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石扉客:打虎舆论战

周永康下台的媒体报道
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上的领导人活动报道集里,关于周永康的最后一条新闻是2012年11月8日,标题是《周永康与新疆代表团讨论十八大报告》。实际上,十八大后到次年两会,已卸任党内所有职务的周还保留着人大代表的职务。所以一直到2013年两会结束前,官方媒体上还间或能见到周的名字和其他领导人并列。
看点在2013年两会后到2013年11月26日。在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周永康的名字在媒体上一共出现了六次。
最早一次是2013年6月23日署名来源为山东淄博市齐都公安供稿的门户网站上,显示当日周曾视察齐鲁石化,陪同视察的职务最高的领导是山东省委常委雷建国。
第二次是在8月28日湖北卫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上,署名周永康的花圈和其他领导人并列,出现在原四川省委书记、两弹元勋刘西尧的葬礼上。
第三次是10月1日的石油大学校园网上,大量照片显示周当天曾回母校参与校庆。在此前后,9月5日的南方日报和10月17日的云南日报上,周永康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的领导人名单中,事由分别是原广东省顾委主任王宁和天文学家黄润乾院士去世。
迄今为止,周永康这个名字最后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开报道里,是2013年11月26日的《浙江日报》。报道中,浙江政协副主席兼浙大教授王承绪24日的葬礼上,周的名字排在领导人名录中的第11位。
这六次媒体"打卡"中,有四次均为仅出现名字的葬礼。剩余两次真人露面的新闻都属于非正式传播:一次是疑为公安内网上的警务外宣稿主动释放(山东淄博市齐鲁公安局官网齐鲁警务平台上现在已经搜索不到这篇稿子),一次是大学校园网的校园新闻。
在中国新闻管理体制里,退休政治局常委公开露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像周永康这样在短时间内通过媒体密集打卡,一方面频率高企,一方面身形艰难,实属非常罕见。
正如当下公众已经喜闻乐见的现象一样,已进入准星的官员通过媒体打卡,无论是刷存在感,还是报平安,都已经意义不大。但如果连打卡都已不能的时候,传言更会蜂拥而起。
迄今为止,五波周案即将公布的传言高峰,恰好出现在这六次"打卡"之后。其中四次分别是2013年12月1日、随后的平安夜、2014年春节前夕以及两会前夕。以上这些时间,或是传说中事主被控制人身自由的节点、或是媒体和记者容易懈怠的放松日子、或是惯常的重大政治活动前夕。显然符合传播惯例,也符合对政治传播控制技术的日常想象。
但周案传播战操盘者的刀法仍然比公众和媒体想象的要高明太多。通过一次次反复释放信息又反复做空,他们以审美疲劳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政治脱敏和压力测试的双重目标。
众所周知的是,办案单位对事主的调查,基本在围绕石油、四川、政法、秘书、家世这五个维度来进行。与这五个维度以及前述六次"打卡"相对应的是,另有五次非常明显的传播高峰。一是2013年8月下旬的济南庭审流出"中政委的六条批示"。二是财新传媒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中石油反腐系列报道,直接点出周永康之子周滨和他的白手套。三是今年两会前夕的2月28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突出奇兵,旗下微信公号"纸牌屋"以一篇《周滨之父周元根往事》率先报道出周永康的曾用名为周元根,成功破解了如何不触碰政治禁忌进行点名的传播难题。四是3月2日两会开幕前的政协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南华早报关于周永康案提问,天才地构建了以"你懂的"三个字为核心的欢乐传播。
其中最为微妙的是济南庭审。一方面是以高度开放和透明形象示人的济南中院微博直播,一方面是严密调控与审查中的事前把关。在薄熙来为处理王立军闯馆事件自辩时,"按照中央政法委(后改为上级机关)的六条批示"居然作为抗辩理由就此以"疏漏"形态自然流出,第一次无可置疑地佐证了各种传说。
但一直到7月29日新华社通稿出来之前,无论是潮起潮退的传言,还是各种形态和体量的媒体报道,事主周永康始终只能以"康师傅"、"方便面"、"周元根"、"你懂的"、"大老虎"等各种心领神会的传播代码而存在。
即便这篇寥寥83个字的新华社通稿,也像一篇密码电文,需要用中国政治与公共传播的逻辑来一一解码。
在政治局委员以上官员涉案的案由表述中,没有"违法"这两字,并不代表不进入司法程序。周案和陈良宇案、薄熙来案一致,都是"涉嫌严重违纪";徐才厚案在开除党籍前是"涉嫌严重违纪问题",之后是"涉嫌受贿犯罪问题";陈希同案是"所犯严重错误"。
在处置措施的措辞中,"审查、检查、调查"这些用词并不能作为违纪还是违法的判断依据。周案是"对其立案审查",此前的陈希同案也是"对其进行审查",陈良宇是"对其立案检查"、薄熙来案是"对其立案调查"。另外开创了只违纪不违法的"程维高模式"的前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用的也是"对其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审查"。
唯一确定的是"同志"这个TITLE没了。这种异于以往陈希同、陈良宇和薄熙来三案操作惯例(开除党籍前多保留同志称呼,徐才厚案未称同志因已宣布开除党籍)的做法,表明周案此后的双开及可能移送侦查的节奏会速度很快。
这就意味着民间传说的"入局不死,入常不罪"的高层政治潜规则,后半句有可能就此被打破。这也是三十年以来反腐为先导的政治权力更迭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周案此番公布,没做内部传达等信息铺垫,而是瓜熟蒂落地直接公布,这也是和二陈案、薄案的重大区别。再次证明此前无数次放风,就像是得心应手的传播彩排。
在"国际老虎日"7月29日公布周案,还是像个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几乎所有媒体都有点反应迟钝。就在此前,四中全会前夕刚成为记者们猜度与传说的下一个公布时间节点。唯有财新传媒成为周案最大赢家,其精心筹备了大半年之久的6万字报道第一时间放出,流量骤增几致财新网服务器瘫痪。
于是,在六次媒体"打卡",五波马上公布的传言,四次步步进逼的传播高峰之后,财新这组名为《周永康的红与黑》的报道完成了打虎传播战上的最后一击。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
延伸阅读:
1.腾讯新闻专题:《周永康被立案审查
2.今日话题:《审查周永康彰显"敢于揭丑"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责编:贾葭)
——腾讯:大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