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尚嘉
利德尔-哈特,是我喜欢的一个军事战略学家和历史学家。我二十岁之前就知道有这么个人(1967-68年间看《第三帝国兴亡》得知),1976年之前看《战争风云》更知道他的许多精辟论述。1976年之后的几十年,大陆出版了利德尔-哈特许多书的中文版。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论:间接路线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隆美尔战时文件》、《山那边》等书,我都有,也都仔细看过,颇有收获。
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战略令人拍案叫绝,他在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历史时,在分析古代汉尼拔的坎尼之战,非但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以及历史谬误,也从各战例战略中不断提出间接战略的重要性,同时也尖锐斥指二战盟国要求轴心国无条件投降战略的错误。
《隆美尔战时文件》让我看到了写作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德国名将隆美尔善战,也喜写作,文笔也好。他战时间隙写下的笔记,虽记录了隆美尔特有的战争经验心得和感悟,却很散乱。不像德国另外两个名将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他俩都活过了二战,写出了各自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和《闪击英雄》,叙述了各自的军事经历、经验和理论。
利德尔-哈特把隆美尔这些散乱的笔记、片言只语,不是简单的归集一下出个集子,而是按照隆美尔生前所说所写所做的军事逻辑串起来,不仅补充链接文字,而且还交代了必要的历史或军事背景。某种意义上是利德尔-哈特帮隆美尔写出了《隆美尔战时文件》。
《战争的底层逻辑》是本只有二百多页的薄书,是利德尔-哈特的晚年著作(1970年逝世)。初,觉得可能只是重复他以前的某些观点,只是因为喜欢利德尔-哈特,几个月前才下单买了这本最新中文出版的书(中文版是2021年6月由台海出版社出版,240页)。哪知现在打开此书开始浏览,觉得里面还是蛮精彩的。
大师就是大师!
求真才能以史为镜
作者谈到追求历史与真相时说到:历史探索"历史的日益专业化往往会降低历史的可理解度,从而丧失掉对于社会的益处,即便对由专业的历史学家所构成的小社群来说也是如此。"(第17页)
我也早发现这一点。有些很符合西方学术规范的论文,没有多大意义。更有貌似深挖并运用最新学术理论的研究,却是狭隘而显得更不可信。利德尔-哈特认为"借助广泛的测度来确定自己的方位也同样重要。"(第17页)
利德尔-哈特列举并指名道姓的告诉我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英法高级将领在战场上制造假档案,在司令部有意发布假命令以便记录档案。
这让我想到,现在大陆当局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官方档案资料基本上都没有开放。
将来如果开放了,且不说那些档案资料中的某些关键部分多半是从来没有过,存在的档案资料也已经在各时期被人有意销毁,就是剩下的部分仍需研究者谨慎视之。因为各地上报的非正常人口死亡也即饿死的人口数,各地当权者会真实而不是缩小上报吗?而各地数据的综合者会真实而不是缩小的综合?因为饿死大量无辜农民的责任承担者,正是各地和中央的当权者!
我的理解是,历史虽然不能完全复原,但研究历史必须尽力求真,如此才能"以史为镜"。
多种英明预见至理名言
利德尔-哈特在谈到政府与自由时说到"强制性原则从根本上是无效的,而征兵制度也已经落伍过时","征兵制已不符合现代战争的条件——包括专业化的技术装备、机动作战和变幻莫测的形式。胜利越来越有赖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又出自于个人的责任感——强迫则会使责任感萎缩衰减。"(第110页)
今年的俄侵乌战争,明显如此。俄罗斯军队还是征兵制,而乌克兰军队尤其是俄入侵以后大批志愿当兵抵抗侵略者的乌克兰士兵。乌克兰军队士气大大高于俄军,其掌握的武器大批都是欧美国家紧急援乌的先进武器,乌军很快掌握了这些武器,以弱小军队硬是扛住了强大的俄军进攻,并且在两个月的坚强抵抗下把战线推向了东部,已经展现了有能力把俄军拖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利德尔-哈特写出上述观点还是五十多年前,那时几乎所有大国强国都实行征兵制。美国在越南战场最多有五十多万兵力,都是征兵得来的。
"对国民生活采取强制性原则相对容易,而采取之后再想摆脱就难了。"(第117页)
这正是至理名言啊!
同样的道理,利德尔-哈特对游击运动、抵抗运动也有发挥,"如果没有一个吸引了敌人主要注意力的强大攻势或者紧迫的威胁与之配合,抵抗运动就不过是一种骚扰。在其它时候,它们的效果还不如消极抵抗,而且还会给本国人民带来更大的伤害。它们招致的报复要比给敌人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游击队所直接造成的,以及敌方在报复过程中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给自己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且最后也不利于解放后的重建工作。但是最严重且持久的障碍还是在心理方面。
相较于正规战争,在非正规战争中更容易养成暴力习惯。在前者中,对法定权威的服从可以抵消暴力习惯,而后者却具有反抗权威和破坏规则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已被侵蚀的基础上,想重建家园、恢复稳定是十分困难的。"(第214-215页)
利德尔-哈特还举了西班牙在抵抗拿破仑侵略战争的例子。入侵西班牙的拿破仑法军,是被西班牙的抵抗游击运动赶跑的。然而解放了的西班牙并没有从此太平,反而暴力不断,从十九世纪一十年代经过一百六十多年,其政坛暴力恐怖绵绵不断,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走上民主和平道路。
以此看中国,中共在十年内战时,乘着中央政府军与各路野心军阀战争空隙,发展了中国红军。一旦中央政府大致摆平各路军阀,中共红军的游击运动战就全部失败,只能长征(逃窜);抗战爆发,就是依凭国军在抗日前线竭尽国力军力抵抗日军侵略,依凭中共取得的合法地位,以"一分抗日,二分应付,七分发展"的游击战,迅速由三万多扩大到近百万兵力。
中共以武力夺得政权以后,七十多年运动不绝、折腾不断(甚至包括最开明的改革开放,仍然是以运动方式开始,并以运动方式进行),可能与中共长期非正规战争的暴力习惯有着因果相承的密切关系。
从1949年的种种强制性改造社会改造民众,经过四十年开明的改革开放,却仍然能够轻易的在当前(2022年4月)把中国第一大城市2600万人口封城……无不体现"对国民生活采取强制性原则之后,再摆脱就难了"。
英国人的自我表扬和自我揶揄
英国人的作品喜欢有意无意间表扬英国人,但也从不缺乏自我批判甚至自我揶揄。"英国人道德冲动与物质利益之间的相互拉扯,给英土(土耳其)关系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我们曾一再讨好苏丹,希望苏丹能够抗衡法国或俄国在近东的野心,而又常常被迫对苏丹采取行动,因为它对待臣民的方式大大地震撼了我们的正义感,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第127页)
这是指英国在一战前对土耳其的态度。一战后的希土战争中英国的态度更加具有这种患得患失的摇摆性。同样是英国人的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文明的接触: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中,比利德尔-哈特更深刻的分析了这个问题。
"从百年来的历史及其后果来看,我们爱好妥协的民族天赋在现实中的运用并不尽如人意。""在口是心非或者铁血主义这种与道德无关的比赛中,他总是无可避免地处于下风。认清这种内在的'弱点',英国人发现也许还是继续坚持道义比较好。"(第127页)
1940年中国抗日进入到最黑暗时期,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全部沦陷,随着法国向日本的盟国德国投降,法属殖民地越南到中国的滇越铁路中断。中国现代军火工业不能完全自立,可偏偏此时英国断绝了滇缅铁路这条中国唯一通往海外的通道,因为此时英国本土受到法西斯德国的空前压力,不得不在远东向法西斯日本低头。
中国一方面对英国义愤填膺,认为英国怎能向暴日妥协而损害对抗法西斯的天然盟国中国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一面在滇缅路上大肆走私。或许,英国人心里有愧,听任中国人在滇缅路上肆意走私。直到最后时刻,英国终于开放了滇缅路。可是来不及了,日本已经开始进攻英属缅甸了,封锁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最后一条陆上海外通道。
这就是英国。
怀疑一切
这样一本薄书里面,利德尔-哈特竟然提到了我幼时就读的母校——上海中学。他在本书第35页中提到胡适描述他父亲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读的学校,"著名的龙门书院(后来的上海中学)的课本里每一页的上方都印着一句话:'学生必须首先学会以怀疑的精神来处理问题。'"
我虽然在上中读书时不知道上中竟还有那么一句训词。我听到"怀疑一切"是马克思的语录。文革半年之后当局就批判怀疑一切,并对其否定至今。我却觉得"怀疑一切"是对的。即使肯定,也是应该在怀疑之后得到解惑才能肯定。
我在上中读书时就有怀疑精神,始终坚持,至今近六十年。
2022.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