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星期五

高新:军委秘书长被邓小平决定取消的真实原因

邓小平和王瑞林(右)

笔者在本专栏的上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向读者和听众们分析了外部评论界对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江泽民在军权上的掌控程度过于高估,理由就是十四大之前江泽民的军委主席因为有杨家兄弟的"辅佐"而有名无实,而十四大之后他事实上仍然还是被邓小平的代理人长时间"辅佐",尤其是在军队组织工作方面,具体说起来就是对军队高级将官的选拔、培养和职务安排上都是王瑞林在实际操作。
所以,如果说杨尚昆在六四镇压之后已经百分之百地成为邓小平的"摄政王",那么王瑞林和迟浩田则是十四大之后邓小平安排在江泽民身边的"辅政大臣"。

一九九二年十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邓小平安排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共现役军人中"硕果仅存"的老红军辅佐阿斗书记"江核心"。 据此,当时的评论界都认为如此举动意味着邓小平已经向两位"顾命老臣"托孤。其实,此时的邓小平,不可能不明白,刘、 张二人即使忠心不二,也因为宝刀已老,难当重托。但是,一是因为邓小平偏听江泽民、李鹏等人的谗言,整倒了"杨家将", 就只能同与"杨家将"对立的张爱萍、叶飞等老军头妥协,张爱萍等人对刘华清的重视及对张震的举荐, 邓小平不得不听;二是因为江泽民这样的军委主席,如果没有资历甚丰的老军头辅佐,对军队工作也确实既拿不起,更放不下。
当然,除了老军头的大力推荐,肯定还有其他外界所不知的复杂的原因,决定了"十四大"上的军委副主席由刘、 张二人担任。但是,十四大召开时刘华清已经七十六岁,张震已经七十八岁,虽说"夕阳无限好",毕竟都"已是近黄昏",仅由他们两人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总不是长久之计。按照常理分析, 既然要从"众望所归"的角度考虑,让刘华清、张震两个早已经是"超期服役"的"老红军"出任军委副主席,协助江泽民压阵, 就应该安排一名"年富力强"者出任军委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查中共军史,"军委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的设立, 是从一九七七年的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开始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担任军委主席和副主席职务者都是年事已高,难以承担日常的、事务性的琐碎工作。但中共十四大上偏偏就取消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的职位。当时外界分析的可能因素有三:
一,原计划由杨白冰继续担任此职,后因为十四大前夜突然发生倒杨事件,已来不及再做安排,所以便采取最简单的办法,暂时取消此职位。
二,当时中共内部,特别是政治元老及老军头之间,在此职务的人选上有争议,故"妥协"为暂时不设此职位。
三,邓小平有意造成军委秘书长职位的空缺,而由王瑞林具体行使此一职权。
笔者认为,从日后的种种迹象看,特别是从王瑞林被以总政治部副主任身份安排为中央军委委员并授以中共最高军衔的现象看,上述分析的的第三种才是事实真相。
十四大召开后,江泽民虽然在一九九四年秋召开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宣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与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交班"已经"完成",但该会议闭幕十多天后,随着会议公报的上述最关键内容被公开对外宣示,北京城内就传出了传出了邓小平委托王瑞林和迟浩田"多抓军队"工作的消息。果不其然,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就宣布了增补王瑞林为军委委员,迟浩田出任军委副主席。
显然,正是因为顾虑到了秘书"摄政"有违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一层,所以,邓小平对王瑞林的职务安排是精心设计过的。如果直接给王瑞林一个军委秘书长头衔,党内军内自然会联想到此前安排杨白冰出任总政主任时邓小平说过的那句"内举不避亲",此话在邓小平牺牲杨家将之后已沦为政治笑柄,更何况王瑞林因为完全没有军队基层和中层的任职经历,公开以军委秘书长身份招摇过市,势必比杨白冰更难浮众望,所以邓小平才在自己生命的倒计时阶段为江泽民政权设计出了让迟浩田在台前,王瑞林在幕后的办法,原因是迟浩田早在担任基层指挥官是即立下赫赫战功,与同龄人比资历,无人不服。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与现如今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均不是中央委员,中央警卫局局长和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的党内身份最高身份也只能是中央候补委员的情况相比,邓小平时代的事实上是只接受他邓小平直接指挥的中央警卫局局长和邓小平担任军委主席时期的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的党内身份都是中央委员。
自令计划被宣布"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之后,中共官方媒体也终于可以公开、直接地揭露令计划的种种罪责了。有媒体文章总结说历史上的每一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日后都会晋升中央政治局委员或者更高,唯有令计划是因为在中办主任位置上尚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已被"贬"为统战部长,所以才与中央政治局委员位置无缘。
这话其实不全对。毛泽东时代的事情这里不说,单说邓小平时代开始之后,历任中办主任是姚依林、胡启立、乔石、王兆国、温家宝、曾庆红、王刚、令计划和如今的栗战书。
其中的王兆国虽然日后也成为政治局委员,但却是在经历了被贬官下放的"走麦城"之后。
一九八七年十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之前,王兆国的党内身份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大上只"当选"为普通中央委员,等于是从副国级贬为正省部级。到了十年之后的十五大上,他
王兆国才被安排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在此前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职务与离开中办之后的令计划一样,都是全国政协主席和中央统战部长。
自从中共十三大至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凡是关于王兆国的相关分析、报道,均认定王兆国是因为得罪了陈云等"老同志"而被邓小平同意放弃。相关"内幕"的大致内容是:1986年学生运动失去控制并导致1987年胡耀邦下台。在此事件中,据说王兆国竟出来揭发批判胡耀邦的"问题"。当陈云看到王兆国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批胡耀邦发言纪录后,"摇了摇头",提笔批示:"小平同志暨中央常委:此人不适合高层政治生活,建议到基层锻炼。"邓小平立即跟着批示:"同意陈云同志意见,找一个好一些的(地方)让他去。"因为邓小平经历过三起三落,所以他最恨落井下石之人。当知王兆国忘了胡耀邦的知遇提携之恩而对其批判后,又岂会再委以重用。而在这次事件中,胡锦涛在批判胡耀邦的时候不像别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比较客观,没有过分的言论,反令邓觉得他政治敏锐、为人正派,可以放心使用......
如此"内幕"最经不起判断的是一九八六年底的胡锦涛只是贵州省委书记,党内高层"批胡(耀邦)"完全没有他胡锦涛参与的可能,何来"胡锦涛在批判胡耀邦的时候不像别人一棍子打死,而是比较客观,没有过分的言论"一说?
而笔者得到的相关信息也是王兆国得罪了"老同志",但当时力促邓小平放弃培养王兆国的并不是陈云等党内决策层的"老同志",而是中办副主任群体中的"老同志"。
当时除了温家宝,中办的其他副主任,特别是掌握实权,直接听命邓小平指挥的两名副主任杨德中和王瑞林相比王兆国,都是军龄和党龄与王兆国年龄相仿,甚至比王兆国年龄还老的"老同志"。其中的杨德中从一九八零年即被邓小平安排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一九八二年底又被明确为中办第一副主任,王瑞林则被安排为中办副主任兼军委主席办公室主任。杨德中的中办第一副主任的头衔一直持续到一九九八年七月,此后的中办虽然没有明确谁是第一副主任,但掌握实权的王瑞林的中办副主任是和他的中央军委委员职务一同持续到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向胡锦涛交班为止。有此二人在党内"辅佐"中办主任,在军内"辅佐"军委主席,再加上一个王瑞林的拜把兄弟担任政治局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王瑞林一手安插的张万年先是担任总参谋长,继而升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军委副主席,这才是当年徐才厚被提拔、培养和最终得以位高权重的真实背景。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