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

云石:美国制裁华为背后——逆全球化可能真的来了,中国准备好了吗?

 云石 云石
一周之内美国对华为的连番出手,可以说给所有中国人再一次敲响了警钟。尤其是谷歌停止与华为之间除开源之外的一切业务,更是让华为手机的海外市场在一夜之间陷入瘫痪的风险。
 
当然,虽然美帝来势汹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转圜。毕竟针对华为的打击,本质上仍只是特朗普极限施压的一部分。无论最后结果是中国让步还是美国放手,只要谈判最终达成,这项禁令大概率还是会解除。

但即便如此,这个事情,依然给整个中国敲响了警钟。实际上,美国针对华为的今日之举,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真正的逆全球化的开始。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冷战结束后,大国间还是竞争合作占主流的。虽然彼此间时有有摩擦,但是在更大的整体上,依然是以加深合作与工业链条分工为主。

但特朗普上台后,打破了这个趋势。尤其是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这是在全球化最重要的两大参与者之间制造对立。而针对中国高科技龙头企业华为的疯狂制裁,更是单方面的将这种对立,上升到一个新高层级。

也许有些人将今日之果,归咎于特朗普的一意孤行。但不管是不是一人之念,特朗普此举,已经对中美经贸纽带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之严重,哪怕是特朗普两年之后大选落败离任,也难以挽回。

而比这现实破坏更可怕的是,美国总统本身的权力,其实是受到限制的。如果特朗普所作所为,与美国主流意识高度背离,那不管特朗普本人有多骄狂,多么执拗,这事儿他依然做不成——比如缓和美俄关系,特朗普从大选时就开始念叨,上台后也努力推进,但至今一事无成。

同样是处理重量级大国关系,缓和美俄关系特朗普穷尽手段也搞不成;破坏中美关系,挑起贸易摩擦,特朗普却一搞就成。这说明,向中国开刀——至少是经贸层面,已经在美国拥有了相当的民意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中美经贸合作,其给美国带来的利益,已经越来越不足以抵消中国崛起让美国人感受到的切身威胁。

面对美国的这种认知改变,中国该怎么办?

首先当然是尽量纾缓对方情绪,尽量规避摩擦冲突发生。

这当然是正确的,中国也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哪怕是贸易摩擦,中方也一直保持着相当克制,并始终不放弃媾和的努力——这固然有客观层面中方筹码相对有限的因素,但同样也体现出中方在主观上的和平诚意。

但必须指出,中方的这种努力,即便能起到效果,可能也只是阶段性的。或者说,它最多只能在战术上,延缓美国逆全球化的趋势和对中国的经贸打击,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在人类科技重大突破陷入阶段性瓶颈的当下,人类获取新增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存量资源的稀缺性由此凸显。这种情况下,凭借历史因素和现有优势,进而占据了大量存量资源的先发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戒备和遏制意愿是很难避免的。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既得利益者,通过全球化规则和秩序的设定,为自己垄断主要资源,占据核心优势,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和支撑。

只不过,虽然身处这套美式经济运行体系之下,中国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实力逐渐攀升,一步一步打破了传统全球化秩序给后发国家设定的结界。

这个在美国看来是无法接受的。虽然中国不是第一个突破这层结界的经济体。但之前的突破者——如日、韩、台、新加坡等,体量较小,而且基本上在政治经济层面都受美国高度控制,所以并无大碍,反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助力。而中国,不仅体量超级巨大,而且具有完全独立主权。在美国看来,这种经济体的崛起,将不可避免的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既然如此,趁自己还据有优势,通过逆全球化这种重新洗牌的方式,对全球化予以重新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作为美国眼中的最大威胁着,作为让传统全球化秩序变得逐渐让美国不舒服,让它觉得过时的罪魁祸首,自然会成为其首要打击目标——特朗普的翻脸,或许让这一天来的早了些,但从趋势上看,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对这场不可避免的挑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一点,应该是摆清认识。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应该以赶超,和全面反压美国为终极目标——虽然眼下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但这应该是一个战略方向,所有的步骤和布局,也应该以此为导向。

但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认识。如果基于这种认识,那么中国对中美关系的根本性定位,应该是对抗——即便是合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是为未来不可避免的对抗服务。

这种认识也许很提气——尤其是在美国仗势凌人的当下。但如果真的持这种立场,中国很有可能会步苏联的后尘。且不说中国当下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与美国相差太远,完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便真有一天,能达到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地步,妄言全方位对抗,也是很不科学的。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前面已经说了——在科技未出现重大突破(说直白点就是星际殖民成为现实之前)之前,人类获取增量资源的能力,是跟不上人类欲望增长的脚步的。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的会引发全球资源的再分配潮流——换句话说,一部分先发国家基于历史原因霸占的不合理资源,会逐渐过渡到中国手中来。

这种存量再分配,势必会引发新旧势力之间关系的紧张——尤其是美国,作为最大既得利益者,更是会对此十分抵触。如果中国试图通过对抗这种激进方式来强行挤占,那将导致中美关系骤然恶化——毕竟美国也不是傻子,中国就是再韬光养晦,其之行动也瞒不过美国的野心。

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那么美国势必会抢先动手,在中国崛起完成之前,用尽全部资源将中国扼杀,哪怕为此自己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就像一战时英法不惜一切代价扼杀德国一样。而以中国的能力,又不足以与美国抗衡。果真形成这种局面,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对抗和反压,并不应该成为中国面对美国时的终极战略——哪怕是在美国盛气凌人予以打压之时,中国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面对美国时的正确姿势呢?其实还是合作!只不过,这里的合作,并不是像美国所想的那样,在他单方主导下的那种不平等合作。而是基于中国的国力,以及中美实力对比,而形成的新的平衡基础上的新型合作——而且这种合作的内涵,会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而不断动态调整。在这种合作理念下,中国的终极战略目标,也不是赶超和反压美国,而是中美之间,能在资源分配上,得到一个“公平合理”比例和份额。

当然,对于多吃多占惯了的美国来说,这种设想,依然不会为其轻易认同,它也依然会想方设法来阻扰和破坏——就像这次贸易摩擦一样。但这种以合作为战略目标的柔性挤压,终究与反压为目标的强力对抗是不同的。不仅过程相对温和,力度较笑,而且终极战略对美国造成的伤害也明显较轻。

这种情况下,美国虽然依然会打压阻扰,但鉴于中国已然足够强大,全面打击纵然最后能够成功,但也势必导致自己伤筋动骨,基于这种对自身伤害的恐惧和担心,他的打击,也不可能太过决绝,更不可能不惜一切代价。

总而言之,如果是以取代为终极目标,以对抗为根本手段,那迎接中国的,自然也是美国不惜一切代价的绞杀。从历史经验和当下中美实力对比来看,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那么中国多半会像20世纪的两个最大后发国家——德国和苏联那样,纵然一时兴盛,但终究会在更高等级的反作用力面前而溃败。但如果只是以公平合理分配为追求,以合作为目标,那不仅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就很难下定不惜一切代价与中国死斗的决心,就算期间有一两个鹰派总统,但受制于其之西式分权制衡体制,也很难将国民的意志统一到一起。

所以,对抗是手段,合作才是目的。正如美国想将中国逼到原先为美国充当廉价工厂的合作框架中那样;中国最应该做的,应该也不是将美国反压,而是想让美国逐步明白现实,进而接受公平合理的合作框架——本质上来说,无论是美国的逆全球化,还是中国的正全球化,都是在现有全球化秩序根基动摇的情况下,对未来的新版全球化秩序定义权的博弈!

这或是中国应对美国逆全球化,应对当下乃至未来美国接二连三制裁,之最稳妥应对策略!也许这种套路,没那么血性,尤其不能解当下被美国打击之愤。但从长远看,保持定力,有理有节的稳扎稳打,这可能才是中国大国崛起最有利的打开方式。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