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令人回味的书
打开《走向开端——一个中国人的寻找与仰望》,读一遍,书中可资回味处颇多,意犹未尽,忍不住再重温一遍,完了,合上,却合不上被作者牵出的思绪。我不无讶然,这不是扣人心弦的小说,也说不上是引人入胜的自传,为什么我拿起来就放不下?细细想来,是作者在走向信仰的路途上的跋涉和困惑,其中既有苦苦求索的艰辛,又有终于寻见光明的喜悦,触动了我这个没深研《圣经》的信徒;是同茬人相似又独特的经历——作者思想的磨砺,心灵的震荡,意识深处的反刍,引发了我的共鸣;更是书中贯穿始终地追求良善和正义,关注中国的命运,敞开肺腑向读者交心的诚实,在展示自己留在地上的脚印时,也不忘让人看鞋底上的污泥,感染了我这个挑剔的读者。对于有信仰的民族和个人而言,有三个层次的生活,第一层次是物质生活,受用充足的衣食住行,第二层次是精神生活,品赏和参与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第三层次是灵性生活,就是按各自信仰的宗教教义体验人生。而在一九五零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前两个层次的生活十分匮乏,后一个层次的生活完全阙如,《走向开端》就是作者发扬踔厉寻找真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跨越,一个脚步一个脚步走出“必然王国”,最终迈进“自由王国”门槛的真实记录。
寻找光明的“黑孩子”
我们这代人物质生活的穷困已毋庸赘言,正在长身体的当口遇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此后直到八十年代基本上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不过,当时我们非但不觉得的苦,还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为我们拥有丰富的精神食粮,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雷锋式英雄榜样;有虚无缥缈的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然而,有一天,我们追寻理想的权利被剥夺了,这种精神食粮也就断炊了,对张敏尤其如此。一九六六年,文革来了,张敏十五岁,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初二学生,女附中因高干子女云集而成为文革重灾区,校长卞仲耘是全国第一位被活活打死的教师。张敏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被划入“黑五类”子女,她和班上的“同类”被迫接受“红五类”子女的批斗,往日和同学间天真无邪的言行被上纲上线成“反动”,被迫写检查挨拳打脚踢,浆糊墨汁从头上浇下来。她怕去学校,为此想到自杀,但她不敢,母亲刚刚自杀,他不忍心父亲再失去长女。母亲去世时,张敏不敢戴着黑纱去学校。“黑纱”、“黑帮”、“黑五类”,浓重的黑暗压在她的幼小的心上,她只能和同命相怜的“黑五类”同学躲在校园后院角落一间堆杂物的小黑屋里。她捧着的毛泽东选集,在黑暗中找寻光明。纯洁天真的少女以为找到了,毛泽东说,要想成为合格的革命青年,唯一的道路就是和工农相结合。一九六七年底,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刚开始,初二的张敏就第一批报名,满怀尽早弃暗投明的渴望,打起背包奔赴白山黑水的北大荒。
在和命运搏斗中险胜
黑龙江农场是张敏寻找的起点,也是她锻炼和改造自己的新天地。按当时流行的说法,她遵循毛主席的教导,白天在田头虚心地向老职工学农活,晚上在灯下苦苦专研深奥的马列理论,她的踏实肯干得到了老职工的认可。四年后她入了团,到七四年邓小平主政,纠正左风,她又被“落实政策”获得一张“党票”,还担任了一个连队的党支书兼指导员。第一次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激发了她更高的精神向往。那几年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尽管上大学是她的宿愿,但面对现实她不存非分之想。她几次被群众高票推荐上去,最后都因政审不过关,被根正苗红的比下来,上大学的梦离她实在太遥远。文革收场恢复高考,但命运还要作弄张敏,七七年父亲大病临终,她户口在黑龙江,不能在北京异地参加考试;七八年怀孕生子,她错过了末班车。她不自弃,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夜大学上了五年本科,再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读研究生。这是她理想的专业,要用所学的知识“记录这个时代”,死去的校长卞仲耘,一直活在她的潜意识里,刺激着这个念头,经过二十年的蹉跎周折终于如愿。
人生在六四中转折
一九八七年夏天,张敏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作为电台里的第一批研究生,她被遴选为总编室的副主任,她的同班同学胡占凡(现任中央电视台台长)被选为另一部门的副主任,她婉拒了这个副处级官位,选择去电台的《午间半小时》当实干的记者、编辑,去履行“记录这个时代”的初衷。她深知,自己是不公平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短暂的有限公平的受益者,她要用手中的话筒为还在遭受不公平的弱者发声,为此不惜摒弃升官之路和官本位的价值观。她赶上了好时候,那是四九后难得的宽松时期。八八年、八九年春天,她背着录音机进人民大会堂,踏着“红地毯”去采访两会,她聚焦重大事件,关注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政治改革的走向。她自信满满地忘我工作,感到自己的精神追求在一步一步实现,直到她的播音室里奏响胡耀邦逝世的哀乐,她顺风顺水的前行之帆才随之遽然降落。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各界人士走上街头游行,反对官倒、争取自由民主。首都知识界著名人士联署致中共、人大、国务院的公开信,张敏参加行动征集签名,并和远志明、谢选骏、郑义一起去中南海送公开信。她还是“首都知识界联合会”的发起人,她背着录音机录别人的讲话,也有人在记录她的发言。六四镇压的坦克碾过北京市民的身躯,使张敏对中共政权彻底绝望。事后,各单位秋后算账,电台领导逼她书面检查认错,为了不愧对子孙她予以坚拒,也为此付出代价——被吊销记者证、撤销中级职称、降薪、留党察看……。在海外工作的丈夫也受牵连被解职,夫妇俩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被逼上自谋“新生”的危途,他们从熟悉的东北越过中俄边境,踏上艰难流亡的不归路。
寻找和仰望
莫斯科是张敏的驿站,正是苏联解体的混乱时期,治安恶化,街上到处发生抢劫,又闻邻人友人被杀或遭遇意外。虽然一年多后加拿大给她发了移民纸,但离境手续的延滞,使她身处双重险境,顿觉人生的无常,自身的无力和无望。回顾这些年的奋斗,她从没知识的“知识青年”,熬成骄人的“知识分子”,以为精神得到升华,理想已经实现,讵料又突然一头撞在石墙上,似乎进入了鬼打墙,又不知鬼从何而来?更不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恰在这时,张敏在街上巧遇两位传道人,她得到打开《圣经》的机会。她记起外公也曾捧读《圣经》,孩提时期,基督徒外公还经常牵着她的手进教堂。上研究生时她看过《圣经》,但看不下去。那一刻,她曾觉得难以理喻的教义,在谦卑地反躬自省中憬悟了,《圣经》的话语,让她前所未有地意识到:自己是文革受害者,倘若自己出身‘红五类’,也定会为加害者;六四期间参与反对“官倒”,设若自己握有那样的权势,也难保不以权谋利,自己不是收过受访单位送的酬金和礼品?经过这场发生在内心的争战,她认清自己的渺小和有限有罪不无悖逆的本相,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得以重构。
在认识真理的基础上信主
尽管如此,根深蒂固的无神论意识,青少年时代走过的信仰歧路,使张敏不愿轻信更不愿盲目迷信,她只能打开心门,顺从《圣经》的指引前行。于是,她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看到了造物主的存在:麦粒的芽胚一旦被刀划过就无法发芽生长,它的生命力是怎样被拿走的?一颗西瓜仔入土,过不了几天,嫩芽顶破硬壳穿出沉重的厚土,最后长成十来斤的大西瓜,谁给它如此大的动力?看到一束丝绢假花,人们都知道有人做的,那么一盆鲜花会没制造者吗?疑问在一个个破解,科学和信仰可以并行不悖甚至水乳交融。慕道者犯疑:上帝怎么能同时顾及这么多人?互联网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同时向几百甚至几千万人发邮件,何况万能的造物主;上帝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原本不可思议的事也有了注解:一九九六年科学家用羊身上的一个乳腺细胞克隆出一只羊。张敏所描述的跨过一个又一个信仰障碍的例证,是那么妙趣横生,即使你不接受她推断的结论,你也无法否定她推断的过程,对信徒和非信徒读者都有很强的说服力。张敏由信服走进信仰,她眼里出现了全新的世界,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和意识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在此过程中,地理上,她从俄罗斯到加拿大再到美国的迁移,身份上,她从慕道友到信徒到神学院硕士再到带职传道人转变。
从《圣经》中寻求家国蒙福之道
虽然《圣经》被称为“书中之书”,但中国人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对它颇为陌生,张敏这本《走向开端》可以说是《圣经》的读后感,又不止于此。她在迷途上偶然又似乎是必然遇上的《圣经》,打通了她生命中的节点,理顺和整饬了她紊乱的内心,也诠注了她曲折又顺坦的生命轨道。《圣经》引着她从外走进墙内,给她穿上一双为她带路的鞋,使她踏上一条耶稣所喜悦的道路,以此观照自己的人生观、工作观、婚姻观,最终全身心进入心灵的家园,并以此心态参与教会事务。身在以清教徒精神立国的美国,她仰望能给人终极关怀的真理,进一步探寻能惠及家国的民主制度之源。张敏在书中谈了海外华人信徒的一些现状和她自己的见解,读来令人深思。比如:有的基督徒主张自囿于教会的围墙内,远离社会生活,无视中国现存的各种败德现象,甚至惧怕和姑息猖獗的罪恶;或以“拒绝政教合一”为由,宣称“我只讲天上的事,不讲地上的事!”对此,她打开《马太福音》中的主祷文:“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并举上世纪瑞典神学家卡尔・巴特的“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的名言为例,指出:认清我们的时代,直面社会的黑暗是基督徒做“盐”做“光”的职分,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和南非的图图大主教就是最好的榜样。再如,应该怎样面对强权不义的政府,有的基督徒强调“顺从在上的掌权者”,无原则地主张“顺服”施用暴力的国家机器,指责包括遭酷刑的信徒在内的受压迫者的维权是“以仇恨对仇恨”,没有遵从“爱你的敌人”的教义。张敏认为这说法有断章取义之嫌,上帝爱罪人,但恨恶罪,《罗马书》中的原文是:“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从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同时说:“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对于摧毁道德体系泯灭人类良知的掌权者的诸般罪孽,基督徒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妥协退让,更不能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而要本着爱和公义的原则与罪争战。张敏还在书中引用《圣经》的警告:“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祸了!”并一再用阿摩司的呼唤“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提醒信徒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就这样,通过这本带有时代特征和中国印记的《走向开端》,让读者跟随作者,借助《圣经》,向内窥视作者重新定位人生后的内心风景,向上仰望启迪和引导我们人生的至高真理。
(原载2012年3月7日《纵览中国》,转载时作者对文字略有改动。《走向开端——一个中国人的寻找与仰望》由溯源书社出版,田园书屋发行,香港各大书店有售)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喻智官:一路跋涉,走向心灵的家园――读张敏的《走向开端》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