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

林非:美國大選的中國效應之二:東亞核競賽的潘多拉盒

作者:林非
RFA 【林語非論】 2024.11.19





2024年美國大選已經結束,特朗普勝選對全球政治的負面效應正在擴散。雖然這種效應對中美關係的影響尚待觀察,但從俄烏戰場到朝鮮半島,隨著特朗普勝選,一個潘多拉盒正在開啟,東亞和西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正面臨巨變。

過去幾天,在秘魯首都利馬,中美領導人交換意見時,中方罕見地說出「不允許朝鮮半島生戰生亂」的豪言壯語,儼然再次以北韓宗主國的身份自居,完全無視中國對北韓影響力的式微,也對今日朝鮮半島危險局勢負有的巨大責任和戰略失敗視而不見。

最新的核威脅卻很難再被忽視

幾乎同時,金正恩在平壤舉行的人民軍營長、連長大會上明確發出了戰爭準備的信號,並以「核戰爭一觸即發」的言語威脅韓國和美國。這當然不是金正恩首次進行核訛詐,儘管此前的這類威脅總是不被外界認真對待,但這次最新的核威脅卻很難再被忽視,東亞和平因此面臨嚴峻挑戰。

隨著特朗普勝選以及與拜登政府對俄烏戰爭態度幾乎完全相反的政策,北韓可能開始在俄烏戰場投機性地參與戰事。俄烏局勢也可能在特朗普的綏靖主義壓力下發生重大變化,要麼變成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永久戰爭」,要麼如烏克蘭內部激進聲音所言,以重建核威懾能力為條件來為和平鋪路。

毫無疑問,北韓的深度介入迫使東亞相關國家第一次正視其核威脅,也促使它們重新審視自身的非核立場。這些國家不僅包括韓國和日本,還包括台灣。尤其是台灣,俄烏戰爭三年來一直被視為「下一個烏克蘭」。

韓國已經展開是否研製核武器的討論

事實上,早在數月前,基於北韓越來越頻繁的導彈試射和核試驗跡象,特別是10月初北韓最高人民會議修憲確立對韓的敵對態度後,韓國已經展開是否研製核武器的討論。唯一的障礙不是技術或原料,而是美國的態度。日本的類似討論則自冷戰以來從未停止,是否放棄憲法反核立場也取決於國民對周邊威脅的認知。同樣,台灣在冷戰期間也曾追求核武器,但在美國干預下終止,未來復活的可能性並非不存在。

因此,隨著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全世界,特別是東亞,正被迫吞下這枚苦果。美國內部有政策專家評估,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減少對烏克蘭的資源投入,將更多資源轉向亞太。但這或許只是反映保守智庫的預期,未必能充分代表特朗普的真實意圖及其對亞太政策的影響。

可以評估的是,特朗普外交核心的一部分是其與普京的親密關係。無論這種關係是否代表蘇聯KGB時代的資產,美俄關係的修復從他勝選那一刻就開始了。這並不直接意味俄烏戰爭的結束,但可能促使美國逐步從俄烏戰爭中抽身。此舉雖未必帶來普京的戰略性勝利,但將鞏固俄羅斯的戰略地位,也提升其盟友如北韓的戰略優勢。

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將令美韓、美日關係不確定性增加

北韓可能藉助俄美關係改善,與特朗普此前建立的虛榮關係展開朝美對話,同時利用俄羅斯援助大力發展核武器。而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將令美韓、美日關係的不確定性加劇,例如,首爾政界近日耳語特朗普要求韓國增加九倍駐韓美軍費用,這將迫使韓、日同時面對北韓核威脅與美國延伸威懾不足的雙重困境,從而加速發展自身的核能力,也降低台灣跟進的門檻。

換句話說,因特朗普的勝選,東亞和西太地區可能集體進入「核俱樂部」。這是東北亞地緣政治根本變局的開始,也是俄烏戰爭和綏靖主義的結果。很快,我們將看到東北亞地區出現新一輪軍備競賽和核武裝化,這些正是特朗普勝選帶來的地緣政治改變。

- 林非(自由撰稿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