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出中國房地產巨頭碧桂園不能支付美元債利息的消息,再加上之前的恆大和融創,中國三大民營房地產企業已經暴雷。而更多的中小型房地產商和中國政府控制的國家或省屬房地產企業也在暴雷的路上。須知,中國地方政府收入4成來自房地產相關賣地收入(越是貧困內陸地區佔比越高);房地產及相關產業投資佔中國總體投資的5成;房屋價值在崩盤之前佔中國公民總財產的6成,更是佔銀行貸款收入的7成。因此房地產市場已經崩潰,意味着曾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疫情緩解後半年正在爆發金融危機,下面我將分析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現今中國人認爲各種經濟問題最大誘因是,房地產的無序發展,但其本身在大多數時間並非壞事。
在東亞傳統文化中,購買土地被認爲是個人及世代財富積累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徑,這在經濟發展後轉變爲類似的房地產積累。東亞四國日韓台中在二戰後先後迎來了歐美製造業的不斷轉移,積累了超過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大部分湧入房地產市場。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種模式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泡沫導致崩潰,同時不斷打壓經濟活力,壓榨年輕人導致少子化。這也使得居民購買其他商品慾望下降,本國貨幣不隨經濟發展升值,最終導致長期貿易順差。在歐美反社會共識的,可能造成社會動盪甚至戰爭的重商主義政策,在東亞通過房地產投資的社會共識實現了。
而中國房地產行業,隨着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同步發展,得到了中國政府的長期支持。主要是因爲中國政府因大躍進和文革導致極權即將解體,不得不在1978年開放經濟自由化後,在改革開放的早期失去了對中國經濟的控制。而發展房地產即中國政府通過對香港等殖民地體系的觀察,實現以房地產控制居民財富和出口帶來的大量外匯,並以此控制中國境內和境外有可能出現的競爭者和敵對勢力。
二,雖然房地產行業掠奪/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房地產企業僅獲得其中很少部分
恆大碧桂園等企業能欠債超過2兆RMB也代表其擁有或至少曾經擁有同等級別的財富。但在中國各級政府或其控制的銀行所得相比,不過九牛一毛。
房地產的主要收入通過地價給了中國各省市地方政府。中國政府因其中央集權體制,帶來的龐大且不受監督的公務員系統,導致運轉效率極低,幾乎無法在不破壞經濟的同時收到滿足其需要的稅款。
但其優勢是曾經通過慘無人道的手段,在鬥地主和人民公社過程中實現了土地完全國有。所以房地產中最大的賣地財富也成了中國政府(特別是失去大部分其他稅收權力的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最大財富來源。但這些財富並未像歐美那樣帶動社會發展,或是成爲創造更多財富的主權基金。其絕大部分被中小城市缺乏利用價值的捷運,高速公路以及其他超大規模建築浪費了。
同時房地產的最主要收入流入了銀行。因房地產企業除了在最初買地外,大部分運作資金可以通過抵押土地借貸,其間的建築業者和建材供應商,乃至最終的房屋購買者也需要向銀行貸款。
而中國全部銀行均爲中國政府控制,其中大部分被中央政府把持,因此銀行從中獲得的收入一大部分被中國政府拿走。剩下的大部分再次投入了房地產相關借貸,因此中國各個銀行與房地產行業發展深度綁定,即將同歸於盡。而中國政府從銀行獲得的財富在一帶一路等失敗投資中浪費了,並沒有帶來實質的經濟成長。
而房地產企業,銀行和政府因能從這些無序發展獲得巨大收益,因此在早年不斷鼓勵民衆和企業不斷貸款買地購房,隨後質押土地房屋繼續貸款。這種循環被稱作「加槓桿」,美國次貸危機在模式上與之類似。但由於中國政府拿走了大部分財富,民衆和公司爲了獲得較大收益,往往多次重複此類行爲,這導致中國的金融風險高於次貸危機的美國。表現爲房地產企業現今的超出想象的高負債。
但即使政府浪費了大部分財富,房地產企業,相關公司乃至購房者的「高槓桿」充滿危險,但只要有年輕人需要從農村到城鎮,從內陸偏鄉到沿海大城市工作居住,更多的購房需求或炒作仍會維持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持續增長。
然而中國政府不斷破壞製造業和互聯網企業,聯合俄國威脅臺灣。導致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歐美同時與中俄等獨裁國家的脫鉤。這些因素疊加讓中國人喪失了結婚生育的信心,不願意繼續買房。最終引爆了中國房地產企業,進而造成了中國的經濟危機。這將在下篇內容中詳述。
作者為在上海打工的台灣人,現已返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