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

《色戒》:我比他们更会当妓女(郝建))

SEX,也是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双周一期的"黑色周末"专栏致力于重新梳理中外影史的黑色电影(Film Noir)杰作。


郝建教授今天深入解析《色,戒》,这部导致李安被华语电影圈流放的禁忌之作。




《色,戒》:我比他们更会当妓女


文|郝建


作者简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01

被历史裹挟的美女刺客和她的自救


这几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网络和街头一片宁静。此刻想起了一部被骂作汉奸电影的作品《色,戒》,想起了对它的种种批判挞伐,种种赞颂和品味。


《色,戒》提供了做出深刻思索的巨大空间,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有战争、有谋杀、有性爱,有性所产生的爱,有情爱导致的突转。但这其中最值得探索、最难以探索的思想硬核,就是性爱对女性心理和那份所谓国家情怀的冲击。


《色,戒》是李安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他自己难以超越的创作高峰。


《色,戒》是李安的冒险,更是巅峰


我对这部作品也有不满,最大的不满意就是它对王佳芝第二次参加刺杀的动机讲得不够结实,不够缜密。张爱玲的小说有她作为作家对女性心理、生理的探险和男女关系的冷静思考,有冷酷的呈现,但也有对自己生活的解释、辩白,或许有意无意地还放置了些许遮掩。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纠缠,内部充满了空白和矛盾的文本,实在是很难穿透。


王佳芝第二次去接近、刺杀易先生的行动,是个冒死的英雄行为,更难之处在于,这个任务不是凭借一时之勇冲过了心里的"上场慌"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强烈的人物动机。这个动机,在张爱玲那里是用"也就义不容辞"一笔带过,这就不够明晰。电影编剧王蕙玲从张爱玲小说中的"她倒是演过戏,现在也还是在台上卖命"挖掘出"为戏而生,为戏而在"的人生状态。王蕙玲进而认为,女主角"当戏剧的需求与人生起了这么紧密的联结之后,所有的牺牲都不算什么了"。


不同与第一次刺杀时的决绝,第二次时的人物动机是模糊的


在我看来这作为人物动机的设置就完全不够,有点拿概念去推衍人物。如果电影戏剧中的人物的动机不够充分强烈,观众看起来总会觉得不那么顺遂。按照故事片设置冲突的规矩,必须找到一个非常坚实的刺杀动机足以跟后来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性爱、情爱来对抗,才能让在刺杀的最后关头挽救易先生成为巨大转折。


就现有的小说和电影来说,要么写她受到时代的潮流推动为了爱国去杀人,要么写她跟参与第一次刺杀一样,是被邝裕民鼓动去刺杀汉奸。其实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邝裕民对王佳芝的吸引,王佳芝后来在上海终于面对着对邝裕民的拥吻,可这时她跟易先生已经由性生爱,所以她只是淡淡地推开以前所爱的人:"三年前在香港是可能的"。


王佳芝在答应邝裕民的同时,也对他彻底死心


小说里写到王佳芝知道梁润生要跟自己过初夜,张爱玲在"偏偏是梁润生"后面用了个惊叹号,这个惊叹号应该读解为王佳芝心里话:为什么不是邝裕民。其实这个影片最大的张力在于精神的爱情、宏大叙事指引的爱情与性觉醒之间的某种关系。


就王佳芝在电影里的行为和她与邝裕民第二次在上海见面的镜语处理看,她应该是再次受到爱人邝裕民的鼓动去完成刺杀任务,但她后来却被自己觉醒的性击倒。大陆党史出版社有一本吴童编著的《谍海风云——日本对华活动与中日谍报战》,说郑萍如的中统领导稽希宗跟她是一对情侣。这个情侣关系很可能是作者的演绎,但这一笔,却让我觉得郑萍如刺杀丁默邨的行动在宏大的爱国潮流下也有了结实的个人动机。


在大陆的删节版电影中,这一点更加说不清,因为没看到王佳芝的性爱和这之后的情感变化,她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那一段就有两种阅读,一是她为了完成刺杀任务继续在迷惑、糊弄易先生;另一种是她理解了易先生、深深爱上了易先生,她要给这个也是"当妓女"的男人温暖的安慰。


由于删掉了关键的性场面,大陆版失去了关键的关系转折


不管是港台版本的"快走"还是大陆版本的"走吧",王佳芝叫易先生离开都是救了爱人的性命,在另一个意义上,她也救了她自己,因为这是她为自己做的一个选择。


为了这个主动、自由的选择,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最令人惊叹的是:就是那个被她拯救的人签署了她的死亡执行令。这个令人胆寒、恐惧的故事结局决定了影片主控思想的最终指向。


最后关头,王佳芝还是放走了送她鸽子蛋的易先生


02

特工杀人王和性爱英雄


从小说到电影,易先生这个人物的改动要大得多,丰富得多。电影中的易先生,对于战争和自己的境遇有更多的自觉,对于王佳芝,他有更多的温情和恋眷。


在小说里,易先生当晚就抢时间把王佳芝等枪毙了,然后他回家,听太太们谈到哪里川菜好吃。在电影里,我们却看到他坐在王佳芝睡过的床上发愣。


如同《断背山》里的两层衬衣,镜前发愣的易先生极易戳中观众泪点


原著中的易先生有性感情人的一面,也有冷酷处死威胁到自己的学生娃娃的另一面,读者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性功能


电影是把他当作时代中的"这一个"来写。他对女人有品位,喜好来点SM,对自己的汉奸身份充满自觉和怨恨:"我比他们更会当妓女"。


戏剧性十足的打麻将场景,七分露三分藏地展示女人的争宠


当然,有的台词是作者站在人物外面甚至站在人物高处写的,导演在让人物自觉于自己的境遇。易先生对自己高层汉奸地位的疏离感表现了他在时代浊流中的某种清醒,这是他对自己的当下境况的异己感,这更多的是电影作者给这个人物的点化和提升。


看当时的材料,许多汉奸是觉得自己碰到好年头了,他们觉得卡住了历史的咽喉,他们勇敢弄潮、拨动历史车轮,更要逼着时代为自己开出工钱。


03

性爱探索,《色,戒》故事里的盐


李安的这部作品算是把电影的某种长处用到了。影片直抵性爱的最真实呈现——是的,追寻两个男女的关系,呈现他们如何在性爱中挣扎、角斗要比一万次晚餐红酒中的对话都要实在和深入。


在叙事表意上和影像观赏上,性描写是这部作品的最重要元素,是给其它的感情、历史氛围定位的中心坐标点。


几段性场面中,体位的变化直接表现了二人关系的递进


李安这次直面而又严肃地写性对人的影响。把性与爱分开来研究,是现代人对两性关系抛弃了自魅和迷惑的俗见之后的新课题。导演和张爱玲一起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固定的道德评判中重新把人给挖掘出来,这次挖掘和挽救出来的真是文学家最爱的人性。但这次挖掘出来的不是那个笼而统之的humanity,是那个实实在在的sex部分,是人性中的性那一块隐秘而又真实无比的敏感地带。


《色,戒》对于性爱的描写,赤裸但不落俗


要论电影中表现性的力量和真谛,李安并不是跑在前头的人,日本的大岛渚的《感官王国》,美国的萨曼·金(Salman King)的《红鞋日记》(Red shoe Diaries)系列等诸多作品都有严肃的探讨。但在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如此真切、真诚地探讨性爱,还是要有些勇气和认识。


另一个麻烦是,李安找到的这个从性到爱的故事又是处在中国历史的一个敏感地带上。


就此而言,张爱玲和李安都有些勇气,他们不避讳性这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他们都想把人从历史的裹挟中拖出来。


说是拯救也好,说是曲解也好,结果是他们给我们一个机会拨开那历史、政治、民族心理的重重灰尘去看看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子。


李安的电影一直都想把人从历史的裹挟中拖出来


李安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我要拍《色,戒》,就因为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张爱玲看透了这个东西。从女性的角度,一个女人去色诱汉奸,这个东西对我诱惑太大,我又兴奋了"。


在历史的复杂而沉重的关节点上,把同样复杂多样但是同样坚实、坚硬的人性面孔呈现出来,李安其实是在拯救我们的理智与情感,他们逼着观众去正视那两性间的吸引力,引导着观众敏锐地体会男女的性情,这里的性情当中必须有个顿号,得写成:性、情。他让我们对丰富的人性更增加几分尊重,他逼着我们再一次思索、反观自己。


张爱玲引用辜鸿铭的话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她用了这般生理的词,冷冰冰的医学词汇撕去了两性关系中那情爱的粉红色温情面纱。


做爱对女人是将她拖入那情、欲、恋的深海,对男人也引起巨变,男人在做爱后得到的是满足和颓然去势,这种生理上的颓然和去势带来的心理上的淡漠。男人在做爱之前和做爱之后根本就是两个世界观。


易先生的低头含羞,代表了他在这段感情中的颓势


04

视觉系统和叙事结构:黑色电影


王佳芝面对着国家间的战争和男女之间的战争,这个残酷境遇和她的行动让今天的读者胆寒,也让我们生出些崇敬:我们和王佳芝一起作为自觉、自主的人生存在这个充满荒诞的世界上。


就荒诞境遇中的艰难选择来说,《色,戒》弘扬了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它在探索一个有了自觉意识的人能够做出何等惊人而勇敢的举动。《色,戒》写出了最极端的境遇:当王佳芝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时候,当她决心救自己所爱的人的时候,她付出了生命代价。


《色,戒》所处理的两个题材都是极其重大、极其深刻、极其敏感的。这就是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女子的身体性爱与精神爱恋的关系。


正是因为题材的重大与敏感,《色,戒》被批判为汉奸电影


天涯网站的『关天茶舍』网友公民黄写了文章提出了个体叙事与国家的宏大叙事这个问题。看了他的对答案的猜想,我不禁伏案沉思良久。他说:"从50年代到70年代,终于在自由社会里生活的张爱铃,也一定旁观到了'动物园'里的把戏。这或许给了她对《色,戒》更大的自信。20年的等待的确换来了历史的明证。


当'邝裕民'们抗战、革命事业胜利后,掉头就吃自己的同志和亲人,大陆有'林昭'、'张志新'、台湾有'江南'。


回顾20世纪的中国,为'革命'、'主义'、'民族'、'国家'捐失了性命的人有万千;没有了'魂灵'的人,缺乏自由主义信仰、女性主义关怀的人们,看小说、看电影《色,戒》又有几多困难。"对于国家与个体的关系,《色,戒》用王佳芝的选择给予了一个坚定的回答,这样肯定个体的回答在中国更加显得惊世骇俗。


个体大于集体,使《色,戒》与其他历史剧迥然不同


从叙事和影片的视觉处理看,《色,戒》是一部很典型的黑色电影,它的视觉系统极为精美华丽,主控思想极其绝望悲观。


在《色,戒》中,对于个体绝对权利的肯定是通过身体性爱战胜精神爱恋来完成的。王佳芝受到爱人邝裕民的鼓动去刺杀国家的敌人,这将她置于生命危险之中。


这时,她其实是精神爱情的人质,是民族大义的人质,是历史的人质。但是,她在这过程中逐渐沉迷于情色,就凭着这点随性,她到底回归到自己,在国家和他人的使命之外,她替自己去爱了一回。


由于性爱逐渐觉醒,她抛弃了爱人邝裕民给她的国家民族大义。唱《天涯歌女》那一段,我们看到性爱觉醒的王佳芝对易先生一往情深。


和《马路天使》里的周璇一样,王佳芝也唱给了她爱的人


刺杀那一场,王佳芝终于放走了易先生。这是电影叙事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一关键点,李安对张爱玲的小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改写!原小说是写王佳芝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而在电影中,导演却让她跟车夫说去福开森路,那是她和易先生的爱巢。车夫问她:"回家?"王佳芝回答:"哎"。这时,画面上彩色风车随风摇曳,音乐轻盈上扬,钢琴和小提琴都走向高音区的愉悦调子。这里的叙事意义是:王佳芝坚信易先生也爱自己,相信他一定不会加害自己。


李安在这里上扬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全剧的最高任务,为了更加突出故事结局的阴冷、绝望。本片的高潮就在那个特写镜头:易先生拿过下属递上来的处理报告,在王佳芝等人的死刑判决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至此,本片的叙事让易先生的冷酷、残忍战胜了爱情,让这个男人的自私、狼性战胜了人性。


决定处决王佳芝的同时,易先生也彻底失去了灵魂


从影像风格看,《色,戒》也具有典型的黑色电影视觉风格。易先生的出场就是处在监狱灯的顶光照明中,他的脸和身体被监狱的铁栏杆阻挡、分割。他的工作环境都是封闭空间,画面被许多门框、廊柱分割成零碎的小块面。人物在监狱中走动时也是用大光比摄影,使得人物处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


海报也使用了典型的黑色电影视觉处理


王佳芝等人被处死后,易先生回到家里的那一段镜头都按照黑色电影的风格来处理。房间被镜子、门框和对比强烈的光线分割成多个区域,易先生的脸也被明亮的高光和暗部分割。镜子中的人影与床上的易先生、门口的易太太构成一个倒三角关系。在这阴暗的画面中,影片在黑色底子上缓缓现出字幕,音乐用休止符造成时断时续的效果,配器和旋律极为阴沉,带着观众的情绪走向阴冷、绝望。


看电影,读小说,翻史书,我在猜想、疑惑,我的思绪在迷走:郑萍如、王佳芝、易先生和这部叫做《色,戒》的电影,他们谁逃出了被国家、历史所绑架的人质境遇?


我们的观看和言说也是在试图解救郑萍如和王佳芝、易先生。



编辑 | 徐元

排版 | 李中南


THE END


——枪稿

QiangGaoooo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