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黄东:空軍節談殲20

殲20最大的死穴,跟其他中國飛機相似,受限於先天性心臟病,即動力方面不合格。
第11屆珠海航展周日已曲終人散,最後一批參展飛機和保障飛機包括運9和ll-76,飛越澳門上空回程。這是每兩年一度澳門人的榮幸與機遇,可惜軍盲太多,沒幾個人懂得欣賞。關於珠海航展的其他內容,因為今年筆者再次出山,故打算留待之後分享觀後感。但無論如何,今次的轟動效應和爭議,為過去20年中前十屆所未有,而且還在國內外持續發酵。當中最大原因聚焦在一種飛機身上。

珠海航展適逢20周年,11月11日也是空軍建軍67周年。中國空軍頗有心思拿出了兩份大禮慶祝。這兩大禮是兩種20系列的重型飛機,即運20重型戰略運輸機及殲20重型戰鬥機。前者暫且不說,今次先集中火力瞄準後者,因為它是中國第一種隱形戰機,也是問題所在。行內外觀點和爭議無非集中三點:殲20的隱形性能如何?戰鬥力如何?與美國隱形戰機,尤其是同級對手F-22A比較或空戰又如何?

先畫龍點睛地簡單作答:殲20的隱形性能以中國標準無疑算最好,但在全球唯一擁有同類飛機的中美俄三強中,當然算不上好,只算中庸,但非大多數行內人想像般差,原因先賣個關子。綜合戰鬥力方面目前肯定為三强之末,除了內埋彈倉在三國之中容積最大,載彈量不遜於美俄兩國重型機,新式霹靂導彈性能應可一拼之外。

殲20最大的死穴,與其他中國飛機相似,仍然受限於先天性心臟病,即動力方面不合格,亦為三國中最弱,甚至還要依賴俄羅斯供貨解決。在四代機即使以中國標準,仍然無法進行超音速巡航及超機動空戰,加上只具備半吊子隱形特徵,和三代機已屬必備的超視距空戰能力,現階段戰鬥力敬陪末座已是毫無疑問。

所以殲20萬一與F-22較量,結果不言而喻,差距更大的還在於看不到的軟件。即後者服役11年以來,累積豐富而寶貴的實戰化操作、後勤維護保養經驗;在敘利亞的作戰經驗;加上經常在沖繩和韓國的海外越洋快速部署經驗;4月與殲11B鬥法的經驗;還有常態化參與美國國內包括紅旗、綠旗實戰對抗演習;與國內外部隊進行異機種聯合作戰與對抗訓練等等,及其累積下來的人才。中美隱形戰機實力差距之懸殊,仍有天淵之別,由此可見一斑。

哪必定有人會問:搞了超過十年(註:如果從最初的背景機預研方案內部競賽起步,今年已經25年,與YF-22驗證機面世同年),如果遇到F-22還是一敗塗地,值得搞嗎?哪先要反問價值觀是站在哪一基點。飯要一口一口吃,即中國軍工界所謂的「小步快跑」、「漸改」習慣。如果要求一步登天超俄趕美,只會像大躍進時期,或者至今未醒的印度那樣,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最後只會爬得越高跌得越痛,甚至一事無成。不積跬步,何以走千里?

殲20今天的落後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理解和接受的,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欲速則不達。科研有其共通規律和普世價值,僅有只懂打嘴炮的五毛憤青及軍中大嘴、戰略忽悠局大師,才會急著希望拿現在還是半成品的殲20,送給F-22當炮灰。最大原因是這些人一不懂科學發展觀;二不懂現代軍用航空技術;三不懂F-22與美軍作戰體系天高地厚;四不用上前線送死,只會躲在暗角空談不切實際的「跨越式發展」,吹噓F-22見到殲20會尿褲子,但這難道算是愛國主義行為嗎?只有前線的空軍飛行員和後方的科研人員,才最有發言權。生存權也是人權嘛,難道這些人都忘了?

結合可見將來的中國國情和軍情,大致可以認為,殲20的發展方向基本是正確可行的。因為作為最終目標機的完成品殲20A,現在仍在襁褓中未面世,正等待渦扇15高推發動機裝機才能試飛。雖然也不能否認,2020年後才能服役的殲20A(運20A也是同樣道理),其綜合性能依然遜於F-22A(運20A還是遜於C-17A)。不過屆時起碼能夠望其項背,有能力一拼,不會輸得如今慘烈就是了。

沒有小步快跑,就沒有歷史上眾多名機。近者如中國的殲10,遠者如美國的F-15。甚至今天已全數形成戰鬥力,基本上已經成熟可靠的後繼機F-22,通通都是一點一滴地改進,才會成為一代名機。所以沒有理由輕視,今天作為踏腳石的殲20的里程碑作用。即使它多麼落後,也第一次令中美俄戰機處於同一代同台競技,遠遠甩開全球其他國家。換句話說,殲20再差勁,也是個世界季軍了,這就是其在科技層面的存在價值。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和成都飛機公司/132廠,產品性能雖然與美國同業還有差距,不過其設計生產科技已可媲美西方,與西飛廠所在國內首屈一指當毫無疑問。其出產的殲20戰機氣動外形當然落後,甚至仍然離不開殲10的影子,但總算具備原創性飛機知識產權。這在中國航空工業已算是難能可貴的一章,也是綜合平衡的結果。假如現階段要全面趕超F-22,無論中國那一個廠所生產,結果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走上殲9的下場。

這跟一直走山寨路線,無節制地打開始走下坡的俄國SU27家族戰機主義的瀋陽廠所,不但道不同,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且看2000年後每一屆珠海航展,瀋飛一直拿不出飛機參展,便知道事實勝於雄辯。因為由山寨殲11B開始,到殲11D、殲15、殲16、殲17,無論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必定不會更不敢拿到珠海來,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氣得呱呱叫罵娘。口裏雖然不承認山寨,手還是很誠實地縮回去。

成都廠所半個世紀以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到今天,除了80年代山寨殲7C/D算是失敗之作外,其他所有殲7系列在國內外都有口皆碑,且在國內外市場皆重創了瀋飛的殲8。出口數量更高達400多架,創下中國戰機外銷數量之冠,可見將來恐怕也難以打破。由殲7累積的經驗,加上之前夭折的殲9,再跟以色列合作催生了殲10,跟俄羅斯合作催生了FC-1/JF-17(原定國內型號為殲13),至本世紀初終於孕育出殲20。因此不能只看該機外觀落後,就斷定設計人員不了解外國航空科技現狀。

這一路走來,成都廠所都是在穩健中求大發展,真正貫徹了小步快跑實現騰飛的目標。其最可貴之處,在於打造出一支國內一流,熟悉國內外情況的人才隊伍。所以殲20取保守落伍的氣動外形,乃中國航空工業技術儲備仍有不足,尤其是航空動力的欠債所致。而不應像外界那樣,單純怪罪於以總設計師楊偉為首,以為整個設計團隊不思進取。同時若果熟悉F-22發展過程,自然明白該機外形亦曾有類似方案,非簡單的先進與落後使然。

的確從某程度看,殲20竟然還帶有30年前殲8發展過程的影子與缺䧟,特別是動力欠債累及氣動外形,破壞隱形性能的惡性循環,不過亦有著本質的區別。類似的矛盾統一體不光是殲20,其實在中國軍工業界比比皆是,例如驅逐艦就是一例,只是外界有沒有察覺而已。既然包括出現在珠海的首批殲20,都不會是美俄隱形戰機對手,哪其服役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呢?篇幅所限,下回再分解好了。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