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中共官方照例唱起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取得胜利"的调子,"毛派"与鹰派军人也兴奋起来。
官方的现实意图,是要表明与北韩专制站在一起的坚定立场," 毛派"们之热血澎湃,也有他们明确的现实指向。如张宏良这位煽情大师,慨然为"中国人民"代言,说他们如今"可以说是比之当初的红军将士,更加想念人民领袖毛泽东"。他煞有介事地作百思不得其解状,质问"为什么当初在朝鲜冰天雪地里身穿单衣、手持各种缴获武器的中国军队,能够打败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国陆海空三军,而今拥有原子弹核潜艇的中国核大国,却不放一枪就被日本夺走了钓鱼岛"──看上去,钓鱼岛似乎是毛泽东身后才从中国手里丢失,而当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参战的同时,令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协防台湾,张宏良所谓"当初打遍天下帝国主义无敌手"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当时只帮助朝鲜打仗,却不在自己国境内反击侵略者,的确显现"先人后己"之美德。
身为军人的罗援少将看来谨慎得多,但也同样热情称颂那场战争" 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肯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高呼"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罗少将当然不能象张宏良那样随便质问"中国军队哪去了",他的分析,是力图将极端民族主义理性化。
一曰,"两种体制的对抗"之下,"不管谁先动手,迟早要打", 北朝鲜是"在和平统一无望的情况下寻求自卫和武力统一"。
罗少将坚持说,北朝鲜发动的是"自卫战争", 因为美国支持南朝鲜通过单独选举成立"大韩民国政府",而南朝鲜右翼势力和李承晚集团则积极策划利用军事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频频在三八线武装挑衅。
实际上,二次大战后,苏联支持东欧共产党执政, 美英法三国将其德国占领区合并,随后成立联邦德国,以及支持韩国建国,都体现冷战的争夺,而韩国所谓"挑衅",与蒋介石的"光复"大陆类似,是否转为热战,决非"迟早要打"那么简单。不过,李承晚政府当时在政治上遭遇困境,它很可能需要一场战争,以便巩固美国对它的支持。照罗少将的描述,北朝鲜领导层是在"和平统一的方法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观点发生变化",于是,依恃优势军力而冲昏头脑的金家集团愚蠢闯祸之举,一下子变得似乎很无辜、很有理了。
不过,罗少将叙述的史实却是," 在得到金日成胸有成竹的肯定回答后,斯大林终于同意全力支持朝鲜的武力统一计划。但要求金日成去北京,征求毛泽东对这一计划的意见",而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如果美国人走了,日本人也没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劝朝鲜同志向南朝鲜发动进攻。"罗少将没有列举出中国领导人改变态度的证据,而战争还是爆发了,可见金家集团是执意发动战争,而主动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朝鲜半岛南端,在罗少将看来,还仍然是"自卫战争",就未免牵强。
即使南朝鲜通过选举建立了大韩民国,北朝鲜仍然有权发动" 自卫战争",而这是朝鲜的"内战",外国无权干涉。这种强悍的逻辑延续到如今,朝鲜半岛的两个国家都已是联合国会员国,但是,北韩对南韩动手,在中共看来,大概仍然应该算作"朝鲜民族内战"。唯一要担心的,只是双方不要走到动用核武器的地步,于是就文质彬彬地要求"无核化"。然而,金正日政权如今还在推进"有核化",耍弄国际社会,而中共则仍然要求国际社会尊重这个政权的"安全需要",韩国的安全,以及中国的安全,看来都不大重要。
那么,到今天,"两种体制的对抗"基本态势未变, 罗少将仍然可以肯定"迟早要打",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仍然意味着中国"被动卷入"的现实危险。
二曰,创造"和平红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们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建设环境,没有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就不可能有条件迅速摘掉'一穷二白'的帽子","我们今天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实际上是在享受着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创造的'和平红利'"。
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爬冰卧雪,付出巨大牺牲, 将南北界线重新稳定在三八线上,的确可歌可泣,的确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当时美国力图避免与中国作战,甚至导致总统与前线总司令发生严重冲突,而中国以"志愿军"出国作战,也同样避免实际战事向中美战争发展。基本的国际态势如此,则不可否认,对中国和平环境的威胁,即所谓"战争策源地",其实是北朝鲜而非美国与韩国。这一事实,早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而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其真相也看得越来越清楚。
罗少将列举抗美援朝战争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实际上, 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场战争的两大重要影响,一是对重化工业的刺激,二是以战时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改造"进程,这使得中国经济自建国之初即明显偏离民生需求,使得战时体制顺利地转型为行政计划体制,市场经济被绑缚在战车上,失去了从1950年代即进入其长期发展阶段的机遇。
那场战争的所谓"和平红利",其实是体现在台湾。 美国军事力量进入台湾海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侵犯了中国主权,却保全了中华民国。这样,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市场经济较为正常地发展,乃至民主政治逐渐展开,成为大陆发展模式的一个现实对照。中共帮助别人"反侵略",自己的"反侵略"终因实力不足而拖延下来,未免尴尬,结果,成全了那一"和平红利"在改革开放之际真的进入大陆。历史的辩证法如此奥妙,罗少将尽管看上去自视甚高,终究掩饰不住其内里的浅薄。
对于和平建设环境的真实威胁,在外部, 来自于那些秉持专制理念的"战争策源地",在内部,则还有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视其为"折腾"毫不为过。况且,战争对于经济可以有实际的刺激作用,而那些没完没了的"折腾",造成的饥荒,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乃至造成对民族活力的摧残,与惨烈的战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显然,歪曲或虚构战争威胁, 实际上妨碍着对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战争的反思。中共官方,以及"毛派"鹰派之类,至今依然夸耀当年的"胜利",他们的认识,在美国人面前,在国际社会面前,已相形见绌。
官方的现实意图,是要表明与北韩专制站在一起的坚定立场," 毛派"们之热血澎湃,也有他们明确的现实指向。如张宏良这位煽情大师,慨然为"中国人民"代言,说他们如今"可以说是比之当初的红军将士,更加想念人民领袖毛泽东"。他煞有介事地作百思不得其解状,质问"为什么当初在朝鲜冰天雪地里身穿单衣、手持各种缴获武器的中国军队,能够打败拥有最先进武器的美国陆海空三军,而今拥有原子弹核潜艇的中国核大国,却不放一枪就被日本夺走了钓鱼岛"──看上去,钓鱼岛似乎是毛泽东身后才从中国手里丢失,而当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参战的同时,令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协防台湾,张宏良所谓"当初打遍天下帝国主义无敌手"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当时只帮助朝鲜打仗,却不在自己国境内反击侵略者,的确显现"先人后己"之美德。
身为军人的罗援少将看来谨慎得多,但也同样热情称颂那场战争" 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肯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高呼"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罗少将当然不能象张宏良那样随便质问"中国军队哪去了",他的分析,是力图将极端民族主义理性化。
一曰,"两种体制的对抗"之下,"不管谁先动手,迟早要打", 北朝鲜是"在和平统一无望的情况下寻求自卫和武力统一"。
罗少将坚持说,北朝鲜发动的是"自卫战争", 因为美国支持南朝鲜通过单独选举成立"大韩民国政府",而南朝鲜右翼势力和李承晚集团则积极策划利用军事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频频在三八线武装挑衅。
实际上,二次大战后,苏联支持东欧共产党执政, 美英法三国将其德国占领区合并,随后成立联邦德国,以及支持韩国建国,都体现冷战的争夺,而韩国所谓"挑衅",与蒋介石的"光复"大陆类似,是否转为热战,决非"迟早要打"那么简单。不过,李承晚政府当时在政治上遭遇困境,它很可能需要一场战争,以便巩固美国对它的支持。照罗少将的描述,北朝鲜领导层是在"和平统一的方法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观点发生变化",于是,依恃优势军力而冲昏头脑的金家集团愚蠢闯祸之举,一下子变得似乎很无辜、很有理了。
不过,罗少将叙述的史实却是," 在得到金日成胸有成竹的肯定回答后,斯大林终于同意全力支持朝鲜的武力统一计划。但要求金日成去北京,征求毛泽东对这一计划的意见",而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如果美国人走了,日本人也没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劝朝鲜同志向南朝鲜发动进攻。"罗少将没有列举出中国领导人改变态度的证据,而战争还是爆发了,可见金家集团是执意发动战争,而主动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朝鲜半岛南端,在罗少将看来,还仍然是"自卫战争",就未免牵强。
即使南朝鲜通过选举建立了大韩民国,北朝鲜仍然有权发动" 自卫战争",而这是朝鲜的"内战",外国无权干涉。这种强悍的逻辑延续到如今,朝鲜半岛的两个国家都已是联合国会员国,但是,北韩对南韩动手,在中共看来,大概仍然应该算作"朝鲜民族内战"。唯一要担心的,只是双方不要走到动用核武器的地步,于是就文质彬彬地要求"无核化"。然而,金正日政权如今还在推进"有核化",耍弄国际社会,而中共则仍然要求国际社会尊重这个政权的"安全需要",韩国的安全,以及中国的安全,看来都不大重要。
那么,到今天,"两种体制的对抗"基本态势未变, 罗少将仍然可以肯定"迟早要打",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仍然意味着中国"被动卷入"的现实危险。
二曰,创造"和平红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为我们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建设环境,没有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就不可能有条件迅速摘掉'一穷二白'的帽子","我们今天所以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经济建设,实际上是在享受着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创造的'和平红利'"。
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爬冰卧雪,付出巨大牺牲, 将南北界线重新稳定在三八线上,的确可歌可泣,的确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当时美国力图避免与中国作战,甚至导致总统与前线总司令发生严重冲突,而中国以"志愿军"出国作战,也同样避免实际战事向中美战争发展。基本的国际态势如此,则不可否认,对中国和平环境的威胁,即所谓"战争策源地",其实是北朝鲜而非美国与韩国。这一事实,早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而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其真相也看得越来越清楚。
罗少将列举抗美援朝战争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实际上, 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那场战争的两大重要影响,一是对重化工业的刺激,二是以战时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改造"进程,这使得中国经济自建国之初即明显偏离民生需求,使得战时体制顺利地转型为行政计划体制,市场经济被绑缚在战车上,失去了从1950年代即进入其长期发展阶段的机遇。
那场战争的所谓"和平红利",其实是体现在台湾。 美国军事力量进入台湾海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言侵犯了中国主权,却保全了中华民国。这样,台湾经过土地改革,市场经济较为正常地发展,乃至民主政治逐渐展开,成为大陆发展模式的一个现实对照。中共帮助别人"反侵略",自己的"反侵略"终因实力不足而拖延下来,未免尴尬,结果,成全了那一"和平红利"在改革开放之际真的进入大陆。历史的辩证法如此奥妙,罗少将尽管看上去自视甚高,终究掩饰不住其内里的浅薄。
对于和平建设环境的真实威胁,在外部, 来自于那些秉持专制理念的"战争策源地",在内部,则还有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视其为"折腾"毫不为过。况且,战争对于经济可以有实际的刺激作用,而那些没完没了的"折腾",造成的饥荒,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乃至造成对民族活力的摧残,与惨烈的战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显然,歪曲或虚构战争威胁, 实际上妨碍着对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战争的反思。中共官方,以及"毛派"鹰派之类,至今依然夸耀当年的"胜利",他们的认识,在美国人面前,在国际社会面前,已相形见绌。
――原载《动向》杂志2010年11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