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洪財隆:大怒神來了──川普關稅戰和他的政治經濟算術

思想坦克 2025 年 4 月 8 日


對我這個長期研究並教授國際經濟關係的人來說,眼看美國總統川普在四月二日「解放日」耍出關稅大刀威震全球,不管是敵是友幾乎無人倖免,心中還真是百味雜陳。

經濟學家有得忙,經濟革命大地震

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川普藉由關稅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夢想未來能否實現(尤指對美國在一九七零年代以前製造業大國的鄉愁),但從整體聲譽低迷已久的經濟學家們最近紛紛踴躍發言來看,至少讓國內外經濟學家們再偉大一次(MEGA, Make Economists Great Again)應該不成問題。

另一方面,川普這次扮演「大怒神」角色,強逼所有經貿夥伴瞬間體會失去經濟重力的恐懼,破壞力之強確屬浩劫等級。權力的最大樂趣在哪?在看到別人急著跳腳。當川普說「這是一場經濟革命」、「是該服的藥方」的時候,可知此言不虛。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已經大不同。但到底哪裡不同,恐怕也已到了必須好好盤點和仔細思量的時刻。

當務之急在於認清我們目前所處時代的特色和格局。簡單來講,這是一個以數位、民粹和經濟不安為主要特色的時代,而在川普解放日之後,更等同正式宣告美中兩國進入霸權競爭的格局。

其他國家先不論,從今年二月以來屢次疊加之後,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的關稅竟然高達54%以上(如果愈演愈烈甚至更高),阻絕貿易分工或強烈脫鉤的意涵相當明顯。此一態勢就帶出兩種解讀方式,一種是藉此逼迫中國快速調整其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包括透過國家力量補助生產、然後外銷等不公平貿易行為。另外一種則更嚴肅,暗指未來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再工業化是為可能的軍事戰爭作準備

看了一下解放日那天白宮所發佈的新聞背景資料,內容除了說明美國再工業化的目的不外乎增加關鍵和民生製造業種類、產值和勞工薪資水準之外,更強調必須為一旦發生戰爭做準備。而美國製造業產值從2001年猶占全球28.4%,到2023年只剩17.4%,特別是連年鉅額的商品貿易赤字(2024年高達一兆兩千億美元)所代表的產業空洞化現象,更不足以支撐戰備需求並維護國家安全。

當然,美中貿易果真脫鉤或不再彼此高度互賴,更隱含發生軍事衝突的表面經濟成本降低,無疑將會增加誤判機率。

儘管川普與其策士們的經濟邏輯屢被主流經濟學家斥為無稽,但對美國目前所處狀態是否「緊急」的認知和判斷不同,應該也是這兩大陣營歧見的最大根源。

川普再任性仍須依法規行事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川普這次提高關稅引用的是《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1977》(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作為法源,而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貿易法,1974》201條款(自動防衛機制:毋須以不公平貿易行為為前提,只需證明自己產業因進口遭受嚴重損害)和301條款(傾銷、政府補貼等不公平貿易行為),以及《貿易擴展法,1962》232條款。此條款旨在處理因貿易所產生的國安疑慮,例如鋼、鋁等物資的進口關稅和跨國併購問題。

雖然川普很任性,但美國畢竟是法治國家,即使總統想透過行政命令來提高進口關稅,也必須先有法源依據。

IEEPA是一部美國聯邦法律,授權美國總統在面臨源自境外,造成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經濟狀況出現異常或特殊威脅時,經宣布國家緊急狀態後,可依職權展開調查、管制或限制商業活動。

這部法案過去主要用在經濟制裁(1979年人質危機後的伊朗和2001年911的阿富汗),在2018-2019年川普1.0所發動的美中貿易戰期間,更曾扮演重要角色。當時川普一度宣稱將援引該法要求美商企業離開中國;後來川普即根據此法發布《保護資通訊技術及服務之供應鏈》行政命令,將華為及其遍布全球68間子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堪稱外卡戰力的關稅戰爭

川普2.0更加碼,首次動用IEEPA作為美國片面宣布提高各國進口關稅的法源,直接處理貿易結構失衡和美國所認定的諸多不公平貿易行為。這種提高關稅的作法,堪稱外卡(wild card),亦即並沒有依循常規途徑,雖然依法參眾兩院仍可透過決議加以否決。今年二月一日川普簽署三項行政命令,以打擊芬太尼走私進口為由,分別提高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就是根據此法而來的首發,而足以翻轉全球貿易秩序的「解放日」邊境關稅提高,以及針對各國邊境內的政府補貼、匯率操縱等非關稅貿易障礙之指控,則是第二發。

由此可見川普急於縮小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之決心,的確非同小可,甚至不惜犧牲二戰之後美國所主導創建的國際經貿秩序,乃至眾多經貿夥伴的關係和信任。而且,既然高舉「美國優先」、「事態緊急」,那麼重點就會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而不在於其他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是否屬實,或計算「對等關稅」的公式是否合理。

這場關稅風暴的影響層面將非常廣泛而且深遠,近期內如果事情沒有轉圜,「今天已經很糟,明天會更糟,最糟糕的還沒到來」,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這句名言很可能就會成真。

就關稅本身的效應來看,除了直接減少貿易量之外,更會改變貿易流向,包括由於不同國家、地區之間關稅稅率不同所導致的貨品借道「洗產地」問題,以及被阻擋在美國市場之外的產品低價傾銷。台灣對這些問題都必須嚴加戒備,最好及早啟動貿易防衛機制,以避免本地產業受到二次傷害。

台灣必須嚴肅以對的幾大課題

最後來列舉幾個「川普撞擊全球」後的重要議題,大部分都和台灣的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

──全球經貿體制裂碎化,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多邊體制消亡,1930年代的封閉式區域主義將再度興起?

──製造業、美元霸權和軍事霸權的關係:比起關稅,攸關美元角色和國際貨幣體系安定的「海湖莊園協議」會是川普的下一步?

──美國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是否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根本矛盾有關,以致全球經濟和貿易失衡無法獲得妥善解決?

──因應變局,台灣的匯率政策、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國家經濟治理思維是否必須調整?如何調整?

──美中霸權競爭格局下,對台灣而言,新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想像會是什麼?川普關稅如何影響東亞生產供應鏈?

──民粹主義經濟學當道?主流經濟學是否需要檢討?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台灣將更有機會化危機為轉機。

作者為經貿學者、前公平會委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