春、激情,以及需要时的一点奋不顾身”。这一格言在五十年代的老校友中间广为流传,互勉。
师友读者评论
沈泽宜校友兼“五七”难友:
我是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所以也是北大校友。1957年我在北京被打成极右派分子,开除公职,送黑龙江边境兴凯湖劳改农场劳动教养,因此也是光荣难友。我向你致以最诚挚最崇高的敬意!
我一直坚信,有你和林昭这样的娃娃,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
巫宁坤,2009-6-21
(巫宁坤,91岁,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放下撰写中的英国文学博士论文,毅然回国报效,任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1957年被打成极右派分子而长期坐 牢。1993年流亡美国,用英语撰写在纽约出版包括反右内容的回忆录《一滴泪》,被译为日、韩、瑞典文版;2001年写成中文出版,在国内广为流传。)
宁坤学长:
承蒙认可,不胜惶愧!晚学力薄人微,仅凭一点良知支撑了一生,学长身居海外,心怀华夏,实为吾辈楷模。
�此敬颂
健康长寿
晚泽宜叩上,2009-6-22
●沈泽宜老同学在“六四”事件中的表现,证明他并没有放弃原来信仰的“五四”精神。此文朴实而真情,较为客观地评价了他的一生。——陈奉孝(74岁,原北大数力系学生极右派分子)2009-6-24
● 此文记载了历史,延续了历史,负起了历史的责任。早就应该把“反右斗争与‘六四’惨案”联系在一起,现在既已提出,就应该响亮地、广泛地宣传这两个历史事 件的侩子手邓小平。不知马克思+秦始皇的罪行何时绳之以法?——黄绍甫(84岁,1942年印缅抗日远征军孙立人部战士,反右幸存者,1957年以后,累 计坐牢34年)2009-6-20
●沈泽宜先生对处理“五七”和“六四”问题的观点是精辟的。——任众(75岁,原北京市公安局右派分子)
●沈泽宜先生罹患绝症,令人痛心。他在八九时的作为令人肃然起敬。——黄河清(学者),2009-6-22
●沈先生的见解极为犀利,难得有如此地道的见解,又敢于挺身而出,少见啊!敬佩不已!——邹宏,2009-6-23
●沈先生的事迹说明什么呢?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持守这些精神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的?一连串的问题,若能正确解答,则获益更多。——周敏,2011-6-4
● 读此文,感觉非常沉重。沈先生的诗作至今仍然鲜活,这是国人之大不幸!——张显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马列所研究员,1989年6月30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八次会议上被时任国务委员、北京市长陈希同在《关于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情况报告》中,定为“六四”黑手。)2011-6-4
沈泽宜的诗
图8,2007年北大校友聚会,沈泽宜朗诵在1957年5月19日,和同学张元勋率先贴出的诗体大字报《是时候了!》,当时在北大引起广大学生热烈响应,他们因此而成“反党反社会主义极右派分子”,惨遭打击迫害22年。
是时候了!
(—)
是时候了,
年轻人
放开嗓子唱!
把我们的痛苦
和爱情
一齐都泻到纸上!
不要背地里不平,
背地里愤慨,
背地里忧伤。
心中的甜、酸、苦、辣
都抖出来
见一见天光。
让批评和指责
急雨般落到头上,
新生的草木
从不怕太阳光照耀!
我的诗
是一支火炬
烧毁一切
人世的藩离,
它的光芒无法遮拦,
因为它的火种
来自——“五四”!!!
是时候了,
年轻人
放开嗓子唱!
把我们的痛苦
和爱情
一齐都泻到纸上!
不要背地里不平,
背地里愤慨,
背地里忧伤。
心中的甜、酸、苦、辣
都抖出来
见一见天光。
让批评和指责
急雨般落到头上,
新生的草木
从不怕太阳光照耀!
我的诗
是一支火炬
烧毁一切
人世的藩离,
它的光芒无法遮拦,
因为它的火种
来自——“五四”!!!
(沈泽宜1957年5月19日作)
(二)
是时候了。
向着我们的今天
我发言!
昨天,我还不敢
弹响沉重的琴弦。
我只可用柔和的调子
歌唱和风和花瓣!
今天,我要鸣起心里的歌,
作为一支巨鞭,
鞭笞死阳光中一切的黑暗!
为什么,有人说,团体里没有温暖?
为什么,有人说,墙壁隔在我们中间
为什么,你和我不敢坦率地交谈?
为什么……?
我含着愤怒的泪,
向我辈呼唤:
歌唱真理的弟兄们
快将火炬举起
为葬阳光下的一切黑暗!!!
是时候了。
向着我们的今天
我发言!
昨天,我还不敢
弹响沉重的琴弦。
我只可用柔和的调子
歌唱和风和花瓣!
今天,我要鸣起心里的歌,
作为一支巨鞭,
鞭笞死阳光中一切的黑暗!
为什么,有人说,团体里没有温暖?
为什么,有人说,墙壁隔在我们中间
为什么,你和我不敢坦率地交谈?
为什么……?
我含着愤怒的泪,
向我辈呼唤:
歌唱真理的弟兄们
快将火炬举起
为葬阳光下的一切黑暗!!!
(第二部分,张元勋1957年5月19日作)
图9,沈泽宜与林昭同为北大中文系学生右派分子,多年前在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中的镜头。
雪地之灯
——追忆林昭
沈泽宜(1979年作)
不知道为什么
我总怀念山那边的一盏灯
在冷雾凄迷的夜晚
在白茫茫雪地中央
美丽地、孤独地、凛然不可侵犯地亮着
在她光芒所及的地方
尽可能远地摈弃着
风卷积雪的浓浓的夜。
(林昭和沈泽宜同为中文系同学和右派分子,林昭被枪杀。)
沈 泽宜简介,1933年生,浙江湖州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后转中文系,是五十年代北大校园诗人。1957年春,中共中央号召大学生大鸣大放, 帮助党整风,沈泽宜响应号召,于5月19日(北大鸣放第一天)与同学张元勋联名贴出诗体大字报《是时候了!》,还与同学陈奉孝等自办《广场》杂志,广大同 学热烈响应。不久开始反右派运动,沈泽宜等学生成为最早一批“钦定”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极右派分子”。之后,流放陕北农村11年,文革中因写诗被捕入狱一 年;1969年被押解回原籍湖州,做了10年城市苦力,曾做泥水小工、捡煤渣工、搬运工、下水道工。1978年起,任中学代课老师;1980年,调入湖州 师院中文系任教;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1989年因参加北大学运被捕,关押半年后回校,被撤职,停课一年;1993年晋为正教授。 2002年退休,复于2007年应邀回湖州师院开设诗歌研究课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无党无派。作诗千首,专著有《诗的真 实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梦洲诗论》(贵州人民出版社)、《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以及诗集《西塞娜十四行》(漓江出版社)。
(本文《沈泽宜参加八九学运记》,原载开放杂志2009年7月号。)
●修订于2011年6月4日,“六四”22周年日,被警员日夜看管在家中第5日。
图10,2009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反右社论发表52周年日,俞梅荪到浙江省湖州市沈泽宜家拜访。
图11,2010年10月23日,张元勋从山东省曲阜市来北京,俞梅荪为其推轮椅。
附文:
我所知道的沈泽宜先生
傅国涌
我和沈泽宜先生不过两面之缘,第一次见面时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之引起我的关注是他出现在记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中,无论他深情地唱起当年曾在未名湖边 唱给林昭的歌,还是他满含热泪吟诵献给林昭的诗《雪地之灯》时,甚至他用打火机点烟的动作,他额头上的沧桑,都能给人以震撼。在整个记录片,目睹林昭的同学、同伴们对她的追忆,沈泽宜是其中最真诚、最有感情。直到现在,沈泽宜对林昭依然怀着不灭的情怀,一谈起林昭其人和她惨烈的遭遇,他的眼眶就会变得湿 润,思绪就会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未名湖畔。
因为记录片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因为林昭的缘故,一年前我去看望沈泽宜先生,那是一个夜晚,在诗人的新居,茶几上堆满了书,我们的话题自然是先从林昭说 起,他拿出一张林昭最美的照片,黑白,放大成四寸,我似乎已在什么地方见过。他没有多说,只是说几天前去苏州参加了林昭的骨灰安葬仪式,他还说要整理林昭 的诗稿,要把林昭的旧体诗译成白话。他对林昭的才华赞叹不已……我发现那一刻他的眼眶已经湿润,一提起林昭这个名字,他就抑止不住内心的伤痛,鲁迅的话用 在这里尤其是恰当的,“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沈泽宜随口说起1989年后的遭遇时,我眼前一亮,马上问:那年4月27日,您是不是天安门广场,还作过演讲?他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说:原来就是你, 当时我在场,还拍下了你演讲时的照片,可能还保存着。我所在的位置有点远,广场上人声嘈杂,话筒的效果不是很好,他讲了些什么,我听得并不清楚。只隐约记 得他自报家门,好象是湖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副教授,曾亲历过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学生运动。十五年过去了,仔细看上去,与当年相比,沈泽宜确实老了 许多,但脸上的线条、轮廓没有变,就是我见到过的那个人。这十五年来,我每次碰到湖州的熟人总要问起,湖州师专是否有这样一个老师,后来的遭遇不知道怎么 样。可惜没有人听说过。谁知道十五年后,在他家的客厅里,竟意外地发现眼中人就是历史中人。老人很开心,说我们有缘。
我急于知道他后来的情况,他说在外地被捕,押回故乡收审,因他是民国重要人物陈英士的外孙,陈立夫、陈果夫都是他的堂舅,出于统战的考虑,当局最后没有将他 判刑,关押了17个月释放。他一直是单身一人,1989年被捕之后竟然连小屋的门都没给关上(我想可能是警察搜查时忘了关),结果家里的所有藏书、稍微值 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等到他回来,只剩下了满地狼藉的废纸片,他多年心血结晶的《诗经》译稿也失去了。说起这些,他很愤怒,也很悲伤。
其实, 89年并不是沈泽宜第一次遭遇人生的挫折。1958年2月,他就是北京大学第一批被打成右派分子的学生,他在北大中文系,是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1957 年的到来曾让他欢欣鼓舞,正是他的诗《是时候了》点燃北大“五一九”民主运动的火炬,这一幕不仅已记在北大校史,记在中国的民主运动史上,他的诗也已进入 当代诗歌的经典。1957年5月19日,他率先写下了《是时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是时候了/ 年轻人/ 放开嗓子唱!/把我们的痛苦/
和爱情/一齐都泻到纸上!/不要背地里不平/背地里愤慨,/背地里忧伤。/心中的甜酸苦辣/都抖出来/见一见天光/让批评和指责/
急雨般落到头上/新生的草木/从不怕太阳光照耀!/我的诗/是一支火炬/烧毁一切/人世的藩篱,/它的光芒无法遮拦,/因为它的火种/来自——“五四”!!!
张 元勋看了连声叫好,也接着写了一首。带着淋漓的墨迹,他们的诗在北大校园里一贴出来,立即引起了轰动。那确是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声音,1998年,我在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派运动》书中读到这首诗,数十年过去了,我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当年涌动的热忱,渴望表达内心看法的那种强烈冲动。据说这首 小诗甚至上达天听,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突然问与会者:“北大里面有一个学生叫沈泽宜,写了首诗叫《是时候了》,你们知道吗?”
之后,沈泽宜又写了《墓志铭》、《人之歌》等诗篇,他和张元勋等还成立了《广场》编委会,他们雄心勃勃,想把《广场》办成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同人刊物,最后由 于铅印不成、被迫改为油印,刊物尚未印出,听说一次预订就达1786份,林昭是支持者之一。当《是时候了》被定为“毒草”,林昭也曾公开为之辩护,并提出 了“组织性与良心的矛盾”的命题。“《广场》小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红楼》杂志甚至发表批判林昭的长文《翩然“红楼”座上客,竟是“广场”幕后人—— 如此林昭真面目》。沈泽宜虽然公开作了《我向人民请罪》的长篇发言,对自己的“极端个人主义”、“对党的长期不满情绪”、“反动思想”都进行了彻底的否 定,任凭他唾面自干,把污水泼到自己脸上,说自己过去的一系列诗歌“都可以看作是向党发射的一支支毒箭”,最后也未能幸免右派的帽子。
其实,从他写下《是时候了》的那一刻起,他一生的命运大致就已注定,流放西北,蹲牛棚、游街示众、进大牢,回故乡接受劳动改造……但无论是怎样的磨难都没有 改变他的童心,没有改变他的赤子之心,没有改变他对汉语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爱,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读出这一切。我没有读过他在西北高原11年苦难生活中写 下的诗,但读了他晚年的诗,我感受到了70岁诗人的心跳,和他的大地情怀,他仍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从河湾到河湾,从村舍到村舍/天性向善的门扉虽然贫穷/却总开向阳光和喜庆/即使明知这只是一种奢望/只有村路依然泥泞/……/光着脚丫,脚趾缝中冒出泥浆/体会一种清凉和暖意/一种家园和大地才有的真实抚摸
在林昭被监禁、被戕杀的年代里,她的许多右派同学、同伴也没有过上过好日子,如今他们都已古稀之年,满头白发,林昭为理想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他们付出的几 乎是整整一生。他们的青春被剥夺,他们的才华被浪费,他们的岁月被耽误。这是一个逆向淘汰的民族,要说悲剧这才是最大的悲剧啊。2005年春节过后,几个 年轻朋友要去看望沈泽宜先生,我托他们转交将近十六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为他拍的那张照片,在经过无数的曲折和颠簸之后,底片早已找不到了,幸存下来的只 是唯一的一张照片了。我说送给他做个留念吧。
●原载,追寻失去的传统.傅国涌,新浪博客,2010-12-0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