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十五週年,香港群眾走向街頭,表達對「回歸」以來現狀的不滿,質疑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連專程前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詞也遭嗆聲。在特首不能直選、新聞自由遭限縮的情況,走上街頭近年已成七百萬港人表達心聲的途徑,每年從六四、七一、十一到爭取公民權益…,已成常景,也是觀察民心動向的指標。或因如此,官方宣稱這次上街嗆聲者不到十萬人,主辦單位則強調多達四十萬,為近年所僅見。
香港今天的情況,在「回歸」之前其實即可預知。不同政治體制的社會整合,原非易事;香港由英國殖民地轉成中國特區,從小入大,以自由之地併入極權大國,扞格更大。英國是民主先進國家,港人雖然不能當家作主,至少保有法治與自由,也成就國際商業金融中心的「東方之珠」地位。中國由共產黨專政,經濟統制之外,民主法治人權全球排名都屬末段班,主權移交乃被稱「九七大限」。「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為調和此一體制扞格而設,鄧小平的「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承諾也在安撫人心。
港人同樣關切的,是蕞爾之地併入龐然而專制的中國之後,能否保持本身的特色與認同。與台灣一樣,殖民統治注入外來文化,也豐富了香港文化內涵,通商、藝術、創新等特質,而包括九成港人慣用粵語等在地特色,港人都希望延續發揚。最基本的,有關香港前途,港人希望能當家作主。
兩制是權宜 一國是目標
港人這些期待,符合人性與普世價值,卻不易實現,癥結在北京當局。一黨專政體制之下,統治者不容人民異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照關不誤,另一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要求圖博自治的達賴喇嘛被迫長年流亡,對法輪功打壓無赦。在此體制,「兩制」只是權宜,「一國」才是終極目標。有如王丹所說,六四以來,中國「民主退步」;成為中國一部分,港人不但民主無進展,連既有的自由都受侵蝕。十五年來香港的中國化過程,情勢正朝此演變。
有如對付台灣,中國對待香港,主要是以經濟手段,讓香港因依賴中國而自甘融入,尤其透過CEPA協議及一年多達兩千萬中國觀光客自由行等措施,甚至為支撐誠信受質疑的梁振英而「派糖」,在其就任前放出六項支持香港的經濟利多。不過,從最近多項民調及七一上街人數之眾看來,經濟籠絡似乎未能有效收攬民心。
中經濟籠絡 港貧富拉大
經濟籠絡只讓少數人獲益,原已懸殊的貧富差距更為嚴重,吉尼係數為四十年來最高,凸顯所得分配極度不均,房地產價格尤其飆升到一九九七年以來的高峰。從民調看,認為北京當局落實「一國兩制」的只三成,為十年前的一半;對北京政府不信任的達三成七,是主權移交以來最高;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也是十三年來最低。另外,七成九香港記者認為新聞自我審查近年越趨普遍。港人對「回歸」以來的現狀,顯然有諸多不滿。
新特首梁振英被指具地下共產黨員身分,擁有豪宅被踢爆違建,使他在港人質疑與抗議中上任。他一改歷任特首慣例,捨廣東話而以不甚流利的普通話(北京話)發表就職演說,引發廣泛議論,也凸顯了港人對普通話逐漸超越廣東話的現實與憂慮。《紐約時報》指梁振英不用廣東話,是「奇怪的選擇」;而《時代雜誌》以「香港可以信賴這個人嗎?」為題,更道出許多港人的心聲。
香港「回歸」以來的演變,有如昔日台灣擺脫日本殖民地的戰後境遇,不論當年的國民黨中國或現今共產中國,統治本質並無二致,都行專制,霸凌弱小,勉強他人當中國人;與這種極權政權強送作堆,不論今昔,人民注定難以幸福。
北京干預深 惡果已顯現
有如世人所見,台灣人民戰後歷經惡性物價膨脹、二二八屠殺及白色恐怖,代表台灣主體性的生活文化慘遭貶抑,母語式微或竟瀕臨滅絕。香港併入中國較晚,但北京政府對特區政治干預日深,新聞自由慘遭侵蝕,而經濟緊密結合所帶來的中資炒作房地產、非法打工、觀光客言行乖張、廣東話遭壓抑等種種惡果已現。一九九七年之後香港併入不民主中國,所付出的代價很大,而且隨著「一國」當道、「兩制」消退,前景很難亮麗。
再打三中牌 餵台人毒糖
同樣值得台灣人警惕的,中國對香港的經濟籠絡,不論CEPA、觀光自由行或「派糖」,最終受益的都是少數人,惡果卻由多數人、尤其年輕人承擔,且經濟利益也有其社會成本。本質上,經濟籠絡是統戰策略之下一種「軟的更軟」的「養豬戰術」,把人民盡當只「顧腹肚」的貪圖個人眼前利益之徒,不在乎公民權利與公共福祉,一旦上鉤,政治上即落入其掌握而難以自拔。
在馬英九政府以「讓利」自欺欺人推銷ECFA之後,中國最近對在中國台灣商人及台灣人前往創業提供融資優惠,並在台灣針對中小企業、中南部、中下階層打出「三中牌」,也是這種戰術。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香港別無選擇,台灣卻不能飛蛾撲火。
(作者是資深新聞工作者)
自由時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