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力平坐看云起 老孙荐读 2025年04月08日
最近看到黄奇帆先生的一句话:中国如果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于第二次“入世” 。 因为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转这句话,我还以为是他最近说的。网上查了一下,原来这句话是他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的。 不管是什么时候说的,反正我对黄先生的这个说法非常赞成。 我赞成的不是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说不赞成这三零,不是因为不好,是因为不现实。你以为美国可能接受零关税?会允许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凭着零关税占领巨大的美国市场?这个想都不要想。但黄先生二次入世的说法我非常赞成。 为什么? 因为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都是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取得的。加入WTO,是融入已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了融入这个秩序,我们等于是脱了一次胎,换了一次骨。我们把模式换成了能融入这个秩序的模式,我们把规则换成了能融入这个秩序的规则。当然,你可以说换得还不彻底,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了,获得了经济的成功。 获得的成功是什么?按照黄奇帆先生的话讲,最主要的不是拥有了什么核心技术,不是提高了资本的竞争力,而是形成了对产业链的掌控力。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完整,而且成本低、反应快、竞争力强。 于是,我们形成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产能,形成了世界市场中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但我们得知道,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拜一个东西所赐,这就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贸易秩序。在这个秩序中,讲的是比较优势,讲的是自由贸易,讲的是低关税,讲的是破除贸易壁垒。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秩序中,中国那些潜在的有利因素成了势如破竹的比较优势。 而现在,关税大战要拆掉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自由主义的贸易秩序,因为这个自由主义的贸易秩序造成了巨大的不平衡,至少是美国无法承受的不平衡。 有人说,在美国逆全球化的潮流而动的时候,我们应该高举自由主义贸易的大旗,成为自由主义贸易的主导者。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我觉得还是从长计议吧。我们要知道,在当今这个产能全面过剩的时代,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是很难撑起这面大旗的,除非你是一个消费大国。 所以,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世界秩序的规则真的要变了。 这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在全球化的自由主义贸易秩序中,练就了一身的武功,当时不但有这身武功,而且还有武功施展的场子,施展的舞台。现在这个场子,这个舞台可能要换了,我们可能得重新考虑我们的优势,挖掘我们的潜力。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可能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走到今天,也需要上一个台阶了。 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基本思维需要改变: 第一个是改变生产型社会的执念与模式。在过去这些年中,我们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成了世界制造业的龙头。但在新的舞台上,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可能是不能实现顺畅的循环。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消费,使得经济能够循环起来。其实,这也应该是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之所在。 从常理上说,一个什么都能生产,且能生产得很多的国家,总应该比一个很多东西都不能生产的国家过得好吧。 第二个是要淡化重商主义的思维。重商主义强调的通过国家干预来积累财富,强调的是贸易顺差。最简单地说,是要挣钱。怎么才能挣钱,生产和贸易。前面说的生产型社会就是这么来的,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你失我得的零和思维。 出口当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过于重视出口,也会形成一种畸形的经济结构。结果是,税收增加了,企业处于微利状态,财富很难流向社会,内在的动力很难形成。 第三个是把科技与产业升级放到适当的位置。经济增长当然要靠技术推动,当然要实现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产业升级,但仅仅靠技术进步是推动不了经济的,产业升级也不见得造就真正的繁荣。 前些天,我们曾经讨论过科技进步,经济疲软的现象。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技术进步以及由此推动的产业升级,没有通过就业的增加和工资的增长,而惠及更多的普通民众。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一种内驱型的发展与繁荣,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一句话,只有当我们不但有着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经济体。 推荐阅读:
孙立平:说说我对特朗普与俄乌事态的态度以及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