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NPF摘要
2018/4/27
一百年来,就覆盖规模来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体上形成三种世界秩序,彼此博弈。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二是斯大林主义主导的苏联世界秩序;三是伊斯兰世界秩序。今后,世界秩序向什么方向发展?能够避免大国政治悲剧,给世界带来持续和平吗?人们拭目以待。
原题为《三种世界秩序博弈:中国的选择》,本文为该文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三种世界秩序。作者马立诚,曾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人民日报》评论员、凤凰卫视评论员。本文刊于《新视角》杂志总第80期(2018年2月)
三种世界秩序博弈
世界秩序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治理规则。世界秩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各国国内治理规则,世界秩序是全球治理的核心。
康德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说:"人在社会中倾向于群居,同时又不断地抵制社会,随时有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因此,"秩序问题,尤其是国际秩序,乃是最困难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
一百年来,就覆盖规模来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大体上形成三种世界秩序,彼此博弈。
一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这个秩序肇始于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之后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确认国家主权平等,确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仪式
一战末期的1917年4月,由于德国展开潜艇战造成美国公民伤亡,美国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向德国及其同盟国开战,表明美国开始摆脱孤立主义,承担世界秩序主导作用。由于美军抵达并向协约国提供巨量援助,原本处于战场优势的德国转胜为败。一战结束,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导力量。1918年1月,威尔逊在美国国会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并倡议成立国际联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球和平秩序的构想,受到极大关注,成为巴黎和会的基础。威尔逊在演讲中提出: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公海航行自由,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公平处理殖民地问题,支持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美国要尽一切力量争取实现人类自由。
在此前后,威尔逊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和文章,批评了一战之前的欧洲旧秩序,全面阐述了他设计的世界秩序(欧洲旧秩序指均势平衡。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列强在维也纳会议达成维持均势外交的共识,即一旦某个强国崛起破坏欧洲势力均衡,其他国家应自动组织反对该国的同盟)。他认为,旧秩序的根本问题是在国内实行专制制度,在国际上推崇武力弱肉强食。也就是说,糟糕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糟糕的对外政策。他指出,传统的各国之间维持均势平衡,带来了有组织的对抗而不是有组织的和平。
凡尔赛和会的部分与会者
威尔逊世界秩序的要点是:第一,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在自由民主政治基础上,尊重法治的责任政府是和平的世界秩序的基础。他的名言是:"世界的和平必须建立在可信赖的政治自由的基础之上。"第二,各国权利平等,未来和平应该是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第三,民族自决。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是民主政府的障碍,政府的权力应该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第四,公海航行自由。公海航行自由是和平、平等与合作的必要条件,每个国家都有权自由地使用开放的世界商业通道。第五,公开外交,公开缔结和平条约,外交活动应当在公众监督下进行。第六,自由贸易,尽可能消除一切贸易壁垒,在各国之间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第七,建立集体安全体制,成立国际联盟,以取代欧洲过去瞬忽万变的秘密结盟和基于实力的均势平衡。国联宗旨是保障各国独立、领土完整,用国际仲裁、调解、司法手段解决纠纷,反对侵略,保障和平。
威尔逊这些主张获得国际上很高评价,被称为"人类自由宣言"。威尔逊秩序是美国制度、理念和实践在国际关系上的投射。美国新闻界当时指出,威尔逊的政策打破了美国根深蒂固的孤立传统,把美国带回欧洲,建立了美国的世界政策。这里所说的孤立传统,是指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元勋要求美国绝对不要卷入欧洲纷争的告诫。
遗憾的是,威尔逊的主张遭到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抵制,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加入1919年成立的国联。威尔逊缔造的凡尔赛体系只维持了20年和平。威尔逊虽然在政治上遭遇失败,但他提出的世界秩序理论产生了长远影响,最终成为20世纪美国外交的主导思路。
二战中,美国民主党总统罗斯福再次冲破国内孤立主义束缚,参战打击德、意、日侵略者,并于1941年公开提出四大自由的主张,即言论和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丰富了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的政治意涵,并于1948年写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苏联扩张成为美国强劲对手。美国民主党总统杜鲁门继续克制共和党人的孤立主义,力主在世界范围内抵制苏联扩张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演说中宣告美国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捍卫自由和民主,坚持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1944年,为了挽救二战造成的经济、货币危机,美国主导了有44国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这次重要会议强调市场经济、贸易自由和资本自由,确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融制度,包括汇率制度、统计制度、储备制度、清算制度和信贷监督制度,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长期性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货币体系,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布雷顿森林会议还提出建立关贸总协定(WTO前身),推动自由贸易,实现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一体化。
稍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投入巨资拯救西欧经济,使西欧重获繁荣,并且促成了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日后建立欧盟奠定了基础。
1942年,罗斯福提出将原有的二战盟国扩大规模改名为联合国。罗斯福去世后,在杜鲁门政府操作下,1945年10月,在旧金山签订《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正式成立。这是威尔逊国际联盟的创新发展,也是建立世界集体安全机制的新突破。《联合国宪章》序言以及第一条第一款说:"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应该积极"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70多年来,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缓解紧张局势、协调各国发展、促进各国交流方面发挥了作用,成功地解决了诸多局部地区的和平危机事件。当然,由于规模庞大,众口难调,联合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效率等问题,需要改革。
《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
以上就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在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个秩序还包括了国际法、国际仲裁、国际条约和诸多多边国际机构。概括起来说,就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集体安全。有学者概括说,二战结束后,美国利用超强国力,构建了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体系。这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各国通过自由贸易获取原料、输出产品,得到国际制度有力保障。美国通过向其盟国提供安全保障,彻底改变了西方国家内部的国际关系。同时,联合国发挥集体安全作用也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斯大林主义主导的苏联世界秩序。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击败布哈林,终止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又在大清洗运动中消灭了遭到他怀疑的党内各种力量,导致全党全国服从他一个人的意志,最终形成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并通过输出革命的方式力图推广到全世界。在最兴盛的时期,苏联模式一度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南北美洲二十几个国家。
苏联模式有哪些特点呢?一党制,党政合一,党国合一,破坏法治,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到斯大林一个人手中。对文化和意识形态严加控制,压制任何形式的言论自由,垄断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取消任何具有独立意义的民间社会组织,持续进行大规模镇压,建立大批强制劳动的古拉格群岛式的集中营。
经济上,用暴力手段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超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斯大林看来,指令性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苏联提出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否定商品经济,主张取消商业。苏联各部委通过行政方式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连女人发卡都按计划生产。在工业化过程中,斯大林反对布哈林等人提出的兼顾轻重比重的建议,给这些人扣上"提倡印花布经济"的帽子,加以批判,集中一切力量片面发展重工业,并且把军火工业作为龙头,使苏联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畸形。在农业方面,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到1930年,用暴力消灭了富农,强迫农民参加集体农庄,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农业经济。斯大林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集体农庄剩余产品进入市场是不能允许的,商品流通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体制不相容。这就导致了苏联农业长期落后状态。总之,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是,用行政命令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蔑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增长,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众多苏联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在反思中指出,斯大林模式是"兵营式共产主义"。
在对外关系方面,斯大林强力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对抗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苏联秩序。其特点是:一是打着世界革命和国际共运的旗号扩展苏联利益;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三是以老子党自居强加于人,让别国俯首听命;四是用大量金钱推动苏联秩序的建立。
华沙条约组织的一次会议
在十月革命之后直至冷战期间,苏联秩序曾经覆盖到各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在欧洲成立华沙条约军事组织,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北约军事组织对峙。至今,仍然可以从朝鲜、古巴等国看到苏联秩序的巨大影响,俄罗斯和中国的体制也还在不同层面保留着苏联秩序的一些遗迹。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评价斯大林的政治活动时说:"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1986年9月29日,邓小平对来访的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说:"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
邓小平认为,斯大林主导的苏联秩序,是负面的教训。
三是伊斯兰世界秩序。
美国学者本特利在2011年出版的《新全球史》一书第五版中说"伊斯兰教国家为东半球——从西非到东南亚之间——广阔区域内的贸易和外交提供了一个政治框架",也就是伊斯兰国际秩序。
创建于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重视商业和贸易,并且从古波斯帝国学习行政治理,从希腊和印度吸收哲学和数学精髓,一度如日中天,实现大扩张,建立了三个大规模伊斯兰教帝国。如今,伊斯兰力量已经进入欧洲,引发欧洲强烈反应。目前,西亚、南亚、东南亚、北非大约有28个国家的民众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全球大概有45个国家一半以上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人口大约有16亿。
伊斯兰本意为顺从、安宁、和平,所有顺从真主的信仰者都是穆斯林。生活于公元571~632年的先知穆罕默德在610年四十岁的时候宣布自己接到真主安拉启示,开始以安拉使者身份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终确立了一神教的伊斯兰信仰体系。穆罕默德去世之后,伊斯兰社会发生教派分裂,出现了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后来的苏菲派等。各教派之间不时发生争斗,有时甚至导致战争,但不同派别在信仰真神安拉,用《古兰经》指引人际关系和世界关系方面则是一致的。
穆罕默德阐发了伊斯兰信仰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穆斯林必须承认安拉是唯一的神;二是每天要面向麦加方向,向安拉祈祷;三是必须在斋月期间白天禁食;四是必须布施,帮助弱者;五是身体和财力上有能力的信徒必须每年到麦加朝圣一次。这五项原则被称为"五功"。
学习研读落实《古兰经》以及记载穆罕默德言行的经典《圣训》,与安拉融为一体,是信徒最重要的功课。穆斯林还负有义务和责任向世界宣扬和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向全人类传递安拉的意愿和计划,增加皈依者,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斗争形式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武力手段称为"吉哈德",亦即圣战。
安拉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伊斯兰教指出,安拉创造了世界,统治着世界,关怀着每一个人。人应当坚信安拉是唯一的神,诚实、坚忍、贞洁、好施,坚信圣道,时时赞颂主的恩典。这样,安拉会指引人们从黑暗进入光明,丰衣足食。
哈桑•班纳
1928年,埃及一位博览群书的小学教师哈桑•班纳创建了至今还有极大影响的伊斯兰教组织——穆斯林兄弟会。1947年,他给埃及法鲁克国王上书,题为《走向光明》,要求政教合一,用伊斯兰制度取代世俗国家体制,对外国的不良影响和世俗生活进行斗争。为了减少阻力,他的口气是温和的。他说:"西方曾因其杰出的科技成就光彩照人……但今天已经破产",创建一个伊斯兰教世界新秩序的时机已经来临,"穆斯林的祖国将延伸到全世界"。他说,只要有可能,这场斗争就是渐进的和平的。因此,班纳被称为和平主义传教者。
赛义德•库特布
1965年,穆斯林兄弟会理论家赛义德•库特布在狱中撰写了《路标》一书。库特布说,伊斯兰教是人类真正自由的普世体系,是维系人类价值的巅峰,那些基于种族、肤色、语言、民族的结合都是低层次结合。伊斯兰教的使命是按照字义实践《古兰经》,并且要在全世界践行《古兰经》,7至8世纪时伊斯兰完成了首次扩张,今天要进行新的扩张。库特布被称为激进主义传教者。
库特布的主张得到强烈呼应。1967年,伊朗宗教领袖阿里•哈梅内伊亲自翻译了库特布的著作《本宗教的未来》。哈梅内伊在序言中说:"世界的权力将最终掌握在我们宗教的手中,未来属于伊斯兰。"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说,我们必须向全世界输出我们的革命,伊斯兰教是被压迫人民权益的捍卫者,应当对美国、俄国、以色列以及其他"崇尚物质的社会"进行斗争。霍梅尼被称为革命主义传教者。
当代的"基地"组织以及"伊斯兰国"(IS)组织也自称是遵照库特布的著述建立的,他们被称为恐怖主义传教者。按照基辛格的说法,2001年,"基地"组织在美国策划的911事件,"拉开了一场围绕世界秩序的新的战争序幕"。
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给美国总统小布什写信说:全世界必须皈依正确的宗教教义。他在信中引用了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发出的警告:"只有走正路的人才有和平。"
哈梅内伊(右二)、内贾德(左二)
2013年,哈梅内伊对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讲话时说:"摔跤手在和对手的角力中,有时为了技术原因会显示出灵活性,但不能忘记对手是谁。"这表明,具体斗争形式曲折变化有退有进,但目标不变。
冷战时期,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激烈对峙,成为国际关系焦点,转移了人们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注意力。一段时期内,约旦、沙特、土耳其、伊朗和摩洛哥与美国交好,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支持苏联。后来,埃及变成美国盟友,而爆发伊斯兰革命的伊朗成为美国对手。冷战结束,苏联秩序崩溃。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多数国家接受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冷战结束之后,伊斯兰复兴运动势头凸显。哈梅内伊说,在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失败之后,伊斯兰的觉醒将遍及全球,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应达到《古兰经》的文明程度。
穆斯林的麦加朝觐
目前,全世界70多亿人口中,基督教人口约为24亿,为伊斯兰教人口约1.5倍。但是,据皮尤中心根据人口增长率预测,到2070年,伊斯兰教人口将会超过基督教人口。这一评估,是基于穆斯林人口的高出生率。
—— 新视角NPF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