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梁京: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是救中国还是救美国的实体经济?

郭树清


2012-05-22
陈光诚终于踏上去国之路,戏剧性的突发政治事件暂时离开中国舆论舞台的中心,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经济的形势近来十分不妙,再次成为政治关注的焦点。
一向敢言的叶檀女士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概括是,紧缩预期接近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叶檀的逻辑是,进入紧缩的资金会分两步走,“第一步,资金紧缩,资金本身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时,实体经济只能靠边站,……第二步,当实体经济下行到一定程度,实体企业对资金退避三舍,银行无法找到可贷的企业。”而最近的官方数据表明,中国资金的走向已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普遍对实体经济不 看好,银行出现放款难。

这种预期也已经明显地反映在期货市场一片萧条,资金紧张时发生的大量虚假贷款纷纷曝光,中国银行系统的巨大风险显现无遗。原来,近年愈演愈烈的以钱生钱游戏早已全面失控,大量企业和贸易商一面疯狂炒高原材料价格,一面以囤积原料为抵押,串通起来从银行骗取贷款。原料价格虚高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萎缩,结果是虚高的原料价格无法维持,骗来的贷款成了坏账。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紧锣密鼓且雷厉风行地展开,成为中国财经界的一大中心事件。推动这场改革的灵魂人物,就是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郭树清是中国经济改革最资深的技术高官之一,既有敏感的政治嗅觉,也有颇深的学术素养。此次出任证监会,据说是临危受命,肩负著提振中国资本市场信心的重大使命。郭树清是八十年代“整体改革派”的先锋大将。按照吴敬琏的说法,当年赵紫阳要是听从了他主帅的这一派,就不会遭遇八八年的重挫。

新官上任,郭树清果然出手不凡,引来中国财经媒体一片喝彩。与历次资本市场改革相比,郭树清的改革方案出手既快而且系统,被誉为“系统升级”。最出人意料也最受称道的改革之举,就是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废除由政府来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强调申请上市企业用透明和“说真话”来赢得市场信任和合理定价。为了吸引价值投资,郭树清还推动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并完善了退出机制。这些都是人们等待多年而未得的重大改革。不仅如此,“郭氏新政”还 “远远超出了证券市场‘自我革命’的范畴,呈现出明显的‘银、证、险、外(资)’通盘设计的色彩”(见《南方周末》)。

问题是,这些改革能够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吗?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此一轮改革对深陷困境的中国实体经济能起到救助作用吗?中国财经界的朝野精英正在以各种手段让普通投资者相信郭氏新政能够做到这一点,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这种造势并不成功。中国实体经济的不振,资本市场的积弊仅是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政府腐败的猖獗导致社会信任荡然无存,实体经济生存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严重恶化。中国的各种商品,尤其是面对国内市场的消费品, 假劣毒害充斥,引发了叶檀所说的“消费者胜利大逃亡”。

资本市场的所谓“整体配套”改革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恰恰相反,作为这个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帐户开放,只会增加海外投机资本炒作中国的机会,同时方便国内资本和财富大量外逃。

最近在戴维营举行的G8年 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明确表示要把扩大就业促增长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美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制造业机会回流的激励措施。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投资者向美国“胜利大逃亡”的机会。消费者和投资者共同向美国“胜利大逃亡”,结果只能是帮助美国的实体经济而不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最近悄然增持美国国 债,说明也看到了这个趋势。

为了完成振兴股市喜迎十八大的使命,郭氏新政正准备把社保基金大量注入股市,这会不会加速中国经济滞胀的到来,从而引爆击鼓传花的另一枚炸弹,已成为财经界的严重关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