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温家宝高调谈政改是最近几年才突然出现的“新生事物”。具体时间,大致可界定为十七大后。由此就可推断:温之骤谈政改,与十七大有关。那么,十七大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令温,及其温背后的胡,共同产生了政改的“紧迫感”?
十七大上发生的最重大、也是最可能改变胡温“理念”之事,无疑是斜刺里杀出个习近平,夺走了本来可以由胡锦涛稳稳当当传给李克强的“储君”之位。十七大阵前“换储”,据说是由江、曾主导,起因应该不仅仅是要换上“自己的人马”,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否则,纵然以江之权威,也难骤然扭转乾坤。换言之,这是一场“保党、保路”之争。保党,是指保住中共对政权的掌控力;保路,不是说要回归“文革”、毛左之路,而是要保守邓小平所开创的“只经改,不政改”之路。因此,江泽民一系既不同于后来倡言政改的胡、温之右,也不同于标榜“唱红打黑”的薄熙来之左,而是居于中共高层的中间位置,可称之为邓小平意义上的改革派。应该看到,这一派中,即使是表现最保守的吴邦国,也只是提出了“五个决不”,换言之,他只是表态决不向右转,但并没有说自己要向左转。“五个决不”和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意思其实差不多。无疑,这一派是党内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仅仅在政治局9常委中,就占据了6席,还有江泽民坐镇于后,曾庆红策动于侧,他们足以主导中共当下的人事和政策大局。
十七大前,虽然李克强承袭胡锦涛的深藏不露,但仍难掩其观念“西化”的特征,因而,难免令党内高层一些人有“中国式戈尔巴乔夫”之担忧。如此人物,显然难以寄托“保党、保路”之重任,于是乃有习近平出,取而代之。习之能够成功上位,一则有江泽民的威望扶植,二则顺应了党内高层大多数人“保党、保路”的愿望,三则习近平本人的特性,也更能符合多数人的期待。
与李克强的藏锋、守拙不同,习近平不但根正苗红,政治立场坚定,决无“西化”之虞,而且个性鲜明,作风硬朗。李、习二人的这种性格、能力之别,其实也是很多团派与太子党的区别。出身、生存环境、上升通道的不同,形成的能力、性格自然有异。
李克强被“换储”后,胡锦涛最大的政治心愿成空。他受江泽民压制多年,一直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希望下一代接班人能够扬眉吐气,一展抱负,没想到下一代连这一代还不如,混成了“偏房”。此时,胡心中的怨愤,不问可知。
既然在现有的力量格局和游戏规则下玩不过江泽民,唯有把翻盘的微弱希望寄托于打破规则。因此,十七大后不久,人们突然看到,一直以来循规蹈矩的温家宝,突然屡屡出格谈起政改来,而且还越谈越欢,一次次地闯雷区,却一次也不见雷劈下。一种温前胡后、温明胡暗的格局,隐约可见。昨天是温最后一次总理记者招待会,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温终于把最后一张底牌掀开,他明确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就是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没错,我就是对十七大“换储”不满,对这样一种密室议定接班人的“领导制度”不满;如果搞选举,还不知道胜出的是谁呢?——众所周知,由于民众的印象和观念原因,太子党在选战中天然居于劣势;而团派则天然居于优势,因为他们大都擅长于宣传和造势。所以,胡系团派最终选择右的价值阵营,有着利益立场的原因。
于是从十七大后不久开始,“鼓噪政改”成了温的保留节目,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一回。从胡的性格、能力出发,他的策略是先把自己放在最安全的位置,不求有功,但求无险,然后再谋其它。因此,胡不但不表现出右倾,反而屡次对外展示左的姿态,与温的政改演出保持距离,只是在背后默默为温买保险。温孤身冲在前面,吸收了一切火力,付出这么多,不可能不要回报。正如温此次“答记者问”时所说,他有着“独立的人格”。言下之意是:我就是我,假如我老婆、儿子干了些什么,与我无关——但是,怎么保证这种言语切割的有效性呢?这就是胡必须伤脑筋的问题了。据说胡本人很清廉,但他即使在某些方面看不惯温,包括可能认为温“鼓噪政改”的步子迈得太大、调子唱得太高,目标暴露得太彻底,却也无可奈何,只有捏着鼻子认了,毕竟人家的付出已经不少。
这样一种“胡温配”,细察起来其实很精彩,一时间也令江系阵营大为头痛,不知该如何出招应对。幸好此时重庆出了个薄熙来,以“唱红打黑“独树一帜,搞出了声势,无形中平衡了温的政改呼声,使江、胡这党内最大的两股力量,用不着白刃相见,保持了后权威时代党内格局的稳定——以江的身体状况,这已是最好局面。
这就是为什么江系6常委先后赴重庆挺薄的原因。薄本来已被排除在十八大的政治安排之外,这是江、胡两系共同认可的结果(可能胡温主动、江习被动),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薄重新拥有了上位可能。这对于掌握了十八大主导权的江系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而且,薄熙来此人作风强势,不好驾驭,易遭上位者所忌;“重庆模式”的“分蛋糕”理念,虽为当下中国情势之必须,但毕竟与邓“发展是硬道理”、江“三个代表”的思路有距离,他们肯定不喜欢有人把“分蛋糕”提得太高,喊得太响。所以,薄与江系之间,并非是没有嫌隙和隔阂,只是由于要用薄挡温,以最小的代价平衡矛盾,江系才不得不对薄伸出橄榄枝,而力单势孤的薄当然求之不得。
王立军事件出来后,薄熙来的软肋呈现,最兴奋的,无疑是胡温。在胡温趁机非得要将薄熙来解决不可的坚定意志下,在王立军被“突破”供出对薄熙来不利的铁证后,江系保薄的成本太高,已经得不偿失,于是决定顺水推舟,既可以之与胡温作交换(所以现在去重庆的是江系的张德江,而非此前传说的团派周强),又可趁机摆脱薄熙来这一潜在大麻烦,因此薄成为弃子。在温家宝高调炮轰重庆后,薄熙来被迅速解职,局势急转直下,这种现象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王立军突然供出了有力证据,加速了江系妥协。
薄遭此重击而下课,又有不知什么样的软肋被拿在人手,正常情况下,其前景已经黯淡无光,能够安享晚年就不错了。但是不要忘记,江、胡二系的矛盾仍在,胡“重签封神榜”的用心仍在,江、胡之间必定还有一场较量。在这种情况下,江系当然不愿意将薄一棍子打死。他们最乐见的情况是:薄既于十八大无望,必要时又能挺身出来站在抵挡胡温的前线。因此,只要“江胡斗”不落幕,薄就还有翻身复出之机。当然,这种机会的大小难定,而且受制于王立军供出了什么筹码。
无论是温高调弹政改,还是薄自下而上兴“唱红”,或者是薄、汪公开对掐,乃至温炮轰薄,这在毛邓江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颇有一种各行其是、渐趋分崩离析之迹象。这就是后权威主义时代的悲哀。当年邓小平将中共几代人的执政经验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党内必须有一个核心”,即有一个绝对的权威。现在看来,这话确实是睿智之言,点中了中共这种体制的命门所在。在中共这种“中国特色”体制下,有核心,可存、可兴;无核心,必衰、将亡。
江时代是有核心的,所以任凭海内外风吹雨打,始终波澜不惊。胡时代由于江对胡的压制,又缺少令胡不能兴起反抗意识的绝对权威,形成江强胡弱的“双核”格局。胡是邓隔代钦点的“第四代”,但邓能保胡上位,却不可能赋予其压倒前任的权威。胡上位而江犹健在,结果重演邓江格局,胡被江一压9年,心中憋屈可知。胡虽无力公开推翻这种压制,但底下的软磨硬顶必定少不了,就像南方报系对付中宣部一样。笔者此前曾撰文指胡可能在十八大前筹谋惊天一搏,试图翻盘,现在,胡通过温的重拳出招,接下来就看各方反应了。
从这个意思上说,或许温“答记者问”的重拳还只是投石问路,胡还有更多的后招、狠招,在等待时机祭出;真正的博弈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转自《博讯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