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陈破空:胡锦涛气数已尽

124日,胡锦涛结束访美。其随行官员,以高昂的语调,“高度评价”这次访问,声称“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意义极其重大”。将“开创中美伙伴合作新局面。”

事实上,这些词汇和描述,都是胡锦涛们早就准备好的;访问还没有开始,就做如此定义;访问中的新闻报导,也如此定调;访问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下此结论。反观美国舆论,语调冷静,而又保持怀疑,指出:双方在访问中表现的和好与合作
,是“虚假的和谐”,远远不能排除美中关系分歧与对抗的实质。

这大概是胡任内最后一次重要外事活动。表面上,胡锦涛如愿以偿地,从奥巴马那里,得到了“国事访问”的高规格待遇。但这一待遇,却是以最昂贵的门票换来:45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以及,出访前,让人民币加紧升值(相当于又另外付出数百亿美元)。

胡锦涛启程前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放话:“美中关系到了关键时刻”;又说:“
必须在认真的问题上采取认真的行动。”这是对胡锦涛的敲打,美方把话说得很明白:你要面子,我给你面子,但你必须拿出行动,来表现你的诚意,休要蒙混过关
。说得再明白一些,那便是:你要面子,我要里子;你要表面上的风光,我要具体成果。

强硬了两年的胡锦涛,这一回,罕见地,做出一系列、大幅度让步:出访前,让人民币升值到历史高点,以平息美国朝野的怨气;450亿美元订单,则是满足美方要求的“具体成果”;承诺不再由中国政府包购中国创新产品,这也是遭美方诟病的话题之一;在朝鲜问题上,间接批评金正日政权,这是自2009年来的第一次;在伊朗核危机问题上,首次表现出与美方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姿态。

即便在记者会上,奥巴马当面提到人权问题,胡锦涛也被迫表示,在人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奥巴马当面提到《与台湾关系法》,等于公开宣示将继续对台湾出售武器,将继续保护台湾,胡锦涛也并没有反弹。

胡锦涛回国,立即“有人”在网上发布刘晓波获释并被转移的消息,此消息如果最终证明属实,也肯定是胡锦涛访美、接受奥巴马压力后做出的又一项让步。

就在胡锦涛人马吹嘘访问“大获成功”的时候,具有亲共背景的香港凤凰电视台,却有人毫不客气地将胡锦涛访美,比喻为“农民企业家进城挨宰”。这一比喻,不可不谓:形象、贴切、一针见血。亲共电台嘲弄节目的背后,又隐约见中南海权力纷争。

胡锦涛忽然软塌下来,让美国人跌破眼镜。笔者先前曾论述:近些年,胡锦涛自恃“中国崛起”,以极左、强硬、偏激面目,面对国际社会。自2009年,傲慢对待到访的奥巴马总统开始,到2010年,蓄意挑起与日本的海上冲突;高调宣称南海为“中国核心利益”范围;恶意怂恿北韩对南韩发难,先后制造击沉天安舰、炮击延坪岛等事端;毒言攻击授奖于中国人的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疯狂阻止各国前往出席颁奖典礼。

然而,就在2010年,美国重返亚洲,亚洲国家纷纷求助于美国,团结在美利坚麾下,对霸气十足的北京展开围堵。不可一世的中共,迅速陷入孤立境地。

胡锦涛逞强耍横的结果,是将中共本身逼到外交死角。仅仅在一年间,就丧失了十多年里所积累的外交成果!胡在中共党内地位也因此动摇,威信直线下跌。狂妄,往往伴随着无知。胡锦涛终于意识到一味与美国作对的代价,只能重新拾起邓小平“韬光养晦”的遗训。

表情僵硬、内心紧张、始终照稿宣读(包括回答记者)的胡锦涛,与面带微笑、轻松自如、始终脱稿表述的奥巴马,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照。在会见与会谈中,奥巴马不失时机地对胡锦涛旁敲侧击。奥巴马说:“我们欢迎中国崛起。但这种崛起,必须符合国际准则,以和平与安全的方式崛起。”奥巴马又说:“保障个人权利,这种普世价值,最终能保证这个国家的繁荣和成功。”

胡锦涛尽量奉承奥巴马,竭力向美方讨要“战略伙伴关系”,最终,美国仅以“合作伙伴关系”打发之。胡某碰壁,可想而知。其实,内外不讨好的胡锦涛,气数已尽。坐失政改良机、一味守成而固步自封的“凡是派”人物胡锦涛,任期将尽,提前跛脚。只能等着、挨着、混着一个树倒猢狲散、人走茶凉的既定结局。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2011125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