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一触即发的贸易战最终以中国做出重大妥协收场,有分析认为,这个结果打破了部分官方舆论塑造的中国强国"神话"。
受访学者指出,中国外交过去几年确实存在姿态过高的情况,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迫使北京重新评估自身实力,检讨与世界的关系,并且也激发中国启动新一轮经济改革,这其实也不失为好的结果。
中美贸易战偃旗息鼓,中国承诺加大进口美国能源和农产品,美国多年来抱怨的美对华巨额贸易逆差,终于得到中国实质性回应。
有分析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向来对中国的不平衡贸易问题和不公平贸易手段怨声载道,但往往因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而无计可施。
然而,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国际贸易程序和规则对中国空前施压,却成功迫使中国妥协。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被禁购买美国芯片而顿时陷入瘫痪,更暴露了中国核心技术的软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中国过去几年采取积极的大国外交策略,大力争取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全球事务中抢夺更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调子很高、话也说得很满",让外界以为中国已做好准备,要同美国展开全球霸主争夺战。
不过,在外界对中国的期待被放大后,北京却在贸易谈判中出乎意料地对美国做出重大让步,这被视为是中国服软的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时殷弘直言:"这一轮博弈表明,中国还远不是世界头号强国。如果能以较小的代价继续前进,当然就不能继续强硬下去,该妥协还得妥协。"
但时殷弘也指出,华盛顿不再咬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是美国的相应让步。
他说,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谈后迅速接受一个中国原则,让中国以为他是个"容易搞定"的人;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朝鲜问题上跟着美国的节拍走,也让华盛顿以为他容易控制,但事实证明,中美谁也搞不定谁。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提醒,一个崛起的大国不仅要有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头脑要清醒",不要错估自身和对方的实力。
中国料调整外交战略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指出,在中美贸易战初期,北京试图以维护全球贸易体系为名,拉拢欧日韩等国一同对抗特朗普破坏国际规则的"疯狂"行为,但这些国家并没有加入对美国的实质性制裁,这让北京始料不及。
鲍尔丁说:"相对于特朗普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更担忧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新霸主后,是否会继续维护现有国际秩序、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它们也更愿意相信,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最终将'自动修复'这个'特朗普问题'。"
李明江认为,经过此次教训后,中国预料将调整其外交战略。
他说:"这两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锐实力'、政治影响力有很多疑虑,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受到挫折,中国本身也感受到战略透支。我相信中国的决策者会反思,一些较激进的言论要控制,一些动作也要适可而止。"
官方意识到及时"刹车"重要性
不过,朱锋对中美此轮贸易磋商结果仍持正面评价。他说,中国愿意在一些问题上让步,显示官方意识到及时"刹车"的重要性。
朱锋说:"妥协是外交的艺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把自己的意志或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中国这次展现了灵活度,对其大国形象是有加分作用的。"
他也指出,中国的贸易政策本身就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此次贸易摩擦倒逼中国扩大市场开放、降低关税,助推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对中国其实也是好事。
另一方面,有分析说,中国手上握有"朝鲜牌",美国需要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协助,这可能也是中美经贸谈判能达成共识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朱锋警告,经济和安全议题若挂上钩,将会起到相互影响和激化的作用。经济议题的对立可能加剧安全领域的冲突,最后可能导致新冷战。
他认为,中美须将安全和经济课题剥离,双轨推进沟通和谈判,才能有效避免双边关系恶化。
(记者是《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
网友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