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出發赴美前,習近平在訪美前夕接受的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從風格上幾乎是外交部發言人手中的原則立場和答問口徑匯總,但不光從其字裏行間,也從這一專訪在國內媒體出現的細節,隱現中國對外戰略意圖和決策之中的內在衝突。
首先,訪美當然就要拉近而不是惡化中美關係,因而起到對習此訪定調作用的這次答問充滿了對美國地位、利益和中美協作重要性的肯定,同時也極力重複對中國內部危機現象和倍受置疑的對外戰略意圖的官方解釋。
然而,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習也借此機會表達了明確的不認同,這體現在「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和「我不認為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使全球治理結構向自己傾斜,也不認為這樣做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兩句。
雖然說這話的同時甚至表達了「中國沒有這種想法,也不會這樣做」的退讓姿態,實際上同時又強調「世界有識之士」認為,全球治理體制機制「有必要改革」,這是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而且是應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言外之意就是現在並不公正合理。
同時,習還借中美兩國經濟、人口和貿易總量在世界佔比之大,暗示中國也是一個「大塊頭」。
對上述改革的方向,一面強調「不是推倒重來和另起爐灶」,一面強調中國也是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只不過一直維護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改革方向「應由各國共同決定」。最後,再拉美國一把,說「中美在全球治理領域有著廣泛共同利益」。
顯然,中國對世界秩序的野心依舊澎湃,只不過這一次因為面見美國總統,特別注意綿裏藏針而已。遺憾的是,中國給世界帶來的藍圖,依然只有「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極為空洞的概念,恐怕不光不易收服世界人心,更難以讓美國認同。
至於如何改變世界秩序,中國的舉動更難征服世界。習在答問中再次強調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要維護國家主權。可是,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之說,分明典出中國國內近來不斷壓縮網絡言論空間,肆意干預公民自由時假借法治之名,在國際上宣揚,難道全球互聯網都沒講法治?還是保障公民網絡自由反而是破壞法治?維護國家網絡主權也一樣,一直未擺脫攻擊美國網絡,竊取科技經濟秘密嫌疑的恰好是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答問中尊重網民表達自由,以及尊重境外「非營利組織」(巧妙迴避了「非政府組織」的提法)權益的標榜,顯然更與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南轅北轍。
中國國內當然並非都意識不到這些,因而22日19點人民網在對習的答問的詳盡轉述中包括了上述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一段,但在同樣的「新華社22日電」中就沒有這一段,其它各種媒體對此消息轉載時的選擇,也暗中體現了對這種論調的態度。當然,新華社23日3:40的另一篇同類稿件又出現了這一段,更顯出背後某種勢力的一番苦心。
無獨有偶,當習在答問中極力強調中國軍力不挑戰美國時,中國國內反美輿論的長期素材供貨商《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22日又報道了五角大樓昨日確認一架中國「飛豹」戰鬥轟炸機15日「危險靠近」了一架美國RC-135電子偵察機。這一消息平時一定是《環球時報》的首選,然而此時該報也擔不起破壞元首訪美的罪名,但共青團背景的民族主義網站《觀察者網》仿佛有新聞自由護身,生冷不忌地於23日 一大早爆出這條猛料。
可想而知以軍迷為主的中國網民的反響:150米不算太近,下次去掉個零才好;飛到家門口了還不幹他?;祝賀「飛豹」成功加入遛狗行列;到底誰威懾和逼迫誰?不言自明。抵近了,還得躲著點兒;這是什麼意思,該談的談,該見面的見面,該行動的行動;你看,來了吧。其實美國總統對軍方是失控的,二戰前日本好像也這樣。總書記赤果果被打臉了……
實際上,美機出現在距山東海岸128公里的公海上空,但中國媒體有很多自己也不懂,懂的也不願向公眾解釋這是合法飛行。聯想中國海軍高官近日在倫敦聲稱「南中國海」因為名字有「中國」二字,就屬於中國,可見習近平即使本人無意挑戰美國,也有的是力量推動他朝這種方向走。至於挑戰的實力和正當性,其實完全是基於中國官方意識形態體系內自說自話的一整套理論,以及民間義和團形態的情緒支持,與所謂現行世界秩序其實連邊都沾不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