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正在成为历史。虽然官方历史仍是统治者或当权者政治意志的表达,但其权威性的魅力已不再。因为历史真相越来越难以被掩盖和封锁。由此带来对知识精英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历史,如何通过这种解读去提升整个文明的政治成熟,提升权力精英的智慧。
那么,一个文明的政治成熟和智慧水平有甚么具体的指标吗?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就是国家和社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历史,这不仅包括官方如何解读历史,更包括社会在多大程度上鼓励或容忍不同的历史解读。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官方的历史解读自说自话的倾向越来越浓,这虽然令「官史」更加缺乏吸引力,但由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全面控制,中国官方的历史书写,不仅仍有毒害青年的作用,更有让太多年轻人对历史不感兴趣,从而窒息中国人心智的自残效应。好在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化人和学者做了不少补救工作,中国读者的历史热持久不衰,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是当今中国严肃读者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营养的来源。
不过,对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叙事,还没有看到中国严肃的史家拿出有份量的著作。按理说,他们既不缺这段新鲜历史的文献和亲历者的证词,也不缺对国际大背景的了解乃至对整个世界史大脉络的把握,为甚么会这样?对官方叙事之无聊乃至荒唐不应感到意外和失望,但为甚么民间或严肃学者也没有写出好东西?
这段历史距离太近,是重要原因,因为距离太近,就很难客观,也很难深刻。但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这是一段对中国十分幸运的历史。如何理解自己的运气,是检验一个成功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对每个文明来说,亦是如此。
过去40年中国经济很成功,与幸运有很大关系,但中国学者很少从这个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这不仅无助理解历史的深层逻辑,而且助长了当权者「贪天功为己功」的倾向。
中国的经济「奇迹」有不少来自外部的幸运因素,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到了,但更重要的幸运其实发生在改革初期。一个具体的事实就是,如果当年反对「包产到户」的「政治多数」获得成功,数亿农民就不可能短短几年从低效农业陷阱中解放出来,成为推动中国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巨大动力,后来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也就没有意义。但「包产到户」占上风的偶然性,却是后来人不大容易理解的一段历史。
不易理解的一个原因,就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不易理解毛去世后的中国那种鼓励讲真话,更鼓励讲道理的政治氛围,尤其难理解的是这种氛围何以能在几十年前出现,而在「富起来」的今天反而做不到。
那么,不理解自己的幸运又如何?对个人来说,把幸运理解为「本事」意味著失去机会,而对中国这样一个深度卷入世界体系的超级大国来说,后果将不止于此。正如近年中国表现出来的,一个不理解自己幸运的大国,是一个很难合作的大国,它在失去国运的时候,还会给世界带来厄运。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