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苏晓康:换一种思路看中国——帝国的解体与灾难的神话
梁京:今年夏天很關鍵
在政治意義上,2022的夏天會是一個熾熱的夏天。核心問題,就是與當前局勢有關的大國博弈,能否阻止普京和習近平做困獸鬥可能給世界帶來一場比新冠病毒大流行更慘烈的大災難。第一場博弈,就是圍繞俄烏停火甚至是停戰談判。我相信,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之所以敢高調敦促澤連斯基以放棄部分領土換和平,就是因為他看到了許多國家都害怕戰爭拖下去給本國帶來的風險,特別是與一些國家發生饑荒相關連的動蕩風險。老邁的基辛格雖然還保持著機會主義的品性,畢竟失去了對現實的敏感,澤連斯基怎麼可能接受放棄領土呢?
問題是,澤連斯基如果堅持不割讓領土,是否就意味著普京能通過戰爭升級,包括把糧食武器化來制造一場全球大災難?從俄國的反應來看,還不到這個程度。俄國一方面要求以解除部分制裁來交換放行烏克蘭糧食出口,同時又明確表示不會使用核武器,以換取拜登在對烏軍援上手下留情。看來,儘管普京知道自己大盤已輸,但他對國內的控制還有相當信心和把握。或者是按照美國歷史學者科特金(Stephen Kotkin)的邏輯,那就是普京知道他若發出毀滅地球的命令,未必會被執行。因此,即使普京沒有三長兩短,俄烏戰爭拖下去而不至釀成全球大災難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些。
對比之下,中國最近的內部局勢變化則讓人看到了更大的變數。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解讀李克強居然召開了一場全國(十萬)各級長官聽訓的救經濟大會。此舉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英語輿論界的關注重點是中國經濟遭遇空前災難,而華語世界則更多關注這個大會是否意味著習近平20大不能連任。我認為英語世界抓住了重點。正如很多人沒有想到普京真的會發動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一樣,幾乎沒有人想到習近平的「清零」會走這麽遠、走這麽「絕」,以至中國經濟實際上已因「清零」而發生崩盤。
那麼,如何來解讀這場史無前例的「十萬人大會」與當前中國經濟災難和政治危機的關係呢?我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習近平有本事救經濟,李克強就不可能有機會開這個大會,反過來,如果李克強和支持他的反習勢力知道如何救經濟,那也就無需開這個大會,他們或是乖乖地幫習近平救經濟,或者是想辦法把習近平逼下台,就像當年元老們逼華國鋒下台一樣。換句話說,這個「十萬人」大會的怪事之所以能發生,實在是證明中國的經濟災難已經非常之嚴重,而且,看來當局不知如何應對。
第三個重要問題,就是當下中國經濟超出預料的困局,對美、中、俄的三國博弈意味著甚麼?親俄的樂玉成離開外交部,有可能傳達的是這個信息:中國願意以犧牲俄國來修復與美國的關係,因為要救經濟,只有求美國。很顯然的是,拜登,甚至是美國精英都沒有料到會遭遇這樣的挑戰。
2022的夏天之所以很關鍵,就是因為普京和習近平的歷史性誤判引爆的世界秩序危機,把世界推向了一個新的關口。這個夏天,美、中、俄以及一些重要當事國不得不面對現實做出困難而又影響深遠的決斷。美國的角色最為關鍵,但正如世人所見,美國自身也深陷嚴重的危機之中。這是否意味沒有樂觀的理由了呢?當然不是,普京和習近平的慘敗,本身也包含著很多希望的因素。
王丹:這次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有蹊蹺
首先,根據瞭解中共高層政治政治規則的人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會議比較具有例行性質,也就是每個月召開一次,每次都會向外公佈會議內容;但中共政治局的常委會並不一定定期召開,也不一定對外說明。通常來講,一定是有重大的事情需要討論或者需要向全國發出政策訊號,才會召開常委會議或常委擴大會議,並通過官方媒體向外發佈新聞稿。5月5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顯然不是一次例行會議,而是出現需要處理的重大問題才召開的。而這次會議的召開,動因只可能有兩個:要麼是習近平作為總書記,認為中央高層的防疫措施遇到施行的困難,需要統一思想而召集會議;要麼是其他政治局常委(某人或某幾個人)對現行的防疫政策有不同意見,動議召開而得到習近平同意。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中共高層內部,對於目前中國的疫情和防疫措施產生了嚴重分歧。否則,不至於要用常委會議來統一思想。
其次,關於這次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新聞公佈非常耐人尋味。按照新華社的通稿,雖然第一段中有" "習近平主持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這一句,但之後,通篇再也沒有提習近平三字。即使提到"黨中央"的時候,也沒有按照慣例加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字眼,對比以前的類似會議公報,這是非常罕見的對於習近平核心地位的淡化處理手法。整篇新聞稿中,雖然說是習近平本人做了重要講話,但引述的內容一律都是"會議認為",而不是"習近平統治指出",這樣的新聞處理,也是很少見的。
第三,關於5月5日的這次政治局常委會議,所有官媒的相關報導,都只有播音員的口頭播報,沒有任何相關的畫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當天也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樣是只有文字稿沒有電視畫面。中共的宣傳規矩是非常嚴格的,什麼情況下播出畫面,什麼情況下不播出畫面,都是有一定的成規的。顯然,這一天的高層會議的氣氛,有些不同尋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篇闡述防疫政策的情況下,新聞稿最後加了一句話:"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這句話,因為並未說明是什麼"其他事項",足以給外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它至少說明,這次政治局常委會上,還討論了與防疫本身無關的一些問題。雖然一句帶過,但我認為這最後一句,才是5月5日政治局常委會議最值得關注的地方。而外界的傳聞,恐怕也是來自於對這句話的猜測。
我要再次強調,作為政治評論,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我不會附和網路上的傳言,也不會相信中共內部已經發生了"軟性政變"。離中共"二十大"還有半年多的時間,現在判斷習近平是否連任絕對是為時過早的事情。但是,5月5日的這次中共中央常委會的召開,至少可以讓我們做出兩個肯定的判斷:第一,中共高層對於目前上海等地的防疫措施出現了極為尖銳的對立和分歧,否則,會議的新聞稿中就不會使用"堅決同一切歪曲,懷疑,否定我國防疫方針政策的言行作鬥爭"這樣激烈的言詞,要知道,來自民間的不同意見壓制就好了,根本就不需要常委會號召"鬥爭";第二,這再次證明,習近平在黨內的權威並非像外界以為的那樣已經十分穩固,他可以在黨內一言九鼎了。否則,習近平一句話就可以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召開會議"統一思想"。這也再次告訴外界,習近平表面上的核心地位,其實並不牢靠,中共"二十大"上他是否能夠連任,的確並非已經定局。
關鍵還是經濟問題,這一關過不去,黨內反對連任的聲浪就會大起來。目前來看,形勢對習近平是不利的。政府釋放了一大堆刺激消費的政策,但沒有見到一個是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這不是緣木求魚嗎?沒有錢,怎麼消費?經濟肯定是大幅度下滑的。當然,習近平也不會坐以待斃,黨內鬥爭的大戲,應當說已經拉開帷幕了。
王丹:写于“六四”三十三周年的公开信
各位八九民运的参加者,六四镇压的幸存者;各位当年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声援学生运动的支持者,包括为此不能回国只能留在美国的留学生们;各位没有忘记"八九六四",仍然期待中国民主化的朋友们:
一九八九年,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和平的民主运动。不幸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被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强硬派残暴镇压了,至今已经三十三年。三十三年过去了,我们目睹了整个世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惊人逆转,专制中国的崛起构成了迄今为止对普世价值的最严重的挑战。在三十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说,六四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也改变了世界。
在这里,我更要呼吁大家一起来努力维护历史记忆。我要呼吁:人血不是水,不能白白流淌;历史的伤痛,不应被墨写的谎言和冷血的权力掩盖。那些青年学子,那些热血国人,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付出,不应该被历史遗忘。永不忘记,永不放弃,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底线。
几个月前,我和其他一些朋友共同向外界提出了倡议:在美国的纽约,建立一个实体的六四纪念馆。我认为,这样一个实体性的纪念馆,不仅可以收集和保存有关"六四"的历史文物,更可以通过展示这些文物,让历史记忆鲜活地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建立这样一个纪念馆,是我们这些人,尤其是八九一代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对自己当年经过的那段历史,对那些死去的同学和民众的一个交代。
我要对当年的参与者,对八九一代的朋友说:谢谢你们与我一起在当年为争取一个美好的中国倾城一战,希望你们如今虽然步入中年但仍然拥有理想。让"六四纪念馆"的建立成为我们延续理想的具体方式;
我要对当年的支持者,尤其是当年海外的留学生说:谢谢你们曾经为我们奔走呼吁,在美国和国际社会传达声援的力量;我希望"六四纪念馆"能够继续得到你们的支持,如同当年一样;
我要对所有支持中国民主的朋友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是八九民运,而是"六四"镇压,把中国引入邪路,沿着这条邪路走下去,中国只会离自由民主越来越远。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立足于如此伤天害理、不公不义的政权,它的存在就是对人类良知与正义的嘲讽;它的崛起必然是对世界和平与自由的威胁。我们也要看到,仅仅坐等历史来改变一个专制政权,只是一种推迟抗争和回避风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争很可能更困难,风险很可能更巨大。因此,我们在这里呼吁大家,重新光大八九精神,积极对抗共产专制政权;警惕中共政权对自由民主社会的挑战,支持中国的民主化发展。协助建立这座纪念馆,本身就是抵抗的一部分。
我个人期待,最晚在"六四"三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能够聚会在一起,为这个纪念馆举行盛大的开馆仪式。欢迎大家点击"六四纪念馆筹备网"(jinian64.org ),欢迎大家关注筹建进度,更期待大家踊跃捐款,让纪念馆早日建立起来。
最后,作为当年那场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并代表一些八九同学,在这里面宣誓:不管我们面临多少困难,我们会继续坚持反对一党专制,建立宪政民主的理想。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不会放弃,当年那些死难者的亡灵,就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也期待并恳请,今年六月四日这一天,请你用你的方式为纪念馆的建立出一份力。
谢谢大家!
王丹
2022.5.31
陳文瀾:打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
「什麼是宣傳:就是無恥地說別人的壞話,還有不要臉地說自己的好話,順便睜著眼睛說瞎話。另外,還要禁止別人說真話。」這段話可精準地總結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宣傳手法,而同樣深受蘇聯共產黨文化薰陶的中國國民黨,宣傳策略如出一轍,而師法中國共產黨的台灣民眾黨,也是此套宣傳手法的信徒。
烏克蘭、俄羅斯開戰,不僅烏克蘭領土、領海槍砲聲不絕,網路上亦相互廝殺。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降,俄羅斯即大舉發動資訊戰,攻擊烏克蘭各級政府網站,企圖封鎖、癱瘓烏克蘭政府傳遞訊息的管道。而在2022年烏俄衝突擴大前,俄羅斯更散佈海量的假訊息、假新聞,以激化烏克蘭內部矛盾。
俄羅斯資訊戰的矛頭,除了鎖定烏克蘭,也指向歐洲、美國。春季以來,歐盟正醞釀制定《媒體自由法》(Media Freedom Act),以增進媒體透明度,打擊假訊息、假新聞;而持續干擾歐洲、美國輿論的國家,不只俄羅斯,還有中國。
俄羅斯對歐美搞資訊戰
俄羅斯透過釋放假訊息、假新聞,干預美國總統大選,讓美國開始警惕資訊戰的威脅;當下,愈來愈多美國知識分子大力呼籲,應正視中國資訊戰的危害。然而,受中國資訊戰危害最深、最烈的台灣,危機意識卻最低,還有許多人高舉言論自由,協助發送中國製的假訊息、假新聞,樂於引發國內輿論內戰。
台灣民主化時間不長,就連若干高學歷的名嘴、政治人物,都不知言論自由的基底是言責自負,動輒信口開河、道聽塗說,理不直卻氣壯山河。幸而,台灣已是多元化社會,在大多數情況下,僅有少數國人會隨假訊息、假新聞起舞,多數人或半信半疑,或一笑置之,危害不大。
不過,當重大天災、疫情、人禍發生時,最容不得假訊息、假新聞擴散恐慌。但此時,卻也是假訊息、假新聞最易滲透社會之際,其所製造的恐懼,危害不下於天災、疫情、人禍本身,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以為善的蠢者最可怕
可怕的是,有些假訊息、假新聞早已被確認為假,仍有部分國人相信其為真,或故意主張其為真,讓台灣陷在言論內戰的泥淖,繼續對立、內耗。但在假訊息、假新聞傳播鏈中,最防不勝防的,並非惡意的假訊息、假新聞,或別有目的的「在地協力者」,或無事生事、以搬弄是非為業的名嘴,而是自以為良善的散佈者,與將假訊息、假新聞當真訊息、真新聞看待的政黨與媒體。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台灣以來,急著搶網路流量、媒體聲量的假專家,其預測、預言已嚴重影響正確訊息、新聞傳遞;「進口轉內銷」的假訊息、假新聞,更讓台灣社會不堪其擾。藝人郭彥均「很多孩子都走了」事件,便是一例;武漢肺炎疫情未趨於緩和之際,類似事件將層出不窮。
言論自由得自負其責
多數台灣人不僅不知言論自由應基於言責自負,更誤以為社群網站,自己註冊的網址,就不是公共空間,可以像在自家中,肆無忌憚地暢所欲言,並誤以為傳播假訊息、假新聞,法律責任止於假訊息、假新聞的製造者,自己縱使未曾查核,依然「不知者無罪」。
只是,「不知者無罪」只存在於人治社會,現代法律體系,根本無此一說;傳播假訊息、假新聞者也常援引「法不治眾」,為自己開罪。於是,當政府、檢調單位追究法律責任時,常見假訊息、假新聞傳播者,或狂呼「迫害言論自由」,或高聲鳴冤,「我只是在『我的』臉書、Instagram上貼文,犯了什麼罪?」,或吶喊「那麼多人都轉貼了,為何只針對我一個人?」
假訊息、假新聞傳播者也常轉移焦點,塑造「政治受害者」的形象。更麻煩的是,在政黨與其他斷章取義、腎上腺素狂湧的網友加入戰局後,政府、檢調單位很難再將輿論焦點,拉回違法情事本身,甚至得開脫假訊息、假新聞傳播者的法律責任,才能免於輿論轟炸。
郭彥均事件已嚴重失焦
郭彥均「很多孩子都走了」事件正是如此,縱使其貼文,已被證實是「內容農場」的假訊息,縱使行政院長蘇貞昌只發言偵查「內容農場」。但若干名嘴與多位中國國民黨政治人物,卻不顧郭彥均貼文內容為偽,不顧此篇貼文章在10秒內於19個網路社群齊發,將傳播假訊息、假新聞事件,扭曲為政府冷血、無情,眾多網友也跟著口誅筆伐。

「殺君馬者道旁兒」,郭彥均「很多孩子都走了」事件的真相已被謀殺,但眾多網友依然義憤填膺,不批評政府為何還未揪出「內容農場」的主事者、金脈與人脈,不批評假訊息、假新聞對醫療體系的傷害,卻直指政府是兒童死亡的元凶。
可以確定的是,擾亂台灣輿論的「內容農場」,相當高比例與中國有關。中國共產黨20多年發現,「打台灣不如買台灣」,晚近更發現,「買台灣不如騙台灣」,透過「內容農場」擾亂台灣輿情,最為「經濟實惠」,還有萬千網友樂當攻城拔寨的馬前卒。
其實,台灣、中國的戰爭早已展開,商業戰、資訊戰無時無刻烽火交熾,但多數台灣民眾卻仍認為歲月靜好。當西方國家積極修改法令,限制中國資通訊產品進口,限制中國透過資訊戰「以假亂真」,混淆國內民眾視聽;但台灣卻因為一篇明顯為假的貼文,朝野與不同立場的民眾對立,付出沉重的社會成本。
武漢肺炎疫情仍處於高原期,人心煩躁、浮動,更易因假訊息、假新聞,引發傷感、悲情。可幸的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年多來建立的公信力,迄今尚能防禦假訊息、假新聞的侵襲;但三人市虎,若坐任假訊息、假新聞流竄與橫行,公信力也將有頹傾之日,禍害將遠大於武漢肺炎疫情!
2022年5月30日星期一
苏晓康:刘晓波的敬畏
顏寶剛:警察政權是如何練成的? 由網絡安全到眾籌規管
警察政權Police State的特質,是以維護市民安全之名,全方位監控每個公民的生活環節,務求將所有威脅政權的潛在危機消滅於萌芽狀態,因此在每個生活環節,由經濟、教育、網絡、傳媒及社交媒體,甚至一些不起眼的部分,例如眾籌都要規管設限。
之前一篇文章「完美封暴」中已指出,相信香港在廿三條及假新聞立法及網絡安全法通過後,政權就有足夠法律理據要求社交平台,以國安理由封鎖或移除經常批評政府的意見及KOL內容。
上周五(27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提到,有人逃到海外勾結外部勢力,企圖裏應外合,與一些想危害國家安全的本地媒體或組織「連成一線,煽動仇恨」,明顯就是針對部分在海外繼續批評政府的意見及KOL。
之後警務處副處長(國家安全)劉賜蕙更直接表明,本港網絡安全有局限,特別是社交平台數據庫均設於境外,而且慣常拒絕本地調查單位的請求,再加上本港的法規並無規管網絡供應商監控網絡言行、保存用戶的網絡足迹,以及查核和記錄用戶的身分,限制了警方執法。
因此劉賜蕙建議本港要建立「全方位戰略性網絡安全治理體系」,由這個部門擔當牽頭角色,全盤推動策略制定、分配部門權責,以及統籌網絡安全工作。
按這個構思,即是在假新聞立法及網絡安全法通過後,還會有一個上層建築「全方位網絡安全治理體系」,全面執行網絡規管,審核每個用戶的網上留言。恐怕這個議題對政府來說的迫切性,甚於廿三條立法,屆時香港變相封網的日子,很快就會出現。
除了網絡規管,政府會加快監管的,是過去三年在本港遍地開花的眾籌活動。政府表明會檢討眾籌活動的規管,計劃於第四季展開公眾諮詢,目標是「切斷逃亡海外不法分子在港的眾籌資金鏈。」
目前眾籌主要有四個類別,即股權眾籌、點對點借貸、慈善或政治活動的捐獻性質,以及預售服務/商品性質的眾籌。
據保安局稱,執法部門調查2019年以來的反政府案件時,有3宗涉違《港區國安法》案件懷疑以網上眾籌取得資金危害國安,又有5宗案件涉挪用眾籌資金干犯「洗黑錢」、欺詐或盜竊罪。
早在2019年12月,為支援因社會運動而被捕人士的「星火同盟」,先被匯豐銀行中止戶口,期後警方以涉及洗黑錢的罪名拘捕四人,並凍結星火約7,000萬元。
至於規模更大的「612人道支援基金」,在去年8月宣布將有序地停止運作後,到今年5月11日,警方國安處以涉嫌「勾結外國勢力罪」逮捕五名信託人,由於「612基金」捐款人數以萬計,事件迅速在香港社會引發巨大震盪。
政府作出的諮詢,將包括眾籌平台是否須獲得牌照或進行登記,募集者是否須作出披露身份,有關規管架構會包括眾籌平台和籌募人要否需要註冊、登記、披露及審核賬目等。同時需建立匯報制度,識別及舉報可疑交易。
按這套要求,要眾籌就幾乎等同成立一家公司,既需要註冊及領牌,同時有公司董事負上責任,以及日後每年審核帳目。更甚是眾籌要有匯報制度,這個幾乎是只有銀行才有的反洗錢匯報要求,可以想像日後民間大部分眾籌都會消失。
目前科技界不少項目都是靠網上眾籌起家,當中不乏初創企業及網媒,原因是眾籌在不同集資渠道中門檻較低,不少初創企業會網上眾籌,雖然過去亦有「磁能線」、「智能咖啡機」等爛尾項目,但一些平台如Kickstarter亦能成功為很多初創可以先募集資金再製作產品,一旦加強規勢必窒礙創科發展。
同一時間,很多支援弱勢社群的社企,亦是靠眾籌募集資金,部分有規模的會領有慈善團體牌照,但也有很多是規模較少,例如支援少數族裔或流浪動物的團體,亦是靠網上眾籌支持經費,一旦面臨規管,恐怕這些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勢族群,將會失去依靠。
更大打擊會是獨立媒體行業。近年不少網媒亦是透過眾籌成立,包括最早的《傳真社》以及之後的《立場新聞》,以及一月解散的《眾新聞》。目標都是希望不依賴財團支持,靠民間眾籌以維持財政獨立。
到近日不少已離任的新聞記者亦重拾初心,希望成立新的平台,可以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業,例如專門報導法庭新聞的媒體,靠的亦是眾籌,希望可以維持新聞獨立自主。一旦規管眾籌後,這些媒體日後眾籌會更困難,最終市民及社會亦會失去碩果僅存、獨立媒體的選擇。
新聞媒體靠人民支持及眾籌,在全世界有不少成功例子,當中最著名當然是去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之一,俄羅斯《新報》創辦人穆拉托夫。
香港的獨立媒體能否參考這條道路?《立場》及《眾新聞》的成功經驗,一度令人滿有信心,相信是獨立媒體營運的一個可持續發展模式,但最終都被政權直接或間接瓦解。
當然眾籌平台仍可設於外地,特別是香港銀行一向視眾籌平台為反洗錢的高風險機構,不會為他們開設帳戶,因此由本港支付的眾籌資金,轉帳多數是到海外帳戶,用戶在港以信用卡或其他網絡付款,政府難以追蹤資金,但這種迂迴的註冊方式,涉及的行政及開戶支出龐大,個人或小型機構不容易負擔。
今天政權以國家安全為藉口,進一步收緊眾籌的方式,受害的不止是本港的創科、社會的弱勢社群,恐怕連獨立媒體的最後出路都會被切斷資金。加上當局表明會加強規管網絡安全,令人憂心香港的資訊自由進一步受限,同時不能排除外資會擔憂資訊封鎖,最終令相關投資卻步,打擊的將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何清涟:李克强5·25讲话透露的三大经济危机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5月25日全国各级政府十万官员参加的电话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5·25讲话),从内容上来看,谈的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类难题,只要没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环境不能改善,中国经济将进入严重衰退。但国外(尤其是中文圈)现在一切都围绕权力斗争,离开权斗无法解析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所以硬是将这场谈话附会成高层习李两派势力斗争白热化,极端的说法更是将此附会比喻成刘少奇当年的七千人大会讲话,还将参加的十万官员说成是拥李且暗反习。
先看李克强讲话涉及什么。这个谈话比较散,内容有交叉,但三大层面的危机讲得很清楚,其中最令北京头痛的是财政危机:
第一点,"当前经济平稳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迎难而上,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中国作为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一旦运行滑出合理区间,要想再拉回来,不付出巨大代价和更长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这段谈到他"下去调研,很多中小微企业各级工贸干部说他们已经到了最困难的地步,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实就是停业、破产企业多,报告说"企业注销数量也增长了23.1%"。企业是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孵化器,近1/4的企业关门,其余经营困难,意味着政府税源枯竭,结果必然是"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冲击我们的财政收入"。列举的数字并非国家机密,5·25讲话说得琐碎,其实就是5月17日中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 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4.8%,支出同比增长5.9%。
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长幅度更大,这情况意味着政府财政压力山大。因此,"要确保今年的军费、国防开支、义务教育支出不能出问题"——这句话才是重点。今年俄乌战争的发生,全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世界同属一个没有战争的地球村的美好梦想,例如德国就很不情愿地表示要重整军备。对于时刻想与美国一争雄长的中国来说,军费与国防开支自然是重中之重。中国的义务教育开支虽然连续9年"不低于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主要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来看,主要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比在11%左右,其中美国高达15.8%,日本仅8.2%,分别为高低两端。4%也就是普通发展中国家水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连这个比例的义务教育投入也不能保证,只能说这个政府严重失职。
用那么多话来掰扯中央财政困难,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强调: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别指望党爹央妈救急了,自行想法子解决。
第二点,采取有力措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
市场主体是指企业,情况在第一点中已经谈过,这段主要谈失业问题: "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已经达到6.1%,特别是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高达6.7%",在16岁到24岁青年中,大学生失业者占18.2%,这是"再叠加到我们今年大学毕业生是历史最高1,000万人以上带来的后果"。这里谈的是城市,农村不在内,因为讲话中说到"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那块地还是能养的",农村失业不在全国失业率统计范围内。
这也不是新问题,中国的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堪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时候。中国当局现在除了掩盖失业真相之外,别无他法。掩盖手法我多年前讲过,一是使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自2018年始改为"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官方失业数据。这个数据根本不可靠,因为所谓"城镇登记(调查)失业率,是城镇户口的人为了得到失业补助金去社部门登记的人数。但批准给予少量失业补助的政府规定极为苛刻,要有城镇户口,失业后要取得原就业机构给予的解雇证明,不能有任何小生意等等。加上很多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不给员工购买失业保险,许多中小企业员工失业后无法领取微薄的失业救济,因此也不会出现在政府登记失业的名册上。
二是排除了农村人口当中的失业现象。前面已经说过,中国政府假定农村户口的人家里有几亩承包的土地,农村青年或进城短期工作,或进入中等专科学校或大专院校念书,只要未能在城市谋得相对稳定的职位,往往会因入不敷出而回乡居住,但国家统计局一律视其为农村已就业人口。5·25讲话中谈到的1000万大学生问题,详情如下:2021年1,020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212万人考公务员、462万人考研究所、900万人考教师资格证,加起来是1,574万人次。就是说,其中有人同时在考两种以上与求职相关的资格考试。今年又有1,076万大学生毕业,仍然会是如此分流。为什么大学毕业后不去企业求职?原因很简单,企业都在裁员(市场主体不稳),很少聘用新员工。
海外自媒体当中,不少属于每天都在强调中共高层权斗、国际社会四面楚歌,前者属于中南海听壁脚式发挥,后者则夸大表述。但却不少听众,闻危则喜。他们当中不少就是对中共严重不满的失业青年,其前辈就是当年抗战时期与国共内战时期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
第三就是要找粮食、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
于中国而言,能源与恢复并寻找新的产业链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关于粮食问题,我刚好写了一篇文章《国家安全新领域:美国农地与中国粮食需求分析》,这里简单概括一下。
5月25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召开十万人电视电话会议,谈到中国经济危机,第三条就是要"找粮食、能源和产业链供应链"。5月26日,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发布《中国在美国的农业利益:通过海外投资加强粮食安全》(China's Interests in U.S. Agriculture: Augmenting Food Security through Investment Abroad),这个报告就是要限制中国在美国找粮食。就这份报告涉及的六大关切话题而言,偷窃农业知识产权与购买农地早就引起美国关注:因偷窃玉米等种子被判刑的有莫海龙等;因购买农地被视为有害美国国家安全而被叫停的,前有2012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行政命令,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三一重工关闭项目;后有2021年,被称为"新疆首富"的孙广信在美国德州购买土地兴建风电场的投资案被叫停之事。近日,美国联邦众议员纽豪斯提出修正案,要求禁止中国企业购买美国农地。该修正案已被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纳入2022财年拨款法案,正待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这一切就是美国向中国表示"别碰我们的粮食"。
尽管中国宣布2021年粮食总产量1.37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但是,作为油类与饲料来源的大豆、玉米等,中国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因此才有了5·25讲话的第三条。
最后,回到李克强5·25讲话这个主题上来。李克强为什么要发表这个讲话?我认为是职司所在。与前任总理温家宝不同,胡锦涛这位总书记并不强势,与温更象是同僚而非君上,因此传说中有南北院之争,李也公开说过"相忍为国"。目前经济困难是明面上的事情,做为总理,藏着掖着不是事。但以李拥有的政治资源及其性格而言,我认为他宁可选择届满退休,也不会去冒险与习政治对抗。那么,中共是否有权力斗争?当然有,不满习近平的人一大批,从中央到地方还有民间全有。但是,以中共如此监控能力,这些人在国内是无法形成组织性力量的,反习力量存在于海外各自媒体包括中文媒体的报道中。既然力量存在,总得找个代表人物,于是理论上的二号人物李克强成了海外反习势力选中的代表人物。反习的真实带头大哥当然会有,不过不是中国总理李克强。
魏京生:八九六四和"清零"的关系
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对六四大屠杀可能没什么认识。由于共产党的信息封锁,大家对那场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也不是很清楚。我在外国讲演时还碰到中国年轻人提问说:是不是暴徒杀害解放军?可见不是年轻人不动脑子,而是共产党的虚假信息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想一想就知道,学生和市民们手无寸铁,怎么可能去屠杀全副武装的军人呢?
很多经历过那场事件的人也认为事件起因是纪念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同时为现任总书记赵紫阳鸣冤叫屈,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为前任和现任总书记叫屈,是导致那场运动的导火索。造成成千上万人民上街示威的,是邓小平学习早期资本主义制造出的不公平和日益严重的官场腐败。贪官污吏与奸商合作,是那场运动指向的目标。屠杀人民的军队,正是代表着贪官和奸商阶级,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富裕阶层。
人民要求的是正常的生活。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动乱都起源于官方制造出来的不正常的生活环境。贪官污吏和奸商们的暴富,对比人民困苦的生活,是导致激烈反抗的最重要的原因。一九八九年的情况正是如此。为共产党总书记伸冤,只是导致运动爆发的导火索。虽然当时运动的口号和诉求不是反对共产党,而是幻想共产党自己清除贪官污吏,但也已经让邓小平集团认为是难以调和的敌我矛盾,只有使用暴力镇压才能解决。
现在的贫富差距比三十年前小吗?现在的贪官污吏比三十年前收敛了吗?现在的共产党比三十年前更受到国际社会的帮助吗?都不是。三十年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抗运动,除了在美国的帮助下快速发展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江泽民时代对社会做了一些妥协,扩大了统治阶级的范围,用经济利益收买了知识精英;因而扩大了中产和小资产阶级,抑制了导火索的出现,使得不断出现的反抗不会有大的规模,维持了中共的专制政体。
如今的形势,靠欺骗和美国大资本的配合所制造的快速发展,明显不能持续了。贫富差距和官商结合导致社会矛盾快速升级,被收买的精英们的丑恶嘴脸,已经很难起到欺骗人民的作用了。习近平不但要割老百姓的韭菜,而且要割共产党官商阶级的韭菜,这一波操作超过了邓小平,直接朝着独裁专制的皇帝去了,因此必然遭到上下一致的反对。
反抗的目的不同,但反抗的目标一致,其严重的程度超过了一九八九年。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是一场真正的天下大乱,不但习近平的独裁地位不保,共产党的一党专制体系也将随之而垮台。这就是为什么,官商结合的有权有势阶级至今还不对习近平动手的原因。
但是习近平不想收手,他需要加强自己的权威,摆脱死无葬身之地的后果。加强权威的两个手段:一是借口病毒对各个城市的封锁。显示权威之外,提前消灭胆大包天之徒,消灭造反的种子,是他的真正目的;第二就是发动一场他认为必胜的战争,解决靠选举延长任期的难题,成为真正的皇帝。
不过,很可能没有他的第二个动作了。这场清零的野蛮政策已经导致民怨鼎沸、民不聊生,各种形式的反抗此起彼伏,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个不顾人民死活的清零政策不仅仅导致经济下滑,而且导致人民的生活环境快速恶化,正所谓官逼民反。清零政策恰恰是现在官逼民反的导火索,导致中国政权变化的导火索,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垮台的导火索。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
宋國誠:低估中共、錯估中國——布林肯中國政策演講的「中國盲點」
期待已久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中國政策演講,美東時間5月26日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登場。也許是「閱讀前」期望升高而在「閱讀後」產生落差,或者是布林肯只是領取演講費而做了一場應景式的演講,以致不必期望過高;但如果都不是,也就是如果不是消費性聽講,而是嚴肅認真的探索深究,那麼布林肯的通篇演講可謂蒼白軟弱、戰力不足,只有重申,沒有推進,主觀願望覆蓋了行動方案,嚴詞批判取代了戰略對策,難以反映美國對中國「蒼勁有力」的應對戰略。
美國三次中國政策錯誤的總結:低估中共、錯估中國
演講中,布林肯就像一個「時事評論員」,不像美國外交政策的決策者與執行者,更像似一個「傳教士」,娓娓道出美國對中政策的聖經文本,一個手拿十字架的神父,對一個妖風邪雨的魔鬼侃侃佈道。
如果在今日21世紀,已經高齡99歲卻仍然活不出智慧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竟然主張烏克蘭應該對俄羅斯「割地求和」,認為台灣議題不應處於美中關係的核心位置,就足以證明這位「廉價的現實主義者」當年促成中美建交是美國對中政策的第一次錯誤,到了「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時代的「民主演變中國」政策,認為「引領」中國進入世界體系就可以促使中國民主轉化是第二次錯誤,那麼布林肯這次以「投資(invest)、協同(align)、競爭(compete)為主軸的演講,則是美國對中政策「無可辯駁」的第三次錯誤。總結三次錯誤的關鍵就在於:「低估中共、錯估中國」。
美國依然沒有看清中國!
在布林肯的演講中,出現了許多顯而易見的「中國盲點」。所謂中國盲點,例如沒有從中共對新疆維吾爾族人的非人道作為,完全透視中共「欺弱」的本質,對此美國只是「呼籲改變」(call for change);沒有從中國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徹底看穿中國打倒美帝的終極意圖;沒有從中國留學生攜帶的政治任務看清中國偷竊與顛覆的陰謀;沒有充分自覺只有徹底改變中國,才有美國期待的國際戰略環境。布林肯沒有看清,重點不是「重塑戰略環境」(shape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而是改變中國;換言之,一個沒有在政治上「被孤立」、經濟上「被脫鉤」、國際上「被脫群」的中國,永遠不會是美國的合作夥伴。
中國盲點之一:認為中國「尚可教化」
通篇來說,布林肯依然站在一種「教士-感化主義」的高度,對中國發出一篇說教式的勸世文,認為文明教導、道德勸說、循循善誘,就可以讓中國迷途知返,與美國攜手營造和平理性的國際環境。布林肯一方面認為,「對國際秩序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造成的」,但又認為「美國無法改變中國,但可以尋求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以推進我們建設一個開放和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這就是「還境改變氣質」的主觀願望。換言之,美國依然把中國視為「可教化的客體」,這個迷失方向的中國,必能領悟美國的苦心與善意而重回文明的軌道。
布林肯指出:「北京的願景將使我們遠離過去75年來維持全球如此多進步的普世價值觀」,也指出「不能依賴北京改變自身的發展軌跡」(We can't rely on Beijing to change its trajectory),既然如此,美國自始就不應該假設無意改變中國!因為如果基於此一假設,美國所有對中國的競爭或合作,意義何在?目標何在?實際上,美國所謂「開放和包容的國際體系」,並非中國的願景,而是中國亟欲打破的阻撓和障礙。美國自認「文明大國」,中國卻認美國是個「帝國霸權」,認定「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布林肯不知,美國的願景並非中國的夢想,而是中國的噩夢;如果美國希望塑造一個改變中國的周邊環境,中國同樣也希望塑造一個改變美國的周邊環境,然後,彼可取而代之!

中國盲點之二:天真的「中國合作論」
在演說中,布林肯再次強調與中國「合作」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認為「美國和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需要繼續打交道」,這是美國對中政策「有競爭,也有合作」的再度重申。國際社會固然需要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美中之間確實在若干領域具有合作的客觀必要性,但問題是,中國願不願意與美國合作?
事實是,凡有一句不讓中國稱心如意者,中國必跳腳反擊。遠的不說,就以最近美國總統拜登出訪韓日之前,中國派出了遼寧號航母戰鬥群在西太平洋進行示威性軍演,即使在訪問進行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做出「印太經濟框架」必將失敗的警告式反嗆,即使在拜登結束訪問之後,中國立即與俄羅斯在日本海上空進行聯合軍機演習,這就是向美國擺明:你有印太框架,我有中俄聯盟!而就在拜登提出「軍事保台」之後,中國立刻對台灣進行壓迫式的實戰演習,這也是向美國擺明:你要軍事介入,我就武力反介入。試問,自從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對中國進行貿易戰以來,中國可曾與美國合作了什麼?換言之,布林肯難道不知,中國的對美政策「只有競爭,沒有合作」!
中國盲點之三:沒有規則,哪來合作?
布林肯一方面譴責中國是國際秩序最強大的破壞者,一個最具有「惡的意圖」與「破壞能力」改變國際秩序的國家,但又主張美國應該組織一個「國際大家庭」,也就是「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能夠共存及合作的國際法、協定、原則以及機構」,這種說法,豈不是「引虎入室」之後再「與虎謀皮」?在聯合國所有關於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決議中,中國一律投下棄權或反對票。試問,中國可曾願意與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共存與合作?換言之,與一個當今國際秩序最大的破壞者「共建」國際秩序,這是美國至今依然執迷不悟、不可理解的自我矛盾!
中國盲點之四:台灣議題愈描愈黑
在拜登的亞洲之行中,向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釋放「軍事保台」的承諾之後,布林肯卻再度重申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這種說法若不是證明拜登口誤或失言,就是收縮美國對其盟國安全承諾的強度。布林肯強調,「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變化來自北京日益增加的脅迫—例如試圖切斷臺灣與世界各國的關係,阻止其參與國際組織。北京的言詞與行動日益挑釁,中國軍機幾乎每天都出現在台灣附近」,布林肯認定中國恫嚇台灣的行為「嚴重破壞穩定」(deeply destabilizing),但同時又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此一說法不僅對美國對台戰略究竟是「清晰」還是「模糊」愈描愈黑?而且默認中國一切的政治脅迫與軍事冒險都不會改變美國的對台政策?乃至於形成另一種對中政策的「戰略模糊」。在面對中國對台灣日益「模糊」兩岸和平談判以及武力侵台日益「清晰」,如果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任何精進與推展,只是「以不變應萬變」或「以被動應主動」,美國又如何拿出實力阻止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
一個「無意改變中國」的失敗政策
不出所料,中國只接受吹捧而不是批評,就在布林肯演講剛剛結束之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隔日立即打臉布林肯,宣稱這場演講是在「散佈虛假信息,渲染中國威脅,干涉中國內政」,是在「遏制中國發展,維護美國霸權」。美國應該看到,其實「美帝從無亡華之心」,但今日中國卻已認定「中國亡美之心不死」!
當然,布林肯的演講並非毫無貢獻,那就是鄭重確認「中國威脅」的真實性與嚴重性,確認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規則破壞者」(rule breaker),直指習近平是一個「對內壓迫、對外好鬥」的獨裁者。然而,批評不等於應對,布林肯的演講,證明了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紳士」難以應對一個「豺血狼性」的中國,也證明布林肯的中國政策是建立在一個「低估中共,誤判中國」的架構之上,因為在一個價值無法共享、制度無法融合、文明無法齊一的現實之下,不能用「期待中國的方法」來應對一個張牙舞爪的中國。雖然天真的綏靖主義在美國歷史上其來有自,但難以想像竟然持續到今天。布林肯這場演講或許表達了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願望構圖,但一個「無意改變中國的中國政策」,隱約流露出「美國衰落」的隱憂與危機。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