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阎连科:知识分子自我边缘(附严歌苓:从读书人到写书人)

图:阎连科

有「禁书作家」之称的内地名作家閰连科,前日来港出席论坛并接受媒体采访,多番批判中国知识分子自我边缘,不敢为社会问题团结发声,又呼吁当局尽快释放被捕维权律师浦志强。

56岁的阎连科,带着浓重的河南腔谈笑风生,但一说到浦志强,语气就变得沉重。「我们在一些活动上认识,很希望他能早日出来。」阎坦言,浦案起了寒蝉效应,令很多内地知识分子恐惧。

中国只容得下一套思想

他直说,中国最大问题是只容得下一套思想,「允许有人相信马列主义,但也要允许别人不相信。」

阎连科今年5月获第14届卡夫卡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奖中国人。讽刺的是,其著作多被内地当局列为禁书。是否曾被中宣部「约喝茶」?閰连科一笑置之,强调内地审查制度没想象中严格,实际上富有弹性,包容度愈发提高,倒是知识分子放大了审查。「审查观念来自从小读的课本、父母的灌输,连作家自己也意识不到,变成本能。」

他指出,怀疑人家,不如先怀疑自己。「别人审查不可怕,自我约束才可怕,一定要解放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有人感叹知识分子已被社会边缘,閰不敢苟同:「他们只是自我边缘,其实可以做很多。」他心痛知识分子已退化到只求「活着」,向现实和体制低头,失去怀疑精神,没胆量发声。「他们被边缘很高兴,有人给他车、给他房。」

他不满内地知识分子缺乏行动,老是只有一两人表达。「要是有100人站出来共同表达会不一样,比如前几天《中青报》报社门前7个访民因拆迁集体自杀事件,如果一早有100名教授发公开信指出拆迁问题,就不会常有访民自杀。」

近年,不少公共知识分子(公知)「网上谈兵」,在微博上活跃发表政见,惟閰连科对此有保留。「微博的力量不比站出来的力量大;微博的威力被高估了,只招聚了一群强词夺理的人,况且百多字也表达不了什么。」

年轻人活得最没激情

荒诞,是内地社会的实况,现实让人无奈,民众只好自我麻醉。「欧洲100年的历史被我们浓缩到30年,中国发展速度超出想象,人心堕落也超出我们能掌握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不是一个政策把国家调动起来,而是由人膨胀的欲望推动。」

阎把这30年形容为爆炸,「我们发展、发达,但无序。」谈到中国的未来,閰坦言没法想象,并感到焦虑不安。

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阎连科不时接触学生,他形容中国年轻人是「活得最没激情的一代」,躲在书房对着计算机、手机,世界非常小,也不常读书。中港对比,反而港人更爱看书,绝不是文化沙漠。

阎连科可算是香港常客,2012年曾在浸会大学担任驻校作家,对本港秩序印象深刻。被问及对香港「大陆化」的看法,他激动道:「如果你们媒体说香港也有自我审查,那大陆还活不活?」在这位长居北京的禁书作家眼中,香港始终让人羡慕。

——信报,撰文:李澄欣

【附录】

香港书展| 严歌苓:从读书人到写书人

640-7

严歌苓:从读书人到写书人
图文/笪然

7月18日,三号风球的疾风骤雨丝毫没有减退香港书展的热度。当天傍晚,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现身香港书展,作题为"从读书人到写书人"的演讲。由她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刚刚热映,当日讲座场面格外火爆,逾千人争睹名作家风采。
读《拜伦传》,让我拥有"铁一般的意志"
严歌苓说自己很幸运,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她的家庭里"读书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严歌苓的祖父是留美博士,父亲是作家,她的家里"四壁都是书"。四岁时她很自然地打开一本《唐璜》,虽然还不怎么识字,但是书里的插图和爱情故事,让她懵懵懂懂地一头扎进了读书的世界。
虽然年幼的她还不能完全读懂书中的故事,但只要有趣,她就很感兴趣。她回忆自己当年读《红楼梦》时,"读到宝玉和黛玉就很好看,而那些道士什么的我就不爱看。实在嚼不烂,那就生吞下去好了。"
而真正对严歌苓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的阅读,则是在她从军时。12岁时,严歌苓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文工团,成为了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十五年的从军生涯也就此展开。然而从军之后,军队却面临着文学的断粮。"平常只能读读《毛泽东选集》,闲下来时总觉得缺点什么。"
严歌苓随即饶有兴致地聊起当年"桃林偷书"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战友在桃林后的仓库里发现了很多外国小说和人物传记,由于长期闲置,书本已经发霉变软。然而她和战友却眼前一亮,灵机一动,把书绑在腿上,再用宽大的军裤遮住,一路小跑偷回宿舍里。就此,开始了一场"偷书之旅"。为了掩人耳目,严歌苓还特意将这些"闲书"的封面撕掉,换上了其他的皮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严歌苓接触了对她一生有重要影响的《拜伦传》。在她看来,拜伦拥有"铁一样的意志",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直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拜伦的坚毅与自律依然激励着她。"这三十多年来,我每一天都会坚持坐在书桌前创作,每一天也都会产生前一天不能预期的故事片段。这种内在的自律,除了部队生活对我的历练,最重要的信仰是源于《拜伦传》。"
这份来自读书的信仰,让严歌苓拥有了超于常人的执着。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读书时,她坚持一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阅读,常常坚持把一个作家的作品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小时候我们只知道甜是好的,长大后吃到苦和辣,才发现苦中作乐,才是一种极致的快乐。"如此执着,也深深影响着严歌苓的写作。
■ 读书多了,说不定就成了写书人
"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我不会每个都去写。只有当一个故事背后有了超越故事本身的意味,我才会动笔去写。或者当一个故事,我听到很多年之后,却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老是在想它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有必要把它写下来。我相信,譬如曹雪芹,如果他当初没有看到红楼梦背后有一个形而上的故事,他是不会去写的。"
严歌苓还提到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故事》,"马尔克斯所有故事似乎都来源于他生活的小镇。在这本书里,他几乎提到了那个小镇上的每一个人,这些人物经过他的文字处理,最终成为了他的《百年孤独》。作家在读了很多故事之后,才会懂得如何选择题材。"
严歌苓说,一个人读书多了,说不定就成了写书人。读书让她渐渐明白,作家是如何从原始生活中取材、抽离、提纯,最后形成自己的作品。读书是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作家的。严歌苓谈及自己的写作历程,坦言最初也是在阅读中不断模仿,直到后来渐渐升华,才形成了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在严歌苓看来,读书本身是个很好的精神功课。不求功利,每天坚持,哪怕只读半个小时,久而久之,个人的气质和素养便会渐渐累积。对于"好书",她的定义是"你没有想过取得回报的,能沉潜身心的,就是好书。"读书人是自由的,沉浸在书中的时刻,会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读书是心灵的避难所",严歌苓如是说。
但作为写书人,严歌苓也承认,创作者往往又是最脆弱的。她在写作过程中也会遇到极端黑暗的阶段,很多时候会"想撞墙",觉得整本书都是败笔,觉得自己"江郎才尽"。"每到这样的时刻,我总是会跟我先生一边喝红酒一边哭诉,絮絮叨叨地说我怎么可以写得这么臭。我还会拿出以前的得意之作出来看,比如《白蛇》和《扶桑》,看完之后再全盘否定正在进行的创作。"
热播电影《归来》的原著小说《陆犯焉识》,在创作过程中同样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严歌苓表示,"这是我花了最大心力去完成的创作,所以写作时也最痛苦。直到编辑催着交稿时,依然有种要烧掉书稿的冲动。"交稿前一天,她又通读了一遍,还是感觉"粮草不足",于是又苛刻地删除了十万字。
也许,正是这种"不自信",激励着严歌苓不断探寻艺术创作的精准与深度,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
■ 与影视合作之后,我反倒期待更自由的创作
"你们觉得《陆犯焉识》能拍电影吗?我自己看是不大可能拍成电影的。四十万字的小说,最后透过一扇小窗户,让人想象经历了什么才有老夫妻一段重逢,这是非常妙的点子。"严歌苓谈及与导演的合作时表示,其实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抗拍性"。很多非常抽象,非常写意,很难被拍成电影。
对于早前热议的张艺谋改编作品《归来》,严歌苓笑称原本觉得这部《陆犯焉识》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拍成电影,"但老谋子决定买下这部,最后那三十页是他最感动的"。就这样,从《少女小渔》《天浴》《扶桑》到《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严歌苓的作品被一次又一次地搬上了大银幕,并获得了各界的认可。
"大概是我写作非常重视视觉,要让人看到形状、颜色,有触感、有气味,所有东西我都要把质感写出来。可能是这一点让导演感觉到,它好像已经在那儿了。"
当谈及合作最默契的导演,严歌苓不假思索地回答:"陈冲"。"跟张艺谋合作,给他写了两三稿,当中保留下来的不是特别多;跟陈凯歌合作,写了七稿,每个版本都能在电影中看见;跟陈冲合作是另外一个极致,基本没有改,都按照我的剧本来。"
如今,严歌苓大部分作品的电影版权和电视剧版权都被卖出去了。然而,她现在最怀念也最期盼的却是与影视尚未亲密结合的状态。"从容地选择题材、准备题材,一直到从容地写出来。而当下,这种从容正在失去。我准备捍卫我的自由,文学写作的自由。"严歌苓说。
今年1月,严歌苓刚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妈阁是座城》,讲述澳门赌徒的故事。另一部讲述高考生情感生活的《老师好美》,也即将出版。"我开始对中国内地当今的生活感兴趣,惊心动魄的故事挺多的。"严歌苓笑谈着,眉眼之间流淌出书卷中沉淀的优雅。
(笪然,香港大学金融法硕士,微思客"细味"版块编辑。)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笪然。

香港书展首开至午夜 政治书成焦点

VOA 谭嘉琪香港 —
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5届书展星期三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适逢香港近月出现一浪又一浪的政治风波,目前香港社会人心不稳。今年有关政治和香港本土文化的书籍成为香港书展热卖书籍之列。
香港今年的书展首次在周末延长开放时间至午夜12时,大会估计会吸引过百万人流。今年有关政治和香港本土文化的书籍比往年更畅销,成为书展的关注点。

律师张思之2007年11
香港日前传出有大型书店把店内有关西藏和香港占领中环运动的书籍下架。不过,有部分书商仍然力捧这类题材比较敏感的书籍,更有书商一口气推出20本关于香港政治和文化的新书。
有学者分析,每当人心不稳的时候,社会会出现怀缅过去的情绪,因此这类型的书籍会更受欢迎。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社会也曾经出现类似的热潮。
此外,今年香港书展邀请了不少两岸和海外的作家举行座谈会,其中包括有"禁书作家"之称的中国知名作家阎连科、中国著名维权律师张思之、中国作家严歌苓等人。
香港书展每年都会吸引不少特地来港购买禁书的大陆旅客。外界估计今年书展依然会吸引不少陆客来港购买没有在中国出版的书籍。

香港书展大开幕 敏感书籍演讲多

田园书屋来客川流不息,《刘晓波传》海报高悬田园书屋来客川流不息,《刘晓波传》海报高悬
VOA 丁力
18.07.2012 11:43
香港 – 第23届香港书展星期三开幕,预计参观人数会突破百万,包括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一些书商也针对大陆客的兴趣推出敏感书籍和举办讲座。有中国学者表示,被香港人称作中国洗脑教材的东西,其实难以给香港人洗脑。

今年香港书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七天,主题是"从香港阅读世界-读通世情・书出智慧",展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30家参展商的书刊,还有350多场文化活动。上届书展入场人数高达95万,主办方预计这届将再创新高。

香港书展人多书多,琳琅满目香港书展人多书多,琳琅满目
*陆客知多少,有人专程到*

有些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也特意赶来,或者在旅游香港期间赶上书展,躬逢其盛。一位过来采访的大陆记者说,大陆媒体来了不少。香港书展被称作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读者的文化盛宴。

为了吸引大陆客,实行门票优待,成人票25港币,但大陆客只要10 港币。有些书商也推出一些香港有而大陆书店没有的书,也就是中国的禁书。

*禁书海报高挂*

例如田园书屋大型摊位的高处挂着两幅大海报,一张是新书《鲍彤文集》的封面,另一张是《刘晓波传》的封面。有一位来自大陆采访书展的记者翻看余杰的新书《刘晓波传》,这种书能带回大陆吗?他说,不能,因为这本传记的作者和写作对象都太敏感。

明镜公司摊位上的中国政治禁书最多。一位大陆读者在那里买了三本书,他也说,这些书只能在香港看,如果带回去,会被海关没收;虽然也有不少人带进去,但那要看运气,看当局查不查。

明镜公司出版禁书多,读者中有不少大陆客明镜公司出版禁书多,读者中有不少大陆客
*1908书社,名称呼唤宪政*

刚起步的1908书社社长墨铎说,取名1908书社,是因为中国在1908年就颁布了宪法。"1908的名字,就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就想起来,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宪法历史。但是现在,中国还是没有行宪政。"

这个书社在香港的商业闹市、旅游热点——九龙尖沙咀,书店以销售"禁书"为主,针对资讯封闭的中国旅客。墨铎说:"我们希望的是,出版书能够真正到大陆人手里边,我们希望成为这样一个中转点,而且不光是卖书。"

墨铎表示,他们的行动至今没有给他们在大陆惹麻烦。

*销路最好的题材:薄熙来和政治八卦*

什么书最好卖,读者最感兴趣呢?这个书店的店长小田说:"最感兴趣的书是关于薄熙来那一类的,知名度比较高的,也比较感兴趣。剩下的,我们感觉比较好的,他们可能不太感兴趣吧。"

小田说,像刘晓波的书,哈维尔的书,书店看好,但是读者的兴趣就不如对政治八卦的兴趣大。

*共产党警惕读书会*

那里的一位参观者姓陈,来自广州,他在检查了记者的VOA证件之后,接受了采访,但不肯录音。他在解释为什么不肯录音的时候说,他们有个读书会,已经引起当局注意,因为当年共产党就是由读书会开始的,所以共产党很关注民间读书会。

这位曾经主修历史的青年说,海外一些谈中国政治的书比较主观,按照自己的观点剪裁事实,不符合自己观点的事实不收录。但他赞成哈佛教授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对邓小平的高度评价。

香港书展展览的中国禁书虽然多,但是所占的比例小。这是因为书籍丰富多彩,市场上有什么需求,这里就有什么书。

学者资中筠(女)论述人性、文化和制度学者资中筠(女)论述人性、文化和制度
*红色教材染香港?洗脑之忧是杞忧?*

书展中也有中国大陆出版的红色主旋律图书。还有香港教育部门委托有的机构编写的有关中国国情的教材参考资料,其中赞扬中国模式和制度,说中国的执政集团进步、无私、团结,而美国实行两党政治,人民受灾。这些说法和教材资料引起香港舆论哗然。很多香港人说这是洗脑。

在书展第一天开讲的有中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资中筠、她谈的是人性、文化和制度。有听众请她评论洗脑问题,她说,香港人和大陆人受到的教育不同,香港长期受法治熏陶,自由度比大陆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有判断力,没那么容易洗脑。我们当初(被)洗脑的时候是处于一种非常无知,而且非常特殊的情况下。"

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所长的资中筠说,现在中国已经国际化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更高,所以难以被洗脑。

香港书展:本土文化政治书籍热卖

香港书展:本土文化政治书籍热卖
VOA 谭嘉琪
18.07.2013 02:43
香港 — 香港一年一度的书展在星期三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始,去年不少书商以中国大陆禁书为主打。今年书展政治气氛仍然炽热,不过, 出版商把视线回归本土,瞄准了港人对港府不满的情绪和中港矛盾等港内热点话题,推出大量本土文化和时政书籍。

为期七天的香港书展在7月17日开幕,第一天就吸引上万人前来看书和购书。香港时政书籍成了这届书展的焦点,大小书店都把跟香港一国两制、法治、社运、占领中环等问题有关的书籍放在热卖架上。

专门出版本土文化和政治书籍的出版社次文化堂表示,有关香港社会议题的书籍非常畅销,而买书的大多是年轻人。

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说:"今年香港的书展必定会以本土意识为主,我发现除了我们家的出版社以外,我环顾一周也是看到出版社出了很多有关香港的书,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少见的现象,有些原本不做时政书籍的, 他们都出了跟香港本土问题有关的书,这说明了我们很多香港人都很留心和关注我们本身的问题。"

去年的书展,大量大陆的禁书在香港书展亮相,虽然今年还是有不少书商出售禁书,也有不少大陆人专门来港购买禁书,但声势被本土意识的书籍压倒 。有分析人士指出,本土意识书籍大卖反映港人民情和诉求,而本土意识弹起,是跟近年中港矛盾、一国两制、占领中环、普选等社会议题有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