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星期二

徐瑾:40年来未有之变局,贸易战终将影响中国道路


6月15日,中国端午假期,不仅是世界杯足球飨宴,也是中美贸易战尖峰时刻。
在国内外猜疑声中,美国表示按照原计划,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随之,中国商务部明确回应,表示中国将强有力回应,将采取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反制措施。
美国关税如约而至,中国如何应对?
第一,中美仍旧有谈判空间。
先看美国条件。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声明,中国关税清单包含两个序列,第一批加征关税产品总计340亿美元,征税措施从7月6日开始生效,另外160亿美元商品仍在评估之中。根据其声明,最终名单包括1,102个产品系列,包括机器人、航空航天、工业机械和汽车,而手机和电视等消费品不在名单之内。
关税结果并不意外,意外倒是这次关税并不是马上实施,仍旧需要程序。虽然7月6日看起来很近,所以其实还有时间,也给双方进一步谈判预留了空间。
关于美国方面,应该厘清其思潮变迁。过去外界一直渲染特朗普积极计划对中国开征关税,其实现在情况不完全如此。特朗普不喜欢中国很多顺差,但是如果中国表示愿意做出改变,其实他是愿意谈判,很多信息显示他对于开征关税的态度表现得并不是那么情愿。
目前主张关税的核心人物是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他一直是强势鹰派。过去他就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没有兑换承诺,多次表达过不满,典型就是在2010年国会证词,呼吁行动的口吻很能代表美国的强硬思潮。
如今,他是那个主张撕开中美贸易中"创口贴"的人,关税就是露出的"皮肉"。
除他之外,美国官僚系统的跷跷板其实也在起反制作用。基本来看,美国采用强硬路线是中长期趋势,但是从商业角度反对强硬的声音也还有,比如财长史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与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从美国财政部角度,一直对华相对温和,而商务部也希望控制贸易战范围,目前贸易战走向剧烈,看起来贸易代表话语权加大,但是这未必是不变的趋势。
最后,值得注意的,特朗普和其内阁的决定权虽然绝大,最终还是要考虑国会力量,尤其中期选举在前,贸易战解决需要智慧。
第二,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应对,当然是大家更为关心的话题。
目前发出声明来自中国商务部,其表示深表遗憾,"美方置双方已经形成的共识于不顾,反复无常,挑起贸易战。此举既损害双边利益,也破坏世界贸易秩序,对此中方坚决反对。"
更进一步,表示并不想打贸易战,"但面对美方损人不利已的短视行为,中方不得不予以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坚决捍卫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我们将立即出台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征税措施,双方此前磋商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同时失效。"
无论刘鹤谈判还是罗斯来中国,中方给出的承诺都是相对优厚的,比如外媒报道承诺每年增加约70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和能源进口。
但是这有前提,那就是要美国放弃征收新关税为前提。这大致是中方的底线,是保护出口,买东西买多少可以谈,但是贸易战不想打,不过如果有关税战,将会对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态度一直措辞表示得强硬,其实做法倒是以谈判为主,比如在商务部给出回应之后,国务院正式公布推动外资政策(《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在市场准入、投资便利化、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区域布局、国家级开发区创新等方面给予措施。
这一应对相对务实。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表示出来的言语强硬误导民间判断,虽然决策权集中,但舆论压力也很可能限制政策空间。
第三、未来局势将会如何演变?
未来中美之间贸易纠纷,不仅仅在于7月大限的关税,更在于彼此重新定位彼此关系,敌人还是朋友,伙伴还是对手?
从民间视角而言,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利弊并存,并不仅仅如有些朋友期待借助入世重启改革那么简单,也许对于消费者有利,但是对于生产者也意味着更大压力。2018年5月份经济数据并不好看,按照我的估算,下面两个季度可能会更难看,如果贸易战再"履约"开打,形势会更更难看。按照过去的惯性,政策刺激是难免的;不过2009年殷鉴不远,确定基本四万亿那种大规模刺激不会再有。如果是这样,贸易战将会进一步推低中国经济表现。
目前通过贸易战以及朝鲜问题等系列举措,特朗普的打法其实很明确的了,就是给出底线,强硬坚持,不断增加压力,但是如果对手给出好的回应,还是可以谈判,一系列举措背后,其实是对于美国实力的自信。
而中美实力的差距,当下基本可以明白厘清,对中国而言,能谈不打,能小打不大打,都是好事。
蔡霞

结语:在计算之外,如何要看到更大格局?
贸易战是经济事务,但不能就经济谈经济,更应该从外交、政治、历史等角度来审视贸易战,过去经验能带给我们什么?经济人读书会近期主持"我们如何阅读贸易战"的线下活动,几位导师书友分享不同看法。
北京大学苏剑教授从军事战与经济战对比指出,贸易战和军事战争不太一样,军事战是以国家为单位打的,本国内各个阶层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贸易战在本国内各个阶层的利益是不一致,比如提高关税保护了美国企业,实际也伤害了美国老百姓的利益,"中国的企业和美国的消费者也成为了一条线上的蚂蚱。特朗普站在美国国家的角度打贸易战,结果它既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两条线上的蚂蚱之间的战争。"
如果说苏剑老师代表了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上升的乐观态度,当下局面也让人联想曾经的一战时刻。《枢纽》一书作者施展从凯恩斯对一战分析出发,强调在经济单元和政治单元不重合的前提下,经济问题引发的政治问题会造成巨大的后果,想办法去消除这种不重合是当下思考的方向。对比之下,经济人读书会书友苏琦认为过去认为的"神话"——即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不会打仗,在一战中就破灭了,当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利益链如此深度咬合,看起来和一战不同,其实很可能相互依赖越深,造成彼此的脆弱性越大,造成彼此提防的局面。
除了经济视角,政治视角如何看待贸易战?中央党校的蔡霞老师在经济人读书会活动最终总结,中美贸易战经济只是表象,背后的实质包括了政治,而中美贸易战的提起和发生和中国国内政治层面的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是基本面,决定了未来走势。如何理解贸易战,本身就决定了贸易战的走势。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贸易战绝不仅仅是经济影响,也绝不仅仅是国际影响。放长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之后40年,中国经济一直在一条大致顺利的道路上狂飙猛进,其背后的实质,是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贸秩序对中国事实上的友好与接纳态度。
说到底,首先,40年来技术进步的最大源泉来自中国产业链整合进国际经济合作网带来的技术转移,不论这种转移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山寨还是以市场换技术;其次,产业升级对内依赖急行军般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依赖国际市场对中国产能的接纳与国际分工网络对中国产业的衔接。这一过程中,中国将人力成本以及其他成本极低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整合了整个东南亚同一产业网中的所有国家,顺利成为世界工厂。
对美国而言,这一过程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美国经济本身也从中获利匪浅——前提是,中国经济模式不会影响到美国经济的运作机制,中国在地缘政治战略方面不会成为美国的对手,否则,再大的经济利益都不足以说服美国(以及西方整体)"滋养"潜在的敌人。不幸的是,以莱特希泽为代表的强硬派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再认可中国以目前这种方式运行全球经贸关系对美国是利大于弊。这一判断,真正说明了美国对中国贸易战态度何以总是出乎意料的强硬。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最大的变局,也是最大的挑战。
这是影响我们几代人未来十年的大事件,变化仍旧在持续,值得每个人持续关注。
——原载金融时报,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