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

【特稿】管见:革命与专政

──读秦晖金雁《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民专制”与宪政民主》

【新世纪特稿2008年1月27日】怀着很大的兴趣,读到秦晖、金雁的文章《从“无产阶级专政”到
“人民专制”与宪政民主──1848~1923年间国际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演变》。秦晖是知名学者,金雁是中央编译局研究院东欧处处长、研究员,两人合作,颇有成果,此文则更具学术价值。笔者自忖,此文大概不属于中国共产党的那个什么“马克思主义工程”,然而,倘若那工程真的要有实际价值,则实在应该邀请秦、金两位加入其“工程建设”作更深入的研究,而此文已经可以作为该工程的重要成果

图:右起金雁、秦晖、丁东与友人合影

中国共产党究竟如何对待秦、金两位的自由研究,吾等局外之人就管不
得那许多了,而两位的大作,毕竟难得,故不揣冒昧,写了一些评论在这里。

此文对“无产阶级专政”,从概念上理论上做了一番梳理
,对笔者而言,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其一,“不断革命”来自于布朗基,而“工人阶级专政
”出自盛行布朗基主义的法国工人运动。文章指出,1850年,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连载《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其中提到1848年法国革命激化成为内战时,无产阶级“团结在被资产阶级叫做布朗基思想的共产主义周围”,这种思想“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该书还肯定了法国人(按:当时法国工人起义的组织者即布朗基派)在革命中提出过一个“大胆的革命战斗口号”:“推翻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专政!”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支持“不断革命”,但与布朗基主义的分歧也
很清楚。文章指出,布朗基“革命专政”的另一个含义,即依靠“先进的少数”来强制“落后的多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是反对的。

这与笔者近年来得到的看法是一致的。笔者看到的是
,马克思等人当年一度支持过“不断革命”的思想,不过,这终究与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相悖。于是,他们在为社会主义学说提供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基础的第一步之后,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步,即否定“不断革命”。他们将社会主义革命定义为“多数人的革命”,而“不断革命”,实质上是在“新条件的漫长发展过程”还刚刚展开之际就“期望少数人的革命变成多数人的革命”。秦、金两位对历史文献有更深厚的造诣,他们的研究分析显然更具权威性

这也就使对秦、金两位有了更多的期待。

以笔者之见,革命和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专政
”的问题,不断地有人触及,笔者记得,曹思源曾有过探讨,而且呼吁中共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更早的话,普列汉诺夫在其“政治遗嘱”中已有相关论述,极具理论与政治的深度。现在秦、金两位的大作,对此有了更详细的论述,当然是好事情。

不过,不必讳言,秦、金两位的论述,看来已经踩到中共理论的边线
,不仅难以作为中共理论“工程”的成果,更难以向“革命”进展。

秦、金两位认为,“真正分裂了社会主义和左派阵营的”正是“
‘专政’与民主的对立”。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考茨基在“革命”问题上出了错,匆忙地宣布了“革命的新时代”,因而看上去他们和列宁代表的激进派在“革命”问题上一致,他们之间理论上政治上的深刻分歧于是在“专政”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

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对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发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批
评,是俄国社会发展落后,俄国工人阶级还没有准备好夺取政权。考茨基指出,在立宪会议中居于少数,“对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来说,这是一个难堪的局面。立宪会议可以为了工人的利益实行一切可以实现的事情,而且比布尔什维克单独地干要做得更为合理,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这样就得要求布尔什维克只能站在平等的地位来干,不能作为一个专政的党,从上面来发号施令。”普列汉诺夫指出,俄国工人“现在是少数,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却需要多数。由此必然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我国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想要完成‘社会革命’, 那么我国的经济本身就会使它遭到最惨重的失败”。

实际上,正是因为俄国的实际情况,使得“专政”与民主尖锐地对立
,因为“多数人的革命”条件尚未成熟,只好以少数人来强迫多数人跟随他们推行其革命。最初,这些少数人可能表现出某种“先进性”,例如,他们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对底层民众显露出同情与关怀,并表示愿意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然而,“革命”看不到尽头,现实的社会经济趋势难以改变,“先进性”逐渐消失,如同过去历史上所有的革命一样,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强制就显露出来。这就使得“专政”变得极其重要,它不能不排斥“民主”而独行其是,而其背后,是“革命”本身有着深刻的矛盾。

笔者读过秦、金两位的一些著述,对他们有深深的敬意
。笔者有理由期望,两位可以更进一步,对“革命”展开研究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自然就难以有这样的期望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