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蔡文彬:《趙紫陽在四川》主編的話


【新世纪特稿2011年5月9日】


書名:   《趙紫陽在四川》(「特別版」附送精彩採訪記錄影片DVD
主編: 蔡文彬
封面引語:
五十四位前省地級幹部及知情者親述趙紫陽1975-1980年主政四川的一部紀實性文集
頁數: 605
光碟: DVD,片長100分鐘
照片: 16
出版社:  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
國際統一書號(ISBN):  978-988-19430-9-5
定價:  港幣 148 
發行日期: 2011429

封底文字

眼前這五十多篇,不是詞章家的筆墨,不是旁觀者的詠嘆,都是過來人的心血。
——原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 鮑彤
本書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編者和作者最初的設定。它的根基在於求實,它的價值超越回憶。一切願意了解中國改革的起源的人,固然決不應該錯過本書;而一切希冀能夠對未來中國有所展望的人,也同樣不容忽略本書。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教授 吳國光
「文革」使趙紫陽第一次大徹大悟,是他走上改革之路的起點!「六四」使趙紫陽第二次大徹大悟,是他的思想從體制內改革昇華到走民主憲政之路的起點!趙紫陽使我完成了從造反派到改革派再到民主憲政派的思想轉變。
——主編 蔡文彬
在四川歷任省委書記中,趙紫陽是最受幹部和百姓擁護和愛戴的。趙紫陽也是全國七十年代後期在農村和城市的農業、工業、商業、財貿、金融、科技等領域中大膽進行全面改革探索的唯一一位省委書記。他是共產黨內唯一的經過「六四」槍聲而徹底醒悟,其思想從體制內的改革走向民主憲政之路的領導人。
——主編 蔡文彬

作者簡介

蔡文彬,194292日出生於河南省許昌縣艾莊回族自治鄉蔡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63年從河南省許昌縣高中畢業考取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1966年參加「文革」,是四川省學生造反派組織——紅衛兵成都部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685月起任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9月任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6812月畢業分配到電子工業部成都國營784廠任技術員。19735月兼任共青團四川省委書記。197712月繼續擔任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委員。19785月根據趙紫陽的提議,中共四川省委決定蔡文彬帶職下派到四川省邛崍縣擔任縣委副書記。19842月調四川省體制改革委員會、四川省政府經濟研究中心任研究員,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的研究工作。1989年辭職創辦民辦高校——四川天一學院和民營企業——成都天一集團公司(現四川天一道盛投資有限公司),任院長、董事長。

主編的話

2008年,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各大媒體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歌頌改革成績,總結改革經驗,自屬應當之舉。但是,對於領導改革開放最卓越的兩位領袖胡耀邦和趙紫陽,前者偶見幾句不得要領,後者不著一字似無其人;對於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的四川提及甚少,更見不到時任省委第一書記趙紫陽的名字,這不能不令四川廣大幹部、群眾感到十分困惑和遺憾。再現四川這段波瀾壯闊的改革歷程,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正是本文集編輯的宗旨。這也是文集得以在眾多當時四川(現在的四川省和重慶市)幹部的熱情支持下編輯成功的原因。

本文集編輯的另一原因是我於去年初在網上看到了鄭仲兵先生2006年接受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先生採訪的一篇文章《改革的神話及其他》,鄭先生以親歷者的身份還原了改革開放的真實歷史,指出「華國鋒時期把以階級鬥爭為中心扭過來變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改革的開始。」 「胡耀邦把三中全會前兩年稱作『扭轉乾坤的兩年』。」「應該說胡耀邦一生裏頭最輝煌的時候是在華國鋒年代,推動思想解放運動和抓平反冤假錯案工作。」雖然三中全會「在中共或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積極意義,」「但它事實上也是因文革而被折騰得七零八落的專制官僚體制的集結和復蘇,為鄧小平的專權——建立他個人的權、威、勢,鋪設了道路。」文中涉及趙紫陽的部分,雖然指出他是「繼胡耀邦之後,在中國為剷除專制體制,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和憲政民主政治秩序而慘烈犧牲的黨政領袖」,但卻認為他「只是強調秩序,不太注意秩序裏頭的人;注意發展生產力,但不太注重生產中的人」,「有中共官僚的一些毛病」。令我不能認同,於是和鄭取得聯繫,用親身的經歷向他介紹趙紫陽在四川工作期間令人敬佩的改革精神與處理「文革」問題的理性、民主、寬容、務實精神。鄭感謝我提供的信息,並說由於當局的長期封鎖,不僅他而且有許多海內外人士都不太了解趙紫陽在四川工作期間的情況,建議把趙紫陽在四川改革的歷史寫出來發表以饗讀者。恰在此時,趙紫陽前秘書李樹橋先生(《趙紫陽生平和思想研究》的主持者之一)等,委託我主編該刊的第三個專輯。我於是下決心組織編寫這本《趙紫陽在四川》,並通過朋友的介紹,找到研究四川當代史的黃一龍先生,邀他協助編輯。作為曾經參加多項四川當代史編研项目的專職人員,一龍先生常戚戚於修纂「官史」時「一字之立層層請示,一事之隱抱憾終生;」在參與編寫《當代中國叢書·當代中國的四川》時,曾遭嚴令禁止趙紫陽見於印刷品,他雖經與同事一道力爭得以勉強破例保留幾處,依然遠遠未能反映趙在四川領導和支持群眾銳意改革的歷史,繼而抱憾退休。由於這個原因,還因感動於我對於捍衛歷史真相的執著,乃欣然接受我的邀請,算是「一拍即合」了。我們共同商定了本書的大綱,分工我負責選題組稿,他負責文字編纂。
本書作為一部紀實性文集,由事件親歷者記述趙紫陽1975年至1980年主政四川期間,和四川幹部、群眾一道,為突破高度集中、高度僵化的政經體制,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實行富民興川而進行的偉大探索,從而使四川成為開創全國改革大業的一個發源地並為全國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的歷史過程。本書各篇文稿相對獨立,各按選題記事,支持各種不同觀點暢抒已見,各位作者僅對自己的文稿負責,文風更不要求統一;編者可以對文稿中涉及的史實協助作者進行考訂,但絕不對作者關於史實的評價擅行更改。作者和編者均遵循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虛美,不掩過,求真務實,秉筆直書,拒絕穿靴戴帽,告別新老八股。文中或有議論,但一定把作者的議論和客觀的史實作明確的區分,並且做到論必有據,論從史出。由於這段歷史距今已經三十多年,當時和紫陽直接接觸的及在他領導下工作的人士,大都年老體衰,記憶力正在消退,有些已經作古。所以我們確定抓緊時間,以搶救歷史的姿態加緊工作,以不負歷史,不負紫陽,不負後世來者。
按照以上規劃,從2010830日至2011122日的146天時間裏,我先後聯繫並拜訪了177位在1975年至1980年間與趙紫陽可能有過較多接觸的相關人士,年齡最小的64歲,最大的97歲,其中絕大多數與我已經二、三十年沒有聯繫了。這次能夠取得聯繫,有的是通過朋友查詢電話,但大多數是通過114查號臺找其原單位老幹部處查詢到的電話。令我欣慰和感動的是,所有聯繫到的人都十分熱情地接待並一直關心著我的境況。受訪者了解我的近況後,便直奔主題,請他們講述趙紫陽於1975年到1980年領導四川人民改革的歷史。他們都對編寫本文集以傳存紫陽改革事業起點歷史的動議表示高度贊同。所有受訪者無一例外地公認趙紫陽是最受幹部、群眾尊重和愛戴的最好的省委書記,多數朋友也欣然接受了提供文稿的邀請,整個組稿過程十分感人——
·2010年8月30日至9月3日  與原省委研究室主任、省委秘書長、省政協副主席章玉鈞先生及四川黨史辦原副主任張繼祿先生,就準備編輯一本回憶趙紫陽在四川改革的書交談,希望他們為本書提供基礎資料,撰寫趙紫陽在川活動的大事記,他們十分愉快地接受了邀請。玉鈞先生說他那幾年在省委辦事組(辦公廳)第一秘書處工作,先後任幹事、副處長,多次隨趙紫陽下去調查研究,擔任會議記錄,起草文件、講話稿及赴京開會,當時的記錄全在,保存有較豐富的史料;繼祿先生說他於1976年初調省委辦事組,1977年起擔任省委一位老領導楊萬選的秘書,直到1986年春,後來在省委黨史研究室工作,對這段歷史也常涉及。他們兩位都表示趙紫陽1975年至1980年在四川領導全川人民搞改革的歷史應該寫出來,留給後人。
·2010年9月4日  訪問年過八十的原省計委主任、省政協副主席辛文先生,他用一個下午講述了與紫陽在一起的許多感人故事,滿懷思念之情告訴我:「現在說到農業改革只提安徽不提四川,我覺得很不公平,萬里在安徽確實也做了農業改革,但是四川做得更早更徹底。」 「趙紫陽在我心中是最高的。還告訴我:「紫陽是不贊成三峽工程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小平是支持三峽工程的。」 
·2010年9月6日至2011年1月20日  分別拜訪當年在農村第一線追隨紫陽搞改革的中共大邑縣委書記陳慶福、新津縣委書記锺光林、安岳縣委書記張興來、什邡縣委書記高未龍、雙流縣縣長段維義等,他們都深情地回顧和品味那段令人心動的不平凡的日子,都認為跟隨紫陽搞改革的年代是幸運的,儘管當時工作條件最差、工作時間最長、工作環境最苦、工作風險最大,但工作效率最高、工作心情最愉快、工作表現老百姓也是最滿意的。
·2010年9月9日  訪問老作家、省人大原副主任馬識途先生,請老人口述紫陽在四川發動思想解放運動、平反冤假錯案的歷史時,馬老動情地說:「趙紫陽對四川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功德無量,把他的事蹟寫出來意義重大而深遠。我雖96歲,但責無旁貸,我要親自執筆把我所了解的趙紫陽寫出來留給後人、留給歷史。」「趙紫陽在四川撥亂反正,解放思想,銳意進行經濟改革試點,影響及於全國。」
·2010年9月9日  採訪曾以記者身份跟隨趙紫陽赴平武地震救災前線採訪的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陳煥仁,他回憶說:面對人民生命財產面臨的嚴重威脅,趙紫陽不怕可能扣來的「以防震抗震轉移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帽子,從而犯下彌天大罪被撤職下臺,在震前連夜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當機立斷決定全省進入臨震狀態,把工作的重心放到防震工作上,要求全省各級黨組織和革命委員會,迅速採取果斷措施,千方百計做好防震避震工作,盡可能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令他十分感佩,極願把他親歷的這段歷史流傳下去,昭示後人。
·2010年9月12日  前往省政府住宅大院,見到77歲的原省委農研室副主任、省政府辦公廳主任王能典先生,邀請他寫紫陽在四川的農村改革。他說:「我已停筆13年,一輩子寫傷了,發誓不再寫東西了。本人視力不濟而且老伴重病正在住院。但紫陽值得寫,我答應你,我要重新拾起筆把紫陽在四川農村改革的感人歷史寫出來。」時值中午,王先生留我以花生米為菜,共飲白酒半斤,雙方都有說不完的快感!王能典一隻眼睛基本失明,另一隻眼睛視力很差,身體又有多種疾病,他完全是借助放大鏡,查閱塵封30多年的筆記和史料,偕同楊忠好先生,終於寫成近三萬字的《四川農民懷念紫陽》。他們還在文中詳細地描述了趙紫陽「一張微笑的臉」,「一雙聰敏的耳朵和眼睛」,「一顆裝著老百姓的心」,「一個善於學習勤於思考的腦袋」,「一條實事求是的路線」,令人如見其面,如聞其聲。
·2010年9月13日 去中科院成都分院原黨委書記章均權先生家,說明來意後,他激動不已地說:「紫陽同志不但精明能幹,而且進退自如,負責到底。」「當局對紫陽不公,趙在四川做了許多好事,我樂意參加這樣的活動,寫出完整、真實、客觀的趙紫陽。」 
·2010年9月15日 看望不久前動過重症手術、84歲高齡的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林淩先生,並請他寫趙紫陽在四川領導的工業經濟體制改革。林老說:「我自始至終參加了紫陽在四川搞的工業經濟體制改革,我對這段歷史有特殊的感情,也是我人生最值得記憶的一段歷史。我會負責任地把這段歷史寫下來留給後人。」他認為研究中國改革的歷史和經驗,不能不追溯改革之鄉四川在改革初期對全國改革所作的貢獻,而要追溯四川的貢獻,就不能不追憶和研究當時任四川省委書記和後來任國務院總理、黨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同志設計、組織和領導四川改革的思想、實踐和方法。
·2010年10月27日   採訪原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全國高等財經院校政治經濟學研究會副會長袁文平時,他回憶到:「四川省價值規律理論討論會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趙紫陽旗幟十分鮮明,鼓勵大膽討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正是這個理論,為我們四川乃至全國從微觀到宏觀,從農業到工商業,從計劃、財政到物資、勞動、物價等以至整個經濟領域全面系統的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基礎。
·2010年11月23日   採訪廣播電視廳原廳長盧子貴時,他對趙紫陽讚歎不已:「紫陽同志沒有官架子,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他心存仁厚,寬宏大度,從不整人。既有黨性,更有人性;既有原創性,又有靈活性。高瞻遠矚,有膽有識,富有創造性,敢為天下先,是實事求是的典範。在我一生中,看見過許多領導人,紫陽同志是最好的一位領導。
·2010年11月27日  前往綿陽採訪原蓬溪縣縣委書記、綿陽市市委書記周裕德先生,他含著淚水深情地說:「1979年蓬溪大旱,趙紫陽在4月至9月的6個月中 5次到蓬溪災區調查研究、看望災民,與災區幹部群眾一起研究抗旱救災,並在9月份就主動提出為我縣免繳徵購糧5千萬斤,並調進糧食6千萬斤,使災區人民生活得到可靠的保證。在11月的省委擴大會議結束後,紫陽把蓬溪等5個災區縣縣委書記留下,宣佈災區的旱地都可以包產到戶,以確保災區人民順利渡過春荒。他應該是省委書記裏面最先提出包產到戶的。我們到哪里去找這樣好的省委書記啊!趙紫陽是歷屆省委書記中『最有水平、最有能力、成績最好的』。」
·2010年12月10日  訪問原阿壩藏族自治州州委書記楊嶺多吉先生(藏族),他談到:「四川改革開放就是從趙紫陽同志開始的,他的豐功偉績應該被正確如實地反映出來,他功不可沒。他非常支持我對『民族問題實質是階級問題』這個錯誤理論的批判。在他的支持下,對這個錯誤理論的批判最後成了全國精神。」「我很疑惑,一個黨的總書記怎麼會『分裂革命,分裂黨』?對於紫陽,中央有定性,民間有感情。」
·2010年12月24日  採訪97歲高齡的原省委秘書長周頤時,老人深情回憶:「歲月滄桑,幾度風雨,我同趙紫陽同志共同工作了四年有餘。這些日子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了,可紫陽同志在四川工作期間所展現的統攬全局、銳意改革、實事求是、團結同志、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關心部屬、謙和納諫的品格卻深深地留在人們的心中。」
·2011年1月22日   到醫院病房採訪原四川省農科院院長、正在進行化療的重症病人朱锺麟女士,她不顧疲勞,飽含熱淚向我們回憶了紫陽關心和支持農業科技工作的動人情景。她深情地講:「紫陽同志短短幾年,就基本解決了四川農民吃飽飯的問題。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四川的幹部、群眾至今仍然十分懷念他。
·此外,北京作者李欲曉在採訪國務院原秘書長杜星垣老人時,杜老深情地講:「趙紫陽最大膽的是取消統購統銷。當時李先念、陳雲不同意。發展市場經濟,經過了許多艱難的鬥爭。我說,《拿破崙傳》中有句話說,歷史上偉人的最大悲劇就是不能收回成命。你能不能採取別的方式呢?『永不翻案』都翻了案嘛!趙回答說:『如果是那樣,我今後必須不停地檢討。我無從檢討起。』他比我強啊!
自然,本文集展現給讀者的,僅為趙紫陽四年半的治川歷史,但卻是他政治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段經歷。「文革」使趙紫陽第一次大徹大悟,是趙紫陽走向改革的起點。他到四川之初,對於在「文革」中積纍起的種種矛盾,總是力圖避免非我即敵的階級鬥爭邏輯,虛心傾聽各種意見,毫不武斷,絕不整人,實事求是地通過協商對話、彼此讓步、軟化矛盾、妥善解決各種遺留問題,從而穩定了大局,贏得了民心。同時,趙紫陽在「文革」後不失時機地領導四川上億人民率先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開啟了中國改革的先河,四川是中國改革的發源地,四川的改革為他任國務院總理後在全國推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初步而堅實的基礎。在他離開四川以後,從他在中央厲行經濟改革、開啟政治改革的施政歷程,到在「風波」中對於愛國青年學生的理解維護,對於鎮壓人民暴行的堅決抵制,不難看到他在川的理智、務實、堅定、寬容、民主、人性的偉大政治家形象的再現。在我們採訪編輯本文集的過程中,大家公認自共產黨執政至今的12任四川省委書記中,趙紫陽是最受幹部和百姓擁護和愛戴的。同時,據我們所了解,趙紫陽也是全國70年代後期在農村和城市的農業、工業、商業、財貿、金融、科技等領域中大膽進行全面改革探索的唯一一位省委書記。他是共產黨內唯一的經過「六四」槍聲而徹底醒悟、其思想從體制內的改革走向民主憲政之路的主要領導人;也是自中共執政以後,第一位公開擁戴人類普適價值,從而帶給國家和民族自立於現代文明世界的寶貴機會的最高領導人。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編寫本文集的風聲傳出以後,種種或明或暗的壓力跟蹤一些受訪者接踵而來,在一片灰暗陰雨籠罩下,有的朋友不得不遺憾地退出了作者的行列;也使一些作者不得不把一些敏感問題的直率見解淡化或刪除。這種情況的發生令人感慨,發人深思!它再次證明那個無形的體制鐐銬仍然在發威。此外,還有年已九十高齡的原省委書記王黎之等當年跟隨紫陽搞改革的一些老人,由於健康原因或因喪失記憶已無法清晰地回憶那段歷史,這使我深感搶救那段史料的艱難和緊迫。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的56篇文稿,則是54位熱情而勇敢的朋友的作品,他們為了保存和傳播趙紫陽和四川人民這段可歌可泣的改革歷史,冒著風險頂著壓力義無反顧地寫下了當年的所見所聞,公正無畏地評價了當年的改革歷史。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所有接受我採訪的朋友表示深切的謝意!向為本書的編輯、審查、校正付出了巨大辛勞的特約編輯黃一龍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向章玉鈞、趙文欣、雷新乾、羅毅、陳文書等先生為本書熱情推薦作者表示感謝!向在採、編過程中進行錄音、錄影和文字整理、影像剪輯的每位參與者表示謝意!(我在採訪中全程錄製了一百多個小時的珍貴影像和錄音資料,其中,剪輯了兩個小時的錄影片,附於本文集後以饗讀者。)我們相信,他們的熱情來自紫陽的偉大人格力量的感召,來自對他真誠的熱愛、感激和懷念;也是四川民意對於多年來自己熱愛的前省委書記、黨和國家前主要領導人趙紫陽受到長期不公正對待以至非法軟禁的當然反應。這也是對本書編者最大的鼓勵和獎掖了。
本書得到香港新世紀出版社的熱情支持,在港公開出版,面向全球把被封鎖多年的珍貴信息加以披露,讓世人盡知素來敢為天下先的四川人民曾經怎樣在歷史巨人趙紫陽的領導和支持下,為當代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墊下最初而堅實的基石。我們對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本書組稿時間短促,有的史實又因時隔多年,難於一一查證,編者水平有限,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蔡文彬
完稿於2011117日趙紫陽逝世六周年紀念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