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要和大家谈一下惠州房地产,上一篇文章出来后,很意外的,20多位粉丝都来问在惠阳买房怎么样。
但还是容我跑下题,扯扯贸易战,这玩意题材大,本不是我的范畴,小白也会问,这世界大势和我一平头百姓有毛关系。但我想想,这是多大的一件事啊。老子买点股票,特朗普这老小子突来这么一发,全跌得绿油油惨兮兮。这就是贸易战和小白的关系。
今天跟朋友开玩笑说:人们都说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但我觉得现在和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中美关系。
早在4年前,我们就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用意就在避免重演历史悲剧——修昔底德陷阱。但从眼前看,不可避免的开始走向了对抗——今天媒体刷屏的大标题都是"新冷战时代来临"。以及有学者也直接提出了:中美已经走向了修昔底德陷阱。
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比如会不会像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中美能否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作者,哈佛大学教授)的书中提出的担忧:中美会否未来重演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回顾了过去500年的人类历史,发现有16次崛起的大国成功取代守成的大国,其中有12次以战争实现,只有4次没有引发战争。)
会不会恶化谁也不知道,但首先我要说,就是像艾利森这样的大牛也预判错了,在去年底,他还预判中美不会打贸易战。
但我现在担心的不是战争(那个轮不到我操心),我担心的是和我有关系的——这个贸易战会不会打很久。如果预期打很久,就会对我们每一个小白的操作策略产生渐次而深远的影响。
我觉得会。
我想起了去年初在听周其仁教授的一场讲座《周其仁:17年来土地出让金增幅高达64倍,体制成本降中国经济才能涨》,那里面的一个论断,让我觉得用来解释今天发生的一切,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而又逻辑自洽。
这个论断来自经济学诺奖得主萨缪尔森2004年的一篇论文,周其仁教授2006年写了一篇读后感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我没有找到这份论文的原文)。现在回头看来,老萨实在太厉害了,全给他说中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这场贸易战和它的后果。(当然,见仁见智,也许你不认同)。
我们的主流理论是,自由贸易,会实现总福利最大化。用官话来说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败"。这是我们站得住脚、抨击特朗普的理论利器。但老萨的推翻了这个论断,并且,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利器。
但是,显然,美国大兵和特朗普老爷子,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一直在强调:中美贸易,不公平不公正,美国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这个和我们的认识是完全相反的,孰对孰错不谈,这个存在的事实说明了:双方对自由贸易的理解,是存在着严重分歧的。而且,这个分歧持久的没有得到弥合。
转载过来这篇文章,大家细读。我看到在这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被这篇论文里的"担忧"验证了。转这篇文章,无关对错立场,而是和大家一起,换一个视角来看待中美贸易战。读完我也在想,假如中美双方都一直对这样的"颠覆"之论,认真研究的话,今天会不会有所不同?以及就算是没有特朗普,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的贸易战?
1、中国从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猛推经济结构转型,促进创新驱动。时至今日,不能说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是世界一流,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比如在线支付系统,全世界都在震惊。比如深圳现在已经开始直接叫板硅谷,新兴战略产业占GDP比重高达41%。我们也开始造C919,直接和波音公司PK抢生意。
2、美国自觉利益受到极大损伤。无论基于何种说辞,无论中国如何反对这种说辞,他们都如此认为。根据IMF的数据,2004年,中国GDP只有美国的20%;2014年,中国GDP略多于美国;2024年,预计中国GDP将比美国多40%。(注意,IMF早就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不是现在官方的第二大经济体)
3、美国开始对中国关上大门。未来老美自己不但造飞机,还要造衬衫。比如美国开始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要求苹果公司要把工厂撤回美国,把钱带回美国。也开始对向富士康、福耀玻璃大伸橄榄枝。这是在过去1年发生的故事。
今天发生的贸易战,萨氏在14年前就为我们预言了。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于一个问题:当造衬衫的也开始造飞机了,造飞机的要去干嘛?
从这个角度去看今天的世事,这个贸易战才刚刚开始。如何应对,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都要重新适应。
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
在台州读萨缪尔森
周其仁
经济观察报 2006年04月21 星期一
四月初到浙江台州,路上带了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的一篇论文。是和几位同学约好的,要讨论一次这篇备受关注的大文。说来也是平生所爱:带一点可读之物,在真实世界里走走、看看、读读、想想。"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太高的要求,但是出差一趟读上篇把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萨文的背景是中国、印度经济崛起,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其间的利益得失怎样看,引起一片争议。该文发表在美国著名学报JPE的2004年夏季号。萨翁本来就是世界级名家,加上论点似乎与支持全球化的流行看法大相径庭,要不轰动也难。同学查过的,自萨翁这篇大文发表到今天,国际上的辩论不断。
不愧是纯经济理论的大师,萨缪尔森一上手就把纷纭繁杂的贸易世界处理得条理分明。当然首先借助了李嘉图和穆勒的传统来发问:要是两个各产两种产品、生产率不同的经济,彼此封闭,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如何?互相开放、自由贸易,又如何?结论当然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说"——两个经济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自由贸易就可以提高两国的福利水平,因为这样的经济总产出水平最高。
萨翁接着问,要是上述两国的生产率发生了变化,自由贸易增进两国总福利的推论,变还是不变?为此他区分了两种情况:其一,一个国家在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率;其二,一国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意外地提升了生产率。读到这里,我们要当心了:假如生产率提升的两种情况都一样,萨缪尔森这样的学者为什么要故作高深,非把问题分开来处理?这样两种生产率进步的情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拿"衬衫换飞机"来当实例。萨翁设想的第一种情形,造衬衫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当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大幅度提升(萨文假定"提高到原来的4倍")之后,中国继续以衬衫换美国的飞机,会损害美国利益吗?当然不会。因为中国造衬衫的生产率提高,美国造飞机的生产率没变,因此中国衬衫的相对价格就变得更加便宜。就是说,美国的贸易条件因为中国衬衫生产率的提升而改善了。
至于中国的贸易条件又如何了?萨翁的分析是取决于需求。"在穆勒需求下"——即穆勒假定的两国都把收入平均花费在飞机和衬衫这两种商品上——衬衫的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中国这一方的福利。加到一起,萨文的推导"有力地证实了"支持全球化的经济学家们的观点。
但是萨缪尔森设想的第二种生产率进步,情形就迥然不同了。请注意,这种生产率进步不是发生在造衬衫部门,而是发生在中国原本毫无比较优势的飞机制造!这当然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为中国只从事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向来只造衬衫、不造飞机,从何提升自己造飞机的生产率?萨翁当然明白我们的疑问,所以他才指明,中国在自己的进口部门发生的技术进步,完全是"外升的"。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中国就在飞机制造部门无端端出现了惊人的技术进步,那样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何?
萨翁的答案惊世骇俗——倘若中国真的在飞机制造方面提高了生产率,那就可能"永久地损害了美国利益"。此论一出,天下大哗。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人士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位重量级大师,可以为"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根据。反对派则质疑萨缪尔森的理论变节,为"一位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位社会学家或其他什么家——居然站到反自由贸易的立场而感到匪夷所思。最精彩的当然还是萨缪尔森本人,他声明"从我的上述分析中并不能得出应该还是不应该采取选择性的保护主义的结论"。他声称他的分析无非指出了"有时一国生产率的提高只能对自己有利,却永损他国的利益"。
集中推敲一下吧。"有时"——就是在萨翁构想的中国突然大幅提升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造飞机生产率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相对利益,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萨缪尔森的推理如下:(1)世界总产出的潜力大大增加;(2)美国造飞机的比较优势下降,直到中国造飞机的生产率升到这样一个位置,以至于"两国从事与不从事贸易的境况相同,彼此再也没有任何从事进出口的优势";(3)因此,美国自愿地退回到不贸易状态,自己既生产飞机也生产衬衫,从而导致人均实际收入的下降——也就是"利益被永久地损害"。中国呢,当然也贸易不成。不过此时的中国已经提升了飞机生产率,可以关门享受实际人均收入的上升。
我猜想读者中喜欢这个推理的不会很多。我自己也不喜欢。可是在设定的前提之下,同学们和我怎样推,萨缪尔森还是屹立不倒。另辟蹊径吧。于是我们在一篇批评文章里读到,"作者假设中国在美国的出口部门突发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是不现实的,因为在自由贸易状态下,中美两国的专业化分工只能导致各自加强其原来的比较优势"。是的,倘若萨翁设想的前提子无虚乌有,他那些严密的逻辑推论还不就成了空中楼阁?
可是,我倒觉得萨缪尔森这篇论文最厉害的地方,恰恰就是他关于"后进经济在原先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的设想。远的不论,单就这次在台州的所见所闻,就足以证明萨翁的构想贴近真实。我差不多年年来台州做跟踪性的观察,历史地看,这个据说每万常驻人口就有1100家公司的地方,制造业生产率的进步惊人。追下去看,这里发生了技术进步的领域,难道都是"强化原来的比较优势"吗?
以这次参观的3家公司为例。第一家做摩托车和沙滩车的发动机,第二家出口帐篷、太阳伞和沙滩椅的面料,第三家制造电容用的电子薄膜。当然都还不是造飞机,可是这3个行当,短的一年半前、长的十年前,在台州根本就不存在!它们不是"本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又是什么?实际经验是,只要有人打了第一枪,成功失败前仆后继,摹仿创新两手并用,仿佛不经意之间当地就包办了相当一个比例的全国市场份额——不靠生产率相对更快的进步,还能靠什么?退回十数年看,台州的比较优势恐怕只有农副业!要是永远只能提升原来具备的比较优势部门的生产率,断不会有今日之台州。
远一点看,不但温州、宁波、绍兴、浙江、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这样上来的,而且当年美国对英国、后来的日本对美国,以及萨文提到的"经济史上俯拾皆是"的无数例证,尽皆如此。这样看,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发生生产率革命,恰恰是后来居上经济的共同特征。因此萨翁的这个构想,不但真实,而且非常普遍。轻轻拿来充当一个高度简化的分析模型的前提,简直是神来之笔。
读者或许要问:扳不倒萨翁构想的前提,其推论又无懈可击,莫非你也同意"中国的技术进步可能长久损害美国利益"?是的,只好同意,因为在限定的范围里怎样也找不到不同意的根据。惟一可以补充的是,真实世界里的欧美、日本尚具比较优势的玩意还很多,中国、印度等国在原本不具备比较优势领域里的生产率进步又不过刚刚开始,远不够普遍,更不够快。因此,所谓"有时自由贸易长久损害美国利益"云云,还完全不是今天全局性的事实。
煮酒论英雄要加一点提前量。长程看天下大势,我认为萨缪尔森的担忧事出有因。要避免美国的利益长久被损害,根本出路就是不断发展更多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和行业,同时加快调整越来越守不住的生产和服务。究竟还有多少时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台州看,美国要加一把劲才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